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从西湖的整治看杭州城的时空演变
来源: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  作者:朱有法  日期:2021-07-13

中华书局组织的第五届伯鸿书香奖“你好,苏东坡游学活动的第一站选择在美丽的杭州,我有幸参与到本活动中去,感受颇深。读人,读城,读杭州,读中华文化。从书内到书外,从一人读书到群人共读,整个活动就是一个流动的历史文化大讲堂,处处充满新奇知识。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646.jpg

大家围在郑嘉励老师身旁听讲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不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而且对西湖和杭州的城市治理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了解愈深,疑问越多。游学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疑问:杭州城最早建设在如今吴山山丘的江干一带而不是西湖以东的区域?隋唐以来各个朝代为何非常注重西湖的治理?在隋唐到南宋的五百多年中,从李泌六井修建开始,先后有白居易、钱镠、苏东坡等杭州官员对西湖和六井进行疏浚治理。一定意义上讲,六井和西湖的治理史,也就是杭州城的时空演变史。通过杭州城的时空演变,重新认识杭州、认识西湖、认识苏东坡、认识杭州城的纽带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杭州

柳永词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里的钱塘就是指杭州。那么历史上最早的杭州城建设在哪里呢?浙江省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历史记载,境内大部分属于越国(首都绍兴),北部属于吴国(首都苏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郡县制,设置会稽郡,其中有钱唐县,这是杭州最早见于历史的记载。秦钱唐县在什么地方?根据郑嘉励老师的讲解,从秦到南北朝末期的八百多年间,至今还没有考证到秦钱唐县的具体位置。


杭州名称首次出现

根据史料,后汉永建四年(129年)实行吴会分治,原会稽郡分为吴郡和会稽郡,钱唐县隶属吴郡,郡治在苏州。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随即把钱塘县改为杭州,“杭州”名称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当时杭州的州治设在余杭,591年迁移至凤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现在的江干一带。次年在柳浦西凤凰山麓建筑州城。《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杭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尽管当时的杭州城范围还不是很清楚,但隋代的杭州已经是如今杭州市区的一部分,并且现在的杭州城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651.jpg

唐代对西湖的整治

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带,江南运河的开凿使杭州迅速成为一个交通枢纽。商业发达,市井繁荣,致使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江干一带可利用的城市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该区域远远不能满足州治发展需求。于是,目光便转移到西湖以东的广阔平原。然而,那里地形低洼,土地泥泞,缺乏像江干一带可营造宫室的冈阜,加之海塘尚未完整,潮汐的威胁也不能完全排除。并且,该区域的河水和井水全是咸水,而要想在该地区居住就必须解决淡水问题。水的问题直到唐大历年间(766至779年)李泌任杭州刺史后才得到解决。这就是著名的“六井”修建。所谓六井其实就是六处储水池,用竹管或者瓦管引入西湖湖水。六井的位置分布仍然很接近西湖,一方面说明远离西湖可能尚未形成居住聚落,另一方面说明用竹管或瓦管远距离从西湖引水的技术也存困难。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西湖以东居民的居住条件,为杭州城向西湖以东的广大平原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障。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654.jpg

长庆二年(882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他在仔细考查西湖的形势,研究西湖的蓄泄规律后,对西湖中出现的数十顷葑田进行疏浚,在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修筑一条湖堤,比原来的湖岸提高数尺,以增加西湖蓄水。同时疏浚李泌六井。这样,城市居民用水又有了保障,为杭州城的继续扩展创造了条件。


吴越国的繁荣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的景福二年(893年),钱镠任镇海节度使,开始在杭州一带拥兵割据。天佑四年(907年)钱镠封吴越王,建都杭州,开始对杭州城市进行规划建设。杭州成为国都后,钱镠开始修建沿江堤塘,同时进行大规模城垣修筑。凤凰山下筑子城作为其国治。城垣扩大以后,城垣以内的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等也都相应进行规划和修建。这期间,钱镠对西湖的治理也不遗余力。西湖在其形成以后,仍然不断地沿着沼泽化过程发展。到吴越国钱镠时期,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面缩小,蓄水减少,影响了灌溉和城市用水。钱镠为疏浚西湖,建立了专职浚湖队伍。他更加注重从总体上对西湖风景区的整修和布置,新建昭庆寺、净慈寺、灵峰寺、云栖寺,还有雷峰塔、六和塔和保叔塔等,为湖山增添了无限风光。钱镠不仅整治了西湖的灌溉和城市建设,还整治了钱塘江交通运输。杭州在吴越国建都七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为一百多年后的南宋建都奠定基础。


苏东坡眼中的杭州

到了宋代,虽然杭州在政治地位上由小国的国都退居到州的州治,但从城市规模上看,它仍然不失为东南一大都会。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知州王济,继吴越国之后疏浚西湖,修建西湖堰闸,使湖水蓄灌有时,免于旱涝。


经过宋仁宗时代的知州郑戬、沈遘疏浚,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来杭州任通判。苏轼到任后就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并特别对当时出现淤塞的六井进行研究。亲自到湖州和嘉兴等地考察水利,并为这些地方的灌溉、航运等水利问题提出建议。苏轼对杭州水利调查的成果,也是熙宁五年(1072年)知州陈襄修复六井和疏浚西湖的依据。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年),卸任杭州。


