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苏轼与西湖的治理
来源:《杭州运河史》  作者:徐吉军  日期:2021-06-24

苏轼第二次莅杭担任知州之职,虽然与第一次来杭任职相隔不过16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里非常惊人。当地父老向他反映“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苏轼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比他16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也认为西湖已被湮塞其半。因苏轼过去在杭州做过三年通判,深知西湖在杭州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能够提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的深刻见解。他在赈灾工作告一段落后,便天天到西湖、钱塘江及六井等处,细细审察地形,方知六井所以常常湮塞,下塘往往遭旱,运河时常阻塞,均由西湖湖水浅造成。面临着如此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并与各位属官对这个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反复讨论,计划得端端正正,然后准备奏闻朝廷,大规模全面疏浚西湖。

1.jpg

⊙苏轼像


元祐五年(1090)四月二十九日,苏轼呈报《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在奏文中,他从放生、民饮、灌溉、助航、酿酒五个方面出发,提出西湖决不可废:


■  西湖一旦湮塞,则放生池干涸,与朝廷放生祝寿的宗旨不合。

■  杭州百万居民的饮水“待此而后食”,如果西湖湖狭水浅,势必葑草丛生,满湖壅塞,尽成葑田。届时城中居民所依靠的六井,也失去了水源供应,举城市民只能再次饮用咸苦的江潮之水,最后导致城市的衰败。

■  西湖自唐代以来便是杭州农田用水的主要供应地,如果西湖废塞,则上千顷农田无水灌溉,农业生产损失惨重。

■  西湖废坏,则城中之河失去了湖水之利,必然依赖浑浊多淤泥的江水,导致河流淤塞发臭,三年一淘,成为居民莫大之患;而西湖如果不壅塞,自然蓄水有余,能够有充足的湖水放入运河,则运河畅通无阻了。

■  国家酒税之多,没有超过杭州的,每年达20余万缗。而杭州酿酒所用的水仰给于西湖,如果西湖浅狭,不能满足酿酒之用,则势必劳人远取山泉之水,每年所费的人工不下20万,大大提高了酿酒的成本。


上述五条理由中,当以第二条最为重要,在这一条理由中,苏轼把西湖的存废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假使西湖湮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整个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只有保住了西湖才能保住杭州城市。

 

顺便指出,苏轼这个奏章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这说明杭州“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仅隔了5天,苏轼又在五月初五写了《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提出了全面修浚、开发西湖的具体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除他亲自到民间察访、实地调查勘察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外,还采纳了钱塘县尉许敦仁和民间父老等的建言之策,在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取得了比较统一的认识,然后拟定。方案包括疏浚西湖、开导城内二河、整修六井三项重大工程,并详列有关经费、人工、设备、分界、违禁、管理等具体办法。在距今近千年的当时,苏轼能有这样的民主作风,殊为可贵。

 

朝廷览奏,见是利民之事,哪有不批准的道理?不日皇帝旨下,苏轼不胜欢喜,即择吉日开工。他用朝廷拨给的僧人“度牒”1百道,卖了1万七千贯钱,加上救灾所余钱1万贯,米1万石,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雇人开撩西湖。其时乃饥荒之后,城内外的百姓闲着无聊,闻知官府要开工整治西湖,且每天有钱米支付,都蜂拥而来,掘的掘,挖的挖,挑的挑,筑的筑。没有几个月,西湖中私围的葑田尽被拆除,湖上的葑草也一并尽去,全湖进行了深挖,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的地方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将一湖界分为二,西面称里湖,东面称外湖。堤上造六桥以通水利,以便游舫往还于里外两湖。堤之两侧都栽种了大量的桃柳、芙蓉等花木,到花开的时节,一眼望去,犹如一片云锦,好不华丽。此外,苏轼又修复了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坚实不朽的瓦筒取代过去易腐的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两口水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沟通处修建涵闸,使作为城市交通命脉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水不入城市、六井不受淤泥之害的目的。

 

就这样,自夏至秋,共花20余万工,开掘葑田25万余丈,苏轼完成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对西湖全面疏浚清理的工程。

 

为了避免西湖再次湮塞,他还将开成的湖面,立即分给出价高的佃户种菱,以收取课利,变葑田为菱荡,使西湖今后永无茭草堙塞之患。又深虑时间一长,人户日渐侵占改造过的水面种植作物,因此他令人在新开界上,即湖中深潭处,立三座小石塔(或曰“三潭”),相望为界,严禁在此范围内种植菱藕。采取这些措施后他还不放心,又制订了西湖的管理条约,专设一个名叫“开湖司”的管理机构,类似于以前吴越国钱镠设立的“撩湖军”,规定以新旧菱荡课利钱送钱塘县尉司收管,谓之“开湖司公使库”,这个钱专款专用,以备逐年雇人开葑撩浅。如果有人挪作他用,违者并科违制。

2.jpg

⊙三潭印月

⊙西湖菱荷


西湖经过苏轼这番大整治,竟成为仙境,重现了原先烟水渺渺、绿波盈盈的秀丽风光。比白居易的时节,风景更觉美丽。凡游西湖的人,都乐而忘返,所以有人赞道: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苏轼本人更是如此,面对着整治后焕然一新的西湖,真是观之不足,爱之有余。每当政事稍有余闲,他便不论晴雨,定要到西湖中游览,见山水风光,变幻不测,晴有晴的风景,雨有雨的妙处,因喜而题诗曰: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此诗一出,人人传诵,就有人称西湖为西子湖了。

 

当然,苏轼对杭州人民的贡献远不止西湖一项。例如他关心民间疾苦,救济饥民,选拔优秀人才,开导两河,以及民间盛传的“画扇断案”的趣闻轶事等。总之,苏轼对杭州来说是功德无量的。苏轼的好友、时为孤山智果寺住持的道潜(即参寥子)有诗赞颂道: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纷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浦,肯容莆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纪,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清波。

⊙苏堤全景


杭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亲民的长官,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苏堤上建祠奉祀(后移入孤山“三贤祠”),并称他筑的堤为“苏堤”,甚至有的人为了更加表示敬意,不泛举“苏”字,专称“公堤”。现今苏堤上还建有苏轼纪念馆,馆前有苏轼塑像,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参观,瞻仰这位治理西湖的伟人。


相关内容
湘湖望族|护湖功臣何氏家族 2024-12-24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