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学术纵横
 
虞云国 | 祖宗家法:在因革两难之间——读邓小南的《祖宗之法》
来源:新史学1902微信公众号  作者:虞云国  日期:2021-08-10

“祖宗之法”,也叫“祖宗家法”、“祖宗法”、“祖宗之制”、“祖宗法度”、“祖宗典制”、“祖宗故事”等等,在宋代出现频率之高,应用之广,任何对两宋文献稍有涉略者都会予以关注的。对“祖宗家法”的把握,不仅是理解宋代政治特质的一把管钥,也会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


倘若希望深入了解宋代的祖宗家法,邓小南的《祖宗之法》是最适合细读深思的读物,台湾学者黄宽重推许这部专著“有叙述、有分析、有议论”,决非虚誉。至于作者,则是宋史学开山邓广铭先生的女公子,当今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掌门人,在学术上可谓克绍箕裘。



祖宗之法的提出,与宋人对前代,尤其是李唐政事的反思有关。在唐宋社会转型中,身份性的世族制度彻底解体,非身份性的庶族势力成为主体,社会变动不居,正家之法成为一些士大夫家族藉以自保的手段。士大夫的这种治家礼法,日渐进入君臣的视野。《三字经》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宋太祖称赞燕山窦禹钧的“义方”之一就是“有家法”。史称宋初李昉,“其子孙辈亦皆能守家法”。宋真宗召见其子说:“闻卿家尤更敦睦有法,朕继二圣基业,亦如卿家保守门阀。”二圣指宋太祖、宋太宗,也就是所谓祖与宗。真宗之语,让人联想到宋太祖的即位赦书:“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太祖此语可从正反两方面去把握:其一,以治家之法治国,施以恩泽;其二,以国为家,视为私产。真宗之语,与太祖一样,都是以家国一体立论的。


后世帝王对其开国祖宗,一般都持有祗畏敬奉的心态,也力图总结并继承他们的治道家法。帝王的“祖宗家法”区别于庶民家法的关键,就在于前者从根本上规定并制约着“国法”的取向与施行。在家国同构的封建政体下,家法族规作为“准法律规范”得到统治者的承认,形成家法补充国法、国法混同家法的独有的历史现象。“祖宗家法”之类说辞尽管宋代最盛行,却非宋代所独有。直到清代,进谏者援引“祖制”为根据,西太后还厉声喝道:“我就是祖宗!”


宋代“祖宗家法”是一个内涵复杂层次丰富的命题。曾有学者这样表述:


宋朝统治者充分吸收唐、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立法与司法权等的“祖宗家法”。(《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


这些相对固定的内容,乃至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大臣与言事官等等(即便这些内容,也不是立国之初以条款形式制定出来的,而是“祖宗朝”以后逐步形成的共识),固然是祖宗之法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祖宗之法的内涵远不止此。这就容易造成对祖宗之法在理解上的差异,无论宋人还是今人都是如此。实际上,对“祖宗家法”的把握,需要区分不同的时段,区分行动的群体,即便是同一群体甚至同一个人,面对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对“祖宗家法”的认识、阐释也会有所不同。


大臣吕大防在给宋朝第七代皇帝上课时宣讲“推广祖宗家法”,將其内容归纳为八条:事亲之法,事长之法,治内之法,待外戚之法,尚俭之法,勤身之法,尚礼之法,宽仁之法。这里所说八条(中国政治向来擅长归纳出八条或者四项),内容虽然已很丰富,却还是向尚未亲政、不谙治道的哲宗讲授狭义的“祖宗家法”。而宋人论“祖宗家法”,一般都从广义出发的。高宗曾说:“令进累朝《实录》,盖欲见祖宗规模,此是朕家法”。孝宗也说:“祖宗法度,乃是家法”。将历代祖宗的规模法度都说成“家法”,自是广义上的理解。


倘若深入剖析“祖宗家法”,不难发现它是由一系列做法与说法组合而成;而在诸多做法与说法之间,既有一体两面者,也有相互补充者,还有自相矛盾者;对两者的记载与诠释,既有累积与叠加,也有涂抹与粉饰。自第三代皇帝真宗起,就有一个对“祖宗”形象塑造与“祖宗家法”神圣化的过程。仁宗是第四代皇帝,当时从范仲淹到司马光等名臣从未认为他是祖宗法度的模范继承者;但到了第七代哲宗朝,仁宗已俨然升格为“祖宗家法”的化身,以至范祖禹要求哲宗“专法仁宗”。仁宗还是那个仁宗,但评价则大有轩轾。这就表明,对“祖宗”的认定,也是与时俱进的。