16年后,他在元祐元年(1086年)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之职。在这十几年中西湖的湖面每况愈下。在任通判时,西湖因葑草淤塞而湮废的不过十之二三,但十几年后,西湖已经缩小一半。根据他的计算,按照当时速度,西湖不出二十年将全部湮废。假如西湖湮废,沿湖的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西湖的鱼虾菱藕等水产也将完全灭绝。当时的杭州也是全国酿酒最发达的城市,朝廷每年获得的二十万石的酒税就依赖这一湖好水。更为严重的是,西湖的湮灭,六井也将同时失去作用,全城居民又将陷入咸水和苦水之中,城市将无法存在。


面对严重威胁,苏轼立刻制定出全面整治西湖和杭州水利的计划,上表朝廷奏折《乞开杭州西湖状》,并千方百计筹措治理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在这次大规模疏浚中,撤废湖中私围的葑田,全面挖深湖底,在全湖最深处建立石塔三座。又把疏浚出来的巨量葑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岸的长堤(今苏堤),堤上又修建六座石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红)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


西湖疏浚后,苏轼又千方百计地改善城市居民的给水条件,因为当时六井淤塞,出水不多,离水稍远的居民都要买水度日。苏轼调查到六井堵塞的原因,除了西湖枯竭外,多因输水竹管年久损坏引起。于是他计划采用瓦筒盛以石槽,使底盖坚固,流水通畅而耐用。用这种方法修复了六井和美俗坊的沈公井,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的地方新建二井。西湖甘水从此流遍一城,方便城市用水,促进城市发展。苏轼文章流传千古,但对当时的杭州城而言,苏轼对西湖和杭州城治理的卓越贡献远远大于诗词影响。


凤凰山上的南宋城

北宋末年,中原失守,宋高宗赵构仓皇南奔。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把临安作为南宋首都。谢肇淛在《五杂组》说:“高宗之都临安,不过贪西湖之繁华耳。”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717.png

《五杂组》,[明]谢肇淛 撰  韩梅、韩锡铎 点校


尽管定都原因很多,但宋高宗后来也说过:“钱塘形胜,东南所无。”这可能是定都杭州的主要原因了。南宋朝廷大兴土木,把皇宫建在凤凰山,王城周围达九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候潮门,南到江干。杭州在很短时间内跃升为全国第一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加,城市空间规模获得飞跃扩展。从隋唐以来,治理西湖和修建六井,不断完善城市引水设施;杭州东郊,海塘修建完成,垦殖为菜地,提供城市四时蔬菜;富庶的湖州平原解决了大量人口需要的粮食。城市基本供应的解决,为南宋都城的继续扩大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737.jpg

这次游学,尽管从凤凰山角路(宋城路)到圣果寺遗址的这段山路算不上陡坡,但走起来也确需费一番力气。气喘吁吁中不禁感叹,隋代乃至南宋都城为何选在凤凰山上,为何不见土地广阔的西湖以东地区?经过查找资料,州治选在江干凤凰山一隅,和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凤凰山一带,面对江海,背负山丘,尽管地面狭窄,却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当时江堤已完成,不用担心潮汐之患。山地南坡气候向阳,正式营造宫室的理想场所。同时,山上富于井泉,解决了当时平原上不易解决的饮水问题。江堤之外,钱塘江上通金衢,下联外海,是交通运输大动脉。所有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江干这一片并不宽余的地带成为一代都城。


水是人类居住的命脉。西湖是杭州发展的命脉。西湖中的水量直接决定杭州城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苏东坡在治理西湖时增加了六桥分列、桃柳呈妍的苏堤,为西湖锦上添花。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他们治理西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农田灌溉和城市居民用水。所以直到北宋,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还不是很多。


流动的历史课堂

这次来杭州是为东坡先生而来。读人,读城,读杭州,读中华文化。从书内到书外,从一人读书到群人共读,从诗词文书画到儒家经典,整个活动就流动的课堂,处处充满新奇知识。郑嘉励老师的讲解慷慨激昂,从南宋六陵选址的位置、原因,到凤凰山上南宋古城圣果寺遗址、月崖、石龙洞造像等,把文物历史与古迹娓娓道来,带领我们找寻杭州最美的奇山盛景。耿朔老师的讲解从胡适先生在杭州疗养的经历开始,先后探寻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等文物古迹,从宗教文化角度来讲述西湖周边的摩崖石刻文化。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800.jpg

舒大刚老师《苏东坡如何解读经典》的讲座又把我们从现场带回课堂。在第一天的有奖问答环节,舒老师提出的问题(大意)是:苏东坡除诗词文集外,还有哪些经典注解作品?我当时回答的是“论语集解”,因为之前只是看过题目,没有记准确。通过舒老师的讲解,第一次听到三苏父子的经学体系。从被贬到黄州开始到儋州期间,苏东坡先后写成《东坡易传》、《东坡书传》和《论语说》,而且《论语说》已经散轶。特别是讲到苏东坡读《汉书》的故事,进一步加深这个故事的细节和原文出处,让我了解到苏东坡的努力和认真。

微信图片_20210713092805.jpg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西湖是杭州城的灵魂。可以说,在苏东坡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城的繁华。从读苏东坡到读杭州城,认识除诗词文书画之外更加多元的苏东坡,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苏东坡对杭州城的贡献都是卓越的、无法估量的。


2021年6月9日始写于福州鼓楼区东大路,6月14日结稿京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