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史话
来源:杭州党史方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祝一帆  日期:2021-09-06

京杭大运河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大运河,它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在国内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经河北、山东、江苏而南至浙江杭州,全长1794千米。从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始,至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郭守敬主持开通通惠河而实现全线贯通,形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前后共持续1779年之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906101850.jpg

京杭大运河流经四省两市,流入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的运河段,属江南运河。大运河杭州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余杭博陆镇东,流经余杭、拱墅、下城、江干等区。而余杭段是大运河特征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是横贯余杭境内的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深深植根于余杭大地且奔流不息的千年文脉,滋养着余杭人文精神。同时,运河也给余杭以及运河周边地区带来繁华,孕育出丰厚的运河文化。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距杭州市区中心约20千米,距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千米,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塘栖历来是杭州的水上门户,也是浙北重镇、江南名镇,属杭州临平副中心,运河史料众多。有运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郭璞古井以及位于水北街的乾隆御碑,石碑高5.45米。乾隆皇帝南巡,查得江、浙、皖三省交皇粮时浙江最优,特免去钱粮30万两,后民众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还有新建的运河谷仓博物馆和余杭方志馆等,供公众参观。此外,塘栖还有闻名江南的珍贵水果枇杷和传统美食粢毛肉圆、塘栖熏鸭、塘栖米塑和镬糍等。

据《杭县志稿》载,元末上塘河因泥沙淤积严重,水浅不宜大船往来。鉴于苏杭之间有军船往来,而余杭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河道狭窄碍航,不利于军旅运输,张士信遂发动军民20万人,开浚经塘栖武林港至北新桥(今大关桥)又至江涨桥(卖鱼桥西北)的运河航道,长45华里(22.5千米),宽20丈(66.67米)。明永乐年间对大运河又进行了改造,始成今日之运河。运河通航后促进了古代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了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商贾辐辏的大郡。运河流经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部的勾庄、云会、沾驾桥、东塘、宏畔、塘南、五杭、博陆8个乡镇和塘栖镇,在余杭境内全长31千米,河面宽60~180米,常年水位保持吴淞标高3米,是余杭区四季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

康熙《仁和县志》载:“元至正末,张士诚军船往来苏杭,以旧河为狭,复于武林港口,开浚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广二十余丈,遂成大河,因名新开运河。”江南运河由此改道,新运河成江南运河之南段,为京杭大运河入杭州的主航道。新运河开通后,缩短了杭州去北地的距离。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舍临平而过塘栖,塘栖一跃而为江南运河必经之水津要道,市镇随之日益兴旺发达。

微信图片_20210906101854.jpg

最令塘栖人乃至余杭人骄傲的广济桥,是千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七孔石拱桥。据《余杭文物志》记载: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西北,广济路北,南北向跨于京杭大运河上。据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又云“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孔,嘉靖庚寅(1530)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1537),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1583),天启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屡圯屡葺,辛卯(1711)北堍又圯,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1714)十月竣工。”明清两代,又多次疏浚大运河,对余杭段的一些重要水利设施进行重修并多次动工加固改造堤岸。塘栖广济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漕运史中。民国时期,随着海运和铁路运输业的兴起,运河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由于运河航运量大、成本低,且有一定的通航功能,民国政府对运河做过整治,如1949年5月发动国民义务劳动,整修拱宸桥至塘栖段的堤塘和砌石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又进行多次改造,实施疏浚和截弯取直等多项工程,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有两项:

一是1978年3月15日,京杭大运河(余杭段)新建首座公路桥梁——塘栖运河大桥竣工,接着良(渚)至塘(栖)公路建成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乘坐现代化的各类机动车辆,自临平出发,可直达瓶窑、余杭、三墩各乡镇(街道),不必再绕道杭州市区。随后,运河余杭段又新改建公路桥梁4座,并撤除余杭段上的5处渡口。

二是为保护塘栖古桥,开凿广济桥旧景广济桥今貌新河道一条。改革开放后,水上运输繁忙,现代船只多经过广济桥,体型大、载量重、行速快,对古桥的冲撞频繁。1992年12月,曾有4000艘大小船舶,在广济桥两侧受阻三天三夜。后经市、区港航部门执法疏导方才通行。为此塘栖镇的民众以及文物管理部门呼声极高。浙江省政府遂拨款7494万元,在塘栖镇北与德清县交界处开凿新河道3.64千米,建桥4座。从2004年起,广济桥河段正式封航,过往塘栖镇的运河船只改道行驶,从而保护了这座古桥。在波光粼粼中矗立的广济桥,见证了党和政府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坚定信念。为保护塘栖广济桥而封航,为不影响水上交通而另辟航道,这在运河历史上是值得称道的。

微信图片_20210906101858.jpg

2008年2月,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余杭区政府、塘栖镇政府三家共同出资组建杭州余杭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总体目标,编制了以古建筑保护为重点、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新城建设规划。

翌年,塘栖开展“两古两水一园”的重点建设,以广济巷为界,东侧建设“古玩天地”,形成古玩市场,西侧建设“古河风情”,恢复古运河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以开挖市河为轴线,恢复河两侧的“老字号”水街,在市南街保护和修缮平民化的“水坊民宿”,展示水乡生活。在水北街建设以乾隆御碑为中心的人文主题公园,建成开放式的博物馆。总共投入十多亿元,稳步推进了塘栖新城建设,迎接运河后时代的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着千年运河的烙印。它在余杭段全线分布广而散,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微信图片_20210906101902.jpg

2009年4月,余杭区文物普查队对京杭大运河(余杭段)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全面调查,新发现358处文物点和河道、水利、航运工程、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等154处。

这些文物遗存也折射出大运河水运功能的变迁史。其中紧临雷家桥古纤道运河,与运河功能直接相关,且最具代表性的遗产有三家村渡口凉亭、浙航塘栖客运站、水利通判厅遗址、雷家桥古纤道、淳安桥“一桥跨三府”等。而雷家桥古纤道是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目前保存较好的古纤道,整体呈东西向,与京杭大运河平行,长约70米,宽约2.2米,对于研究运河水运功能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沿线遗存千姿百态的古桥,是大运河最为丰富的水利工程遗产。

此次京杭大运河(余杭段)野外调查,收录1979年之前建造的石桥123座,其中的淳安桥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桥南为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戚家桥村,桥北为嘉兴桐乡市洲泉镇众安村,桥以西不到400米处,为湖州市德清县钱塘村,可谓“一桥跨三府”。这座罕见的石桥同时见证了三地村民相互交流的社会状况,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