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学术纵横
 
宋画史稿 | 一部画史应有的格局
来源:浙江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施之昊  日期:2021-06-09

画史中所谓的技术其实是“笔墨”(风格)。传统观点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第一要义,是判断真假优劣的第一法则,因而长期以来就形成了将画等同于笔墨的“思维惯性”。每一张画是构建美术史大厦的石料,笔墨是构成每一张画的关键。这样想来,讲画史也就是讲“笔墨”史,也成了讲那几张“标准”风格作品的历史了。

图片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如果仅仅把画史停留在“笔墨”的层面,以“真假优劣”论,那么所谓假的、劣的,就没有价值,对于写画史就没有用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标准件”才能写进画史。这一方法在处理数量较多的明清绘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但是在处理全球范围仅存一千多张的宋画时,就捉襟见肘了。传世宋画的数量之稀少,加大了编写宋代画史的难度,加之将画等同于笔墨的“思维惯性”,更使人们作茧自缚。至今没有一部宋代画史,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这一原因。

刘九洲先生的近著《宋画史稿》,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一问题,该书告诉我们画史应该还有笔墨之外的东西——技术、背景和鉴赏构成了一部画史应有的格局。

图片

《宋画史稿》的序言是班宗华教授写的,这很有象征意义。对笔墨的理解肯定不是西人所长,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连一些草书、篆书都不能识读。这样笔墨对于他们而言就不会成为“金科玉律”,他们也不会迷信“笔墨万能”了。在序言中他提到,作者对于宋画的基本观点:“你需要理解宋画的整体,才能理解每一张宋画……宋画的全局对于任何人来说,还是不完全清楚的。刘九洲的研究历程也展示了这一点,因为他在书中展示了很多以往没有被注意到的宋画,这些宋画的存在,是影响宋画史全局结构的。”“致广大而尽精微”几乎成为研究宋画者的“座右铭”。对“广大”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已经决定和预示了研究的方向和终点。这种“广大”肯定不是“笔墨”能够囊括的。

刘九洲在自序中将该书称为“一本‘结构主义’的宋画史”,这种“结构”我理解为是“背景”的同义反复,这种“背景”有历史学意义的“背景”,也有美术史意义上的“背景”。关于后者作者提到“将多件宋画的同类特征不断合并同类项,逐步发现不同阶段具备的不同特征,而不仅仅关注单件宋画。……看到一张画,如何迅速发现其属性特点,如何在宋画整体结构中找到其位置,是本书的核心追求”。

图片
董源 寒林重汀图

书中提到高居翰的话:“我只与看画的人讨论艺术史,不与看文献的人讨论艺术史。”这就像在学习文学史的时候,用文论来代替作品一样,看似十分专业的讨论艺术史的方法,在实践中就会寸步难行。好比和没有见过我的人说,我的儿子很像我,从文献到文献的方法就是如此地令人忍俊不禁。但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毕竟我们中谁也没有亲眼见到过宋人作画的场景。

同时,没有一部画史能离开“画论”。在文献的使用上,《宋画史稿》引用的都是切中要害的文字。比如《图画见闻志》中提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今。”讲这个话的人是北宋人,其中提到的“古”应该就是五代。我们可以从中得知五代绘画与北宋绘画之异,也就不会以一种审美标准来衡量优劣甚至真假。这样的文献都可以视作宋画的“背景”。

作者提到古人研究宋画一般会强调三点:珍稀、水平高、不可知论。那是源于当时没有博物馆,“古人面临更加严重的碎片化艺术史的局面”,这种“碎片化”阻碍了“背景”的认知,“不可知论”应运而生。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种错误倾向:“极度赞扬宋画的代表作,用沉默来否定其他绝大多数真迹。这样一来,全世界只剩下几件代表作,艺术史的空间被极度压制,任何人的专业水准都差不多了。”若真的是这样,始作俑者未免居心叵测,用“无米”来难为“巧妇”。

图片
宋徽宗 六鹤图

研究宋画的误区还有:“如果将绘画简单解释为技术,那么以往强调的皴法、树法,就可以解释一切艺术史。但是,恰恰是这些简单的技法解说,干扰了我们正确解读艺术品。”这种技法其实就是笔墨。作者接着说:“一些读者误以为真迹就会展现‘典型技法,这是教条地看待古代真迹,而没有关注艺术品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涉及“绘画的产生需要的条件”,比如“皇帝是否感兴趣、画院是否支持、题材是否合适、老师是否愿意传授等”。

作者认为:“高级的绘画,就像脆弱的动植物,需要的环境非常特殊,特殊环境一旦变化,动植物就会消亡。因此根据绘画真迹倒推出其产生的环境,从而恢复当时‘绘画规范’,显然是一个合乎学理的研究道路。打个比方,就是仔细研究一场球赛,研究球员的比赛行为,可以推理出比赛规则。”这就是笔者所说的“现代”视角和方法,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视角和方法。

《宋画史稿》运用的“现代”方法研究传世不算很多的宋画时特别有效。作者在行文中,每每讲到要紧处都会先告诉大家“传统”的方法有哪些不足。对于这些不足我感同身受。作者提到“五代绘画史的历史文献虽然不少,但是可信真迹非常少,以往,试图通过直接证据(著录、签名、印鉴、流传经历等)寻找更多五代真迹的办法,其实已是山穷水尽了”。在讨论五代绘画史的时候作者首先介绍了两种“误入歧途”的概念,一是“任何时代的绘画都会被后世完美复制”,二是“绘画的特征就是技法的特征”。在我看来第一种误区就是为否定某一张作品寻找理论支撑;第二种误区就是认为笔墨即是绘画,以此得出笔墨“万能”的结论。这似乎就是中国书画研究的“传统”方法,接下去的结论就是好多以为是宋画的作品其实明代人画的,原因就是仔细分析“赝品”的笔墨和宋人是有出入的。

图片
米友仁 远岫晴云图

就鉴赏而言,所谓“不言自明”是什么含义?作者提到黄筌《写生珍禽图》:“此画堪称形态准确,技巧高妙,但是从设色来看,较为匀薄,没有厚重艳丽的感觉,这是宣和画院才流行的绘画技巧,如果与黄居寀《山鹧棘雀图》比较,《写生珍禽图》中还失落了《山鹧棘雀图》各种元素的冲突,以及画面的笨拙感。”作者的结论是,后者是五代的作品。“从历史进程上看,精妙有时候就是破绽,这一点,如果不用艺术史进程作为背景,则难以理解。”以“艺术进程为背景”来鉴赏绘画,成为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认为:“如果想认识宋画,应该在研究工具上多下功夫。……因此,鉴定古画时,不能简单认为‘佳’就是‘古’,有时候‘不成熟’才是‘古’,不恰当的时候出现‘佳’,反而与史实不符。”

作者进而大胆地指出:“《踏歌图》的启发在于,分析宋画的时候,对于北宋时期不要害怕粗糙,对于南宋时期不要害怕出现类似明代的元素。因为宋画中保守的元素我们很熟悉,当时新潮画法为后世所吸取,在今天反而容易让熟悉艺术史的我们感到困惑。”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若仅以笔墨为依据,可能在作者看来就成为“夏虫”了。

以上来源:《读书 》(202104期)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