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良渚人是如何织线成布的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8-17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27.jpg

良渚的织机

在良渚古城遗址内的反山贵族墓地里,编号M23的女性贵族墓中随葬了一套纺织玉端饰。这套纺织玉端饰一共3组6件,出土编号为M23:151—M23:156,两头各3件,一一对应配套,而端饰上连接镶插的木质件已经腐朽不见。根据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先生的复原研究,这3组端饰分别对应了原始织机中的卷布轴、开口刀和经轴的两端。赵丰先生将复原出的这套原始织机定名为良渚织机。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33.jpg

反山23号墓出土纺织玉端饰

M23:151和M23:152,这组端饰各由可以拼合的两块组合成一件,拼合处错缝相扣,两块的内侧各有一个圆卯眼,插入木榫后即可形成一组夹棍。早期的卷布轴多为夹棍式,通过两根木棍的相互配合,夹住织物之始,然后开始卷布。良渚织机上的这组卷布轴,利用了端饰的错缝配合,更能夹住织物,还不轻易滑落。卷布轴的两端一般还会套上一个“腰背”,帮助卷布轴固定在腰腹部,方便操作。后世“腰背”的材质有布、革等质地,良渚时期的“腰背”应该也是如此。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36.jpg

反山M23:151 卷布轴端饰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38.jpg

M23:152 卷布轴端饰

M23:153和M23:154,体型扁平,呈半椭圆形,是开口刀的端饰。织布的基本原理是将经线分成上下两层,纬线穿梭其中,经纬线交织成布。开口刀就是将单层经线分成两层,形成开口的工具。使用的时候,将开口刀按一定的规律扁平地穿过经线,再将刀竖起,使得经线分层,形成开口,梭子引纬线而过,而后放平开口刀,打纬,让经纬线交织地更紧密,抽出开口刀,即可完成一纬的织造。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40.jpg

M23:153 开口刀端饰

M23:155和M23:156,断面呈长方形,一面平直,另一面略有凸弧,是织机经轴的端饰。织布的时候,平整的一面朝向织布人,方便她们用脚蹬住,固定织机;凸弧的一面向外,经线缠绕在上面,不易断裂。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43.jpg

M23:155 经轴端饰

通过端饰确定“良渚织机”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后,我们就能进一步复原出它的使用方法了。首先,在织机上整理排布好经线,系上“腰背”,席地而坐,将卷布轴固定在腹前,双脚蹬起经轴,使得织机上的经线基本平齐;用开口刀挑起经线形成开口,梭子(可能是木质细棍)引纬线而过,放平开口刀,打纬后抽出,再进行下一纬的织造。织到一定长度后,经轴翻转放出卷好的经线,卷布轴卷入织好的织物,直到全部织完。


从反山23号墓的发掘现场来看,这套玉端饰的两头相距约35厘米,也就是说,五千年前的良渚人已经可以织出幅宽在35厘米以下的织物了。织完的布,再经过一定的修整和拼接,一件良渚服饰就制作完成了。

微信图片_20210817102446.jpg

良渚织机复原示意图

另外,这套使用珍贵玉料作端饰,出土于良渚女性贵族大墓的织机,明显不是普通的实用器。我们可以推测:一方面,这套织机应当是良渚社会最先进或是具有代表性的织机;另一方面,随葬这套织机的女贵族可能不仅会织布,甚至还管理了整个良渚古城的纺织行业,以服务生活在这里的贵族集团。


总体而言,纺织活动在良渚社会主要由女性所承担,也由女性所管理。在原始社会物质生产力条件下所确立的性别分工,延续了几千年,不仅体现在“男耕女织”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纺织活动也是描述女性最常用的意象之一,“牛郎织女”不外如是。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望族|护湖功臣何氏家族 2024-12-24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