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学术纵横
 
西泠镜像 | 李叔同自用印“文涛长寿”作者考
来源:杭州日报艺术典藏微信公众号  作者:何连海  日期:2021-09-28

1918年,李叔同(1880—1942)于披剃之前,将在俗时的自用印举赠予西泠印社,印社于鸿雪径北侧石壁特辟石龛封藏,由叶舟(1866—1948)篆题“印藏”,复加隶书跋刻,叙其始末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世尔。戊午夏叶舟识”。1963年秋,印社同人恐印龛泐损,于西泠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之际,将印章从龛中起出,入藏社中。

目前,学界对这批印章的关注,主要是藏纳事宜,而对印作本身的研究不足,主要原因是原印入龛、入库拘囿了实物信息的传布。印章入库以后,印社虽曾精选60枚印章,出版发行过原钤本和影印本《李叔同常用印集》,然大部分研究者难以亲睹原印实物。直至2018、2019年间,“印藏”原印及相关文献分别在天津、杭州展出,才为印学研究者提供了近距离考察的机会。借助实物及印款,我们得以明确,这批印章大多出自李叔同好友陈师曾、夏丏尊、李苦李、经亨颐、费龙丁、徐星州等人,兼及杭州一师“乐石社”的学生,刻制时间在1899—1918,而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是被认为唯一出自李叔同之手的“文涛长寿”印。

微信图片_20210928095638.jpg

文涛长寿近五十年来,研究者大多认定此印为李叔同所作。蒋北耿(1943—2019)在《李叔同与印藏》一文中云:“其中李叔同自锲的印章却只有白文‘文涛长寿’一枚。”1963年秋,参与取出“印藏”印章的孙晓泉(1919—2015)言及该印时也持相同意见。其后,任秉鉴、陈星等多沿袭该说,马国权(1931—2002)在《近代印人传》中也说:“法师治印……文涛长寿、李息两钮,直逼汉铸,尤苍厚可喜。”然而,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1898—1975)则有不同意见,他在致徐广中(1917—1992)信函中说:“西泠印社石壁中藏印,日寇并未盗去,前年已由杭州文化局开发,得印九十二枚,但皆非李叔同先生自刻,乃彼所用也。”显然,丰子恺认为这批印章皆非李叔同自刻。作为李叔同的“贤弟子”,丰子恺与法师较为亲近,李叔同入山之际,他获赠部分“零缣残素”类纪念品,加之平素常侍老师身边,接触物用也多,其说自不能忽视。

“文涛长寿”一印的作者是不是李叔同尚需考订。貌似,这是一个小问题,其实不然。以传世印谱和其他材料来说,李叔同可信的自刻印,主要集中在天津时期,尽管寓居沪、浙期间仍有刻印的记载,但由于他有常常不刻边款、不注年代的习惯,这一时期作品的数量、名目、去向仍疑云未开。倘若镌有边款的“文涛长寿”一印确为自刻,且年代与“印藏”中其他印章一致,则其1899—1918年间的刻印便有推进,李叔同早期、中期以至后期篆刻创作的连续性问题也能部分地落实。若情况相反,则对李叔同印章的研究,暂时只能限于1899年之前和出家以后。

微信图片_20210928095641.jpg

2019年4月,笔者假西泠印社举办“孤山李叔同‘印藏’原印展”之机,对该印进行了近距离、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对该印印款、印面、印风的细致分析,参合相关资料,特别是新见苏州图书馆藏李叔同自用印残谱,逐步确知该印并非李叔同所作,而是出自他手,且创作年代较早。

印章署款,在汉有铜印四周刻以篆文者,可视为早期印款之滥觞。官印印款发轫于隋唐,初仅刻以纪年、释文,世称“背款”。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款迄于明代。其时,文人刻印之风日隆,印侧署款之风日甚,印章刻毕,署以名款,其内容较单一。直至清初,款文渐长,逐渐发展为在除印面以外的印章边侧或顶端刻以文字,记人、记事、记时及跋语等。至此,印款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

“文涛长寿”为单面印款,款文相对简单。印款中央刻有草书“浠”字(有误识为“涛”),左侧有楷书单刀款“尗同作”。从署款规律和句式构成来理解,“浠”应为上款,或为印面内容,而“尗同作”则为作者署款。显然,此解释与印文不符,与李叔同的批注也不相符。再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同”下可析出一草书“”(作)字,这意味着,此印先后有两组署款:一为草书“浠作”,为初款,亦为原款;一为楷书单刀款“尗同作”,套刻于“作”上。将两组印款分离,原款和套款的内容、风格各成一体,可彼此独立。艺术家的名款往往灌注着匠心,也体现一定的程式化色彩,将“文涛长寿”印款中“浠”字与李澂浠画款中“浠”字比对,整个字的结体接近,末笔长线的特征趋同,可以确定“文涛长寿”原款为李澂浠所为。

李澂浠(生卒不详)是李叔同早年知交,天津人,诸生,又名李澂曦,字幼竹,又字佑祝、游洙、牖主、有朱、遒翥等。善绘人物,通金石,精医道。

微信图片_20210928095644.jpg

在整个“印藏”94枚印中,“文涛长寿”的风格较为独立,明显源自对汉铸印的模仿。除“涛”字外,其余三字均直接采撷于汉印本字形,可见于《金石大字典》。在《印存·二》李澂浠自用印“佑祝长寿”中,“长寿”二字也采自于同字形(除“口”部略有变形)。二印刀法娴熟,字法圆转、旖旎,布白停匀,汉铸印气息较为浓郁。而同时期李叔同所刻白文“李文涛印”和朱文“涛印”无论从字法上还是刀法上,都与李澂浠所刻有所不同。虽基调仍是汉印风格,然笔画转折生硬,刀法生涩,对刀的把控能力较弱,所采用的字形也多近俗。于格调上,较之李澂浠刻略逊。

李澂浠治印数量和风格变化目前仍有待挖掘,仅从《印存·二》46枚其自用印来看,他刀法谨严,字法纯正,章法妥帖,技巧精纯,尤其是数枚朱、白同文印,显示了他开阔的取法视野和风格路径,于李叔同而言,他是一个治印方面的良师益友。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79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李叔同自用印“文涛长寿”作者考》,文/何连海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