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社科讲堂丨苏轼留下的治水财富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8-04

微信图片_20210804100941.jpg

《苏轼画像》宋·赵孟頫


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一生创作有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佳作。曾有人做过统计,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苏轼的诗词数量位居榜首,多达21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烟尘,还原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抗洪治水、济世安民的父母官。


古时多洪涝灾害,尤其是在夏季。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太守,就遭遇了城市治水难题。这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禅渊决堤,肆虐的洪水波及45个州县,淹没农田3000万亩。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至徐州城下,水势凶猛。徐州古城墙日久年深,到处都在渗水,眼看就有崩塌的危险。情况万分危急,城中富有的百姓纷纷出城避难。就在这时,苏轼挺身而出,大手一挥,向百姓们疾呼:“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有我苏轼在这里,洪水绝不会冲垮徐州城”。此话一出,百姓们安下心来,那些富人看太守还未离去,也一个个返回家中。


人心安定了,苏轼便积极组织抗洪力量。他亲自前往武卫营,动员驻扎在此的禁军一起抗洪。宋朝地方官本没有调动朝廷禁军的权限,但看到满身泥水的太守,军中将领为之动容,当即带领年轻力壮的士兵们,拿上土筐铁锹,和百姓们一起加固城墙,修筑防洪堤。军民齐心,上下协力,一道全长984丈,高一丈的堤坝很快就完工了,将洪水牢牢地挡在城外。但是大雨仍一直下,洪讯未曾解除,苏轼索性在城墙上搭了一个窝棚住在上面,日夜巡视。即便从城墙下来办事,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就这样严防死守了半个月,来势汹汹的洪水逐渐退去,雨过天晴,徐州城彻底解除了危机,苏轼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苏轼在徐州短短两年时间,却给徐州百姓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治水财富。他离开时,徐州百姓无不夹道送别。北宋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知州,依旧在水利方面建功良多。


微信图片_20210804100951.jpg

《江城子·别徐州》宋·苏轼



这是苏轼第二次来到杭州。他上任后故地重游,来到西湖边,期望见到记忆当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不料,却看到了西湖一片衰败景象,从前的“水光潋滟”不见了,“山色空蒙”也消失了。此时的西湖由于缺乏治理,湖水干涸,荒草丛生。更严重的是,西湖淤塞导致粮食短缺,水资源匮乏,百姓苦不堪言。苏轼了解民情后,赶紧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列举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请求疏浚西湖。


朝廷批准后,苏轼立马行动起来,召集人手铲除湖中葑草,挖掘湖泥,并废物利用,直接把这些葑草淤泥都堆在湖中,筑起了一条贯通南北的30里长堤,堤上栽种杨柳桃李,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每到桃红柳绿时,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堤上还建了小桥楼阁。这便是后来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


清完淤,造完堤,事儿还没完,苏轼还考虑到了西湖的存续问题。为了让西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东坡又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把岸边的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种了菱角之后,葑这类杂草就无处生长了。官府再把所得地租用于湖堤保养。在西湖水最深的三处,他派人建起三座石塔,石塔圈起来的水域严禁种植,用以保护西湖水源,这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三潭印月”了。

微信图片_20210804100953.jpg

《西湖十景图·三潭印月》宋·叶肖岩


杭州在苏东坡的治理下日益繁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做到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