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基地风采丨良渚文化时期的纺轮
来源:杭州社科发布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08-23

女事纺


良渚时期服饰是什么样的?由谁制作?又是如何制作的?由于有机质的腐烂消失,这些问题很难获得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留存下来的纺织工具中,寻找线索。


裁布成衣,织线成布,线又是由细丝状物质(纤维)捻制而成。纺轮,就是最初用来捻纤维成线的工具。成套的纺轮包括两个部分——纺轮和拈杆。纺轮大多呈圆饼形,陶质,另外还有少量的石质、骨角质甚至玉质,易于留存。中间有穿孔,用来穿长条形拈杆。日常使用的拈杆在史前无非是骨质、木质等常见的有机质原料制作的,从材料获取和制作难易度看,可能大部分都是木制的。因此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发现的纺轮多,拈杆少。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951.jpg

良渚文化陶纺轮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953.jpg

良渚文化石纺轮

长江下游地区,纺轮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多利用陶片改制而成;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和河姆渡文化时期,专门烧制的陶纺轮成为主流,器形、钻孔都变得规整很多。良渚文化时期,在贵族大墓里还出土有玉纺轮。史前时期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成套纺轮就来自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瑶山11号墓。

微信图片_20210823093956.jpg

良渚古城遗址瑶山11号墓 成套纺轮

良渚古城遗址瑶山11号墓的这套玉纺轮,纺轮呈圆饼形,双面对钻形成中间的穿孔,断面呈梯形,即两面面径不同。面径较小的是纺轮的背面,面径较大的是纺轮的正面。拈杆呈长条形,头端锥尖,从纺轮背面穿过,拈杆与纺轮刚好可以卡牢。

微信图片_20210823094000.png

使用的时候,先将梳理好的纤维捻出线头,系在拈杆上,旋转纺轮,利用纺轮的重力牵伸纤维,旋转加捻,一段段捻制成线后,卷绕在纺轮上,形成线团,作为织布的原材料备用。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早期先民能够使用的纤维原料主要豆科的葛、荨麻科的苎麻等植物。

作为纺线工具,纺轮在新石器时代还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征。纺轮自发明以来,就主要为女性使用,是“男耕女织”社会的实物证据。因此,一般都随葬于女性墓葬中,在墓主人骨无存的情况下,成为考古学家初步判定墓主人性别的重要依据。


另外,目前出土的玉纺轮都没有发现有使用痕迹,和作为日常实用器的陶、石质地纺轮不可同日而语。良渚时期,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哪怕是日常使用的纺轮也发展出了礼器版本。


在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瑶山这两处王陵级墓地中,发现了包括上文所及的玉纺轮共计3件。这里,我们可以做出两种有递进关系的判断。第一,贵族大墓中随葬的玉纺轮,无疑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了象征地位与身份的礼器,是琮、璧、钺等重器的重要补充。第二,反山、瑶山遗址共有女性贵族墓计8座,却只有3座墓随葬有玉纺轮,还有一座墓出土了纺织器具的玉端饰。显然,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推测纺和织的最终产品——衣物冠帽等纺织品,在当时尤其是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女性贵族不仅纺麻线,还极有可能亲自纺丝织布或管理纺织行业,以供贵族集团使用。良渚贵族对冠帽如此的重视,与“冠”相联系的“衣”还会差么?

微信图片_20210823094502.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