“祖宗家法”虽是列祖列宗决策措施积淀而成,却并不是不加选择都囊括在内的,总是根据某一时期的现实需要进行筛选或塑述的。把仁宗之政“塑述”成祖宗家法,显然与元祐更化抵制王安石兴事变法息息相关。此为塑述例,再举筛选例。仁宗朝石介编《三朝圣政录》,曾记“太祖惑一宫鬟,上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 大臣韩琦就说:“这种事岂可为万世法?自已沉溺,却怪罪于对象而杀了她,她有什么罪?倘若再有嬖爱,恐怕就不胜其杀了!”坚决删去了《圣政录》里这类事。这则故事说明,宋代士大夫在塑述、筛选“祖宗家法”时,是以“为万世法”的历史责任感作为追求目标的。


总之,“祖宗家法”并不是一种固定具象、条目清晰的实体;而是诸多规定背后起制约作用的一种轨范,一种反映宋代制度文化的精神性内核,反映着一些探求治道的政治群体心目中的一种理念。随着时代推移,尤其是从北宋后期开始,百来年的前规后矩相继纳入了“祖宗家法”的大框架(这个框架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排他的),使其内容十分驳杂庞大,外延边际也越发模糊。这一提法受到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处于不断修正、不断解释,不断更新再造之中。其间有缓进的调整,也有激进的变革;有认真的发掘借鉴,也有借祖宗以自重的托词,乃至阳奉阴违的玩弄。在两宋三百年间,群臣从来没有要求朝廷澄清其实质内涵,而朝廷也无意对此内涵发布过权威的解释。这就给后来的奉行者留下了选择的空间,一方面提供了操作执行的灵活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法制政令的混乱性。



“祖宗家法”的基本原则虽然奠基于太祖、太宗时期,其核心精神的具体彰显,其内涵的不断扩容,却有一个发展过程。


太祖立国,政治、军事、财政诸方面立法都贯穿一个原则,即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但朱熹评论太祖道:“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太祖正当开国,万事丛集,许多经制未及细化与深入。


太宗大赦诏书声称:“缵绍丕基,恭禀遗训,仰承法度,岂敢越违”,活脱脱一个“按既定方针办”。但太宗“防弊之政”重在“内患”,所谓“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宋代“祖宗家法”主要用来应付内政(或曰内患)其中,第二代太宗的作用绝不亚于开国之祖。


然而,把太祖、太宗推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概括提炼,凝聚为“祖宗之法”,并奉为治国纲领的,则是第三代真宗与第四代仁宗,这两朝公认是士大夫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年代。那么,“祖宗家法”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如何由这两朝的皇帝与士大夫提出,继而被不断阐释与发挥的呢?


本书指出,恪守“祖宗故事”作为裁断政务的最高原则,自真宗朝起。这固然不错,因为真宗即位制书就声称:“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但笔者认为,“祖宗家法”作为成说大行其道,应在仁宗朝,尤其在仁宗亲政(1032年)以后。景祐元年(1032),知制诰李淑上书说:“太宗皇帝尝谓宰相曰:今四方无虞,与卿等谨守祖宗经制,最为急务。”“祖宗经制”即“祖宗家法”,但太宗与太祖平辈,“祖宗”云云,殊为不典。据查,原文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当作“与卿等谨守法制”。李淑无心转述之错,足证“祖宗家法”已为说辞。两年后,范仲淹提醒仁宗:今日朝廷恐怕也有人(暗指吕夷简)“坏陛下家法”。“陛下家法”即“祖宗家法”之义,其后便为定说。这一说法的出現,既与北宋中期统治者与士大夫对家法普遍重视有关,也与当时士大夫“以忠事君,以孝事亲”的家国一体观在新情势下重新确立有关(这一观念自晚唐五代以来一度中断)。




“家法”而冠以“祖宗”,无非醒示这是先人轨则,具有规范继承者的作用。有一典型事例。据《退斋笔录》,对西夏用兵失利,神宗内批欲斩一转运使,次日问起是否已执行,宰相蔡确道:“祖宗以来未有杀士人事,不意自陛下始。”神宗沉吟久之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州军”。大臣章惇说:“如此,不如杀之。”问何故,答曰:“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快意事便一件做不得!” 章惇说:“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最终,那个转运使既保住了脑袋,也没有刺配。由此可见,“祖宗家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宋代政治与制度的走向。


