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禹杭履迹
 
余杭的山川河流|历史上西险大塘的加固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8-23

西险大塘

西险大塘系东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于杭州市西,堤塘险要,为杭城及杭嘉湖的西部屏障,东与钱塘江堤塘相对,故称西险大塘。自余杭街道石门桥起,经余杭、瓶窑、良渚、仁和至湖州德清大闸,全长44.94千米,其中境内长38.98千米。《杭县志稿》卷九《水利》“西险大塘”条载:“自余杭石门桥起,至化湾塘入县境,东至奉口陡门。沿西为武康县境,北至劳家陡门入德清县境之统称。”

微信图片_20210823092152.jpg

《杭县志稿》卷九《水利》


苕溪经天目山脉而流入杭嘉湖平原,为何有“险塘”之称呢?“余杭非临海地,胡为乎苕溪之塘而有险塘之名哉?”“是以苕溪之塘,险要厉害,并埒于海塘也。”(潘瑗《南湖水利论》)清嘉庆《余杭县志》多有记载:“西险大塘旧以险名,当三苕汇合之冲,左多高山,右皆平壤”,“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三水既合,势益奔涌,直流暴涨,不能遽泄则泛滥为害”,“流尸散入旁邑,多稼化为腐草”。如宋代余杭县丞成无玷《水利记》总结的那样:“苕水发源天目,经两郡六邑以入于具区者二。当天目之麓山地高,水经三邑,处其下流水势奔放不可为力。余杭县其间襟带山川,地势平彻。当苕水之冲横,流岁尝一再至,久雨或数至,倏忽弥漫,高处二丈许,然不三日辄平,其为患虽急除而难测以御也。故堤防之设比他为重。使是邑也,无堤防则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为旁郡害。故余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郭。”


西险大塘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年代不详。苕溪自古建有堤塘,相传初为大禹所建,“大禹筑塘,名西海险塘。”(明陈善《南湖考》)有明确记载是在东汉熹平年间(172—178),余杭县令陈浑于东苕溪南岸筑塘,设陡门、塘堤、堰坝数十处,俾蓄泄以时,旱涝无患。“浙江东迳余杭故县,汉末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郦道元《水经注》)“后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修堤防,开湖灌溉县境公私田一千余顷,所利七千余户”,“汉邑令陈公浑相形度势,于溪南浚南上、下湖,幅员数十里,筑高塘汇水。仍通一港,由石门桥引溪水入湖,暂潴以杀其怒,俾得徐就溪流不致泛滥。”(戴日强《南湖说》)

唐宝历年间(825—827),归珧出任余杭县令。时南湖年久失修,湮塞严重。归珧循陈浑所建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宋崇宁五年(1106),杨时为余杭县令,竭力阻止蔡京欲潴水增胜葬母于南湖之侧,保护了南湖的蓄洪功能。南宋绍兴二年(1132)三月,左从事郎、余杭县丞章籍建龙光陡门。淳熙六年(1179),钱塘县分段筑塘闸与陡门,名为“十塘五闸”,十塘为黄鄱、烂泥湾、化湾、羊山、压沙、上林陵、中林陵、下林陵、唐家渡、大云寺湾塘;五闸为化湾、窦、安溪、乌麻、奉口陡门,今仍沿用其名。

明代,朝廷重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此前各朝。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朝廷特差户部尚书夏元吉督治水患。次年又派通政使赵居宸至浙添设治农官置圩。永乐三年(1405),苕溪洪水冲决化湾塘,闸圮,朝廷遣户部尚书夏元吉、通政使赵岳到浙,督修三年方成。正统十年(1445)又坍,派遣工部侍郎周经到浙江主持修复,动支仓米三千七百石,南关厂木三千株,才修复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组织民工对黄鄱塘等加高培厚,使之坚固。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化湾塘被冲毁,钱塘县令聂心汤主持,先筑备塘,后修水闸,以为水旱备。黄汝亨有碑记。万历三十九年(1611),西险大塘余杭险要地段九百丈,堤脚用木桩、块石加固,并挑土培厚,历时一年。

明代堤塘整治技术逐渐完善,堤塘基本改为石砌,塘面的斜直方法也更为科学。然限于条件,西险大塘仍常出现险情和坍塘圮闸,其中有明确记载的,自明永乐元年(1403)至清光绪八年(1882)就发生十六次:“永乐间,化湾闸圮;正统十年,化湾塘闸圮;景泰七年,瓶窑塘圮;成化七年,化湾塘决;万历三十六年,化湾塘圮,南湖塘溢决;万历三十七年,南湖诸堤皆决。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闸圮;乾隆四十年,大云湾塘大溃;嘉庆十六年,羊山塘坍陷;道光三年,唐家塘冲塌;道光八年,压沙塘、大云湾塘坍溃;道光二十九年,大云湾塘、化湾塘、安溪陡门大崩;道光三十年,烂泥湾塘、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下陵林塘、唐家塘、安溪陡门冲坍;光绪八年,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冲圮。”(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一《水利》)屡毁又屡修,如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一《水利》所载:“堤防之设,所以为旱潦之备,依时修理,则水旱不能为害。”

清雍正三年(1725),西险大塘化湾陡门陷一丈五尺,崇化七里居民出资修筑,官府优免杂使差徭。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派员携资整修位于瓶窑镇北的压沙塘五十八丈。雍正七年(1729),巡抚程元章檄知县李惺查议化湾陡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知县魏主持修复安溪陡门。道光十一年(1831),余杭大水,危及西险大塘,巡抚陈芝楣命仁和、钱塘等县兴修圩堤,官督民办,所修圩岸不下千万计。光绪二年(1876),余杭大水,田庐淹浸,招集民工整修大塘。光绪八年(1882),余杭苕溪水势陡涨,冲垮堤塘,各乡捐资修整。光绪十三年(1887)十一月,粮储道廖寿丰捐俸五千两开浚北湖,又命邑丁丙对西险大塘择要挑浚,分段清丈。其时,塘堤修筑由各乡有田者出资经办,每年推一人或数人为领队,称塘正、圩长,并由县丞加以督察。

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繁。由于连年战争,政局不稳,能致力于建设的时间只有十年左右。1933年3月,因奉口陡门岁久失修,“汪澜约诸乡人士呈请杭县县政府,经县长叶风虎会同建设厅、水利工程局、浙西水利议事会,叠次查勘,测绘图案,审议工程分拨款项”(民国《杭县志稿》卷九《水利》),拆建西险大塘的奉口陡门,新建陡门,闸孔宽4米,闸上为钢筋混凝土桥。1947年,杭县发动11个乡镇对东苕溪局部河道进行疏浚。同时,对西险大塘进行培修加固,抛石护岸,修补漏洞,由县政府派员监督实施。民国时期,西险大塘等较大堤防堰坝由官府呈报批拨经费或粮食以工代赈,或向乡绅、商界募捐等方法筹措资金。

微信图片_20210823092156.jpg

《杭县志稿》卷九《水利》

(照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望族|护湖功臣何氏家族 2024-12-24
《走近西湖》论文集|司马一民:白居易夜宿孤山寺竹阁 2024-12-23
西湖之谜系列|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 2024-12-20
西湖百亭|杨堤景行碑亭 2024-12-19
湘湖轶事|“八龙”韩纬在萧初探 2024-12-19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