士大夫官僚的不同派别,一有政见分歧,总抬出“祖宗家法”说事(用大是大非的道理之争来取代实事求是的事理之争,可以说是中国式政争的最大特色)。庆历新政实则是范仲淹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据欧阳修说,其推行者“亦不敢自出意见,但举祖宗故事”,无非凭借祖宗法的多重涵义,使其成为改革可以援引的纲纪与保护伞。然而,针对新政,反改革派也要求仁宗“望酌祖宗旧规,别定可行之制”,打的也是“祖宗之法”的旗号。


在其后的党争中,祭起“祖宗家法”的杀手锏来打击政敌的好戏,也曾一再上演。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就告诫神宗:“祖宗法制俱在,不必更张以失人心。”旧党不仅以“祖宗法制”否定变法,还把“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强加给王安石。针对“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指出:


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这在视祖宗之法为立国之本的宋朝,犹如划破阴霾的一道闪电。两者相较,尽管王安石勇于改革,魄力大,见识高;但司马光抓住“祖宗家法”的大纛,反而更得人心。


其后,从哲宗绍圣,直到徽宗后期,在形式上对“祖宗家法”从来是遵循不逾的,而神宗其时也已抬入了“祖宗”的行列。南宋一百五十余年,总体说来了无生气,但历朝君臣标榜“祖宗家法”仍不遗余力,例如南宋第二次削兵权,从宋高宗到主战、主和、主降的各派大臣,无不以“祖宗家法”相鼓噪。


在南宋列帝中,对“祖宗家法”的议论,孝宗或许最多。在他身上也深刻呈现出对“祖宗家法”守与变、因与革处于一种两难的紧张状态。他一方面承认:“祖宗法度,乃是家法。熙丰之后不合改耳。”一方面又指出:“本朝家法,远过汉唐,独用兵差为不及”,准备对此有所更革。但宰相龚茂良强词夺理而答非所问:“汉唐之乱,或以母后专制,或以权臣擅命,或以诸侯强大,藩镇跋扈,本朝皆无此事。可以见祖宗家法足以维持万世。”迫使孝宗不得不中断讨论。



“祖宗家法”,是宋代统治阶层在应对社会政治的现实问题中形成的,但其公认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也寄寓着当时士大夫的自身理想,因而并不全是“祖宗”们政治行为、规矩原则的实际总结。也可以说,它是凝聚着宋代统治阶级(包括其历朝君臣)的“集体智慧”。它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政治行为与制度设施,甚至也不宜将其简单归结为一代政治的指导方针,而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思想文化模式。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宋代在总体上无多好语,但对“祖宗家法”却持两分法。一方面肯定其所起的规范作用,他在《宋论》里指出:“即其子孙之令,抑家法为之檠括;即其多士之忠,抑其政教为之薰陶也。”一方面则痛斥赵宋家法的狭隘性:“宋本不孤,而孤之者,猜疑之家法也!”


就“祖宗家法”的负面影响而言,在政策与政治层面,“守内虚外”的家法与国势不振,“曲为之制”家法与行政效率的低下,“以文御武”的家法与对外战争中的被动挨打,其间的关联毋庸赘论。而在思想与风气层面,由于把“祖宗家法”置于“不容轻议”的绝对地位,一方面使其成为陈陈相因的套话,另一方面将其推入难以再生的困境。赵宋一朝因循内敛的政风,在严峻的外患内政面前显得无力而无奈,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其深层原因也应与此有关。


总之,“祖宗家法”自其“不容轻议”之日起,就逐渐走向反面。南宋学者叶适、陈亮都对祖宗家法进行过批评与反思,但终于淹没在“自汉唐以来,家法之美,无如我宋”的一片赞扬声中。此即鲁迅所说:“大家又唱老调子,和社会没有关系的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本文原载2009年6月28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胡斌:皇权的虚与实:宋孝宗朝的两宫体制运行 2024-12-18
元代马哥孛罗诸外国人所见之杭州 2024-12-10
吴钦根|谭献与章太炎交游始末考 2024-12-04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观念 2024-11-19
吴铮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辨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