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上)
来源:浙江考古微信公众号  作者:方向明  日期:2021-11-10

按:2021年10月11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是2019年底成功立项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列研究项目“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的名称,包括《良渚古城与中华文明五千年》、《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稻作与中华文明》、《浙江古代青瓷》等11项选题,我们已经完成书稿交给省社科联。去年,我们以“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为题申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取这个名称,是我们认为浙江考古工作为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为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作出了巨大成就,值得浙江考古人,值得中国考古人,也值得浙江人民自豪。今年4月,我以《浙江考古》为题,在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作了PPT汇报。今年9月11日,在雪梅博士的指导下,《人民日报》刊发本人《浙江考古呈现浙江深厚历史》,这是这篇文章的底稿,底稿中历史时期考古的内容参照了嘉励、晖达等同事们的表述。

方向明,2021-11-10

于衢江孟姜村西周高等级墓群考古工地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一隅,面向大海,勇立潮头的钱塘江是浙江母亲河。天目山、仙霞岭、括苍山、雁荡山,以及太湖、钱塘江、甬江、飞云江、灵江、瓯江,把浙江山河分割为中低山、丘陵、盆地、平原,还有沿海半岛和岛屿,“七山二水一分田”,形象地归纳了浙江自然文化地理特征,虽然浙江陆域面积仅10.55万平方千米,却是中国岛屿最多、海岛海岸线最长的省份,浙江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和富于创造力的文化精神。

浙江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越王勾践,《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1996-1998年,绍兴印山考古确认越王允常“木客大冢”,那么,允常之前二十余世和“先禹”,就只能通过考古手段了。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江浙财团的发达,一批有识之士于19368月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他们要打破在人脑海中盘旋久了的“江浙古无文化的传统思想”(《吴越文化论丛》,1937年)。同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吴越史地研究会《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探报告》出版。次年,何天行《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之一出版。当然,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发展》,1997年),是1938年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良渚考古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1950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成立之初浙江考古工作主要由队部设在南京博物院的华东文物工作队承担,1954年华东大区撤销后,开始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进行。1957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制订出台,开始有计划的考古工作,如1955年良渚朱村斗遗址发现制陶遗存;宁波铁路南站古墓群考古初步建立起浙江古墓墓制和随葬陶瓷器的考古学编年;19561958年吴兴钱山漾和1957-1958年吴兴邱城遗址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区分了黑陶和印纹陶的先后关系,钱山漾遗址考古还直接促发了1959年夏鼐命名“良渚文化”;1959年嘉兴马家浜等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邱城下层的存在,1975年吴汝祚提出“马家浜文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万里曾以个人力量“八去龙泉,七访绍兴”调查古窑址,1956年杭州乌龟山南宋官窑发掘,精、粗两路制品窑床的发现,为南宋官窑研究奠定了基础;1959年瓯江水库调查吕步坑唐代窑址和保定元代窑址,是浙江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瓷窑址考古;1960年龙泉大窑甲乙丙区及金村古窑址的发掘,发现了宋代龙泉青瓷三叠层的依据,瓷窑址考古开始成为浙江考古的特色。

196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浙江考古事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工作逐渐恢复,尤其是1973年震惊中外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197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成立(1986年更名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8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1987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成立,地方考古力量得到加强,目前除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宁波2家考古研究机构具有考古团队发掘资质。

浙江素有“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的赞誉,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名列全国第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文物保护点8000余处。在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3943处,调查登录及新发现总数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主导力量的全省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和奋斗下,浙江考古为构建浙江大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展示,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的展示,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展示作出了重大贡献。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实证地,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的独木舟、水利设施等的发明发现地,也在浙江。

浙江考古填补了浙江百万年旧石器时代的空白,建立起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以浙江地点命名的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考古学文化,几乎涵盖了长江下游史前至青铜时代的全貌。

万年上山遗址被誉为“远古中华第一村”(严文明),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重要起点。目前浙江境内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逾20处,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群,上山文化环壕聚落是中国农耕村落的源头。八卦式的上山文化彩陶年代远早于中国彩陶文化发祥地渭河流域老官台文化,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2006年上山文化命名,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重要批示。今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上山文化申遗”,让万年浙江的文化之源,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精华的重要起点。

微信图片_20211110095119.jpg

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H150

八千年“勇立潮头”的跨湖桥文化,出土世界最早的独木舟,含有相当大的盐分,有边驾艇和帆存在的可能,完全适应浅海区域的活动,这是远古先民征服海洋的开始。余姚井头山遗址,文化面貌与跨湖桥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又与河姆渡文化早期有一定的关联,遗址深埋在现地表下5~10米,上面覆盖厚达5~6米的海相沉积淤泥,遗址有稻作生业经济特征,但又以海产捕捞为主,第一次全面展示了我国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与资源的利用,这处史前贝丘遗址考古是中国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考古学探索的第一步。井头山、跨湖桥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漆器,井头山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确定为天然大漆,跨湖桥独木舟孔洞填补的胶黏剂也含有天然生漆。坚牢于质、光彩于文的漆器,同水稻、蚕丝和玉器一样,也是原生型中华文明起源的特有因素。

微信图片_20211110095122.jpg

跨湖桥文化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遗迹

微信图片_20211110095124.jpg

余姚井头山八千年贝丘遗址出土木器

距今七千年河姆渡文化以浙东姚江河谷为主要分布区,有发达的耜耕稻作经济,余姚施岙遗址已揭露河姆渡文化中期、晚期、后河姆渡文化时期大型水田。有如田螺山遗址复杂干栏的高级大房子,说明河姆渡遗址聚落群已开始分化。河姆渡遗址干栏木构建筑梁头榫、柱顶榫、十字卯、栏干卯和销钉孔等多种技法,是古代中国营造法式的传统技法和特点。河姆渡文化以神鸟和太阳崇拜为主题的观念信仰,说明这一区域不同族群在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他们当然对良渚文明的信仰体系有深刻的影响。河姆渡文化在钱塘江以南地区长时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绳纹釜系统就是例证。河姆渡文化及后续,更是浙东沿海岛屿和海洋文化的源头。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谱系是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的中心在杭州良渚古城,20197月6日,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良渚古城的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和外围郊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千米,以莫角山宫殿区为核心的内外郭面积8平方千米,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土石方总量达1008万立方米,充分展现了社会复杂化和强制性公共权力的存在。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型土筑工程和超级水管理成就,也是世界早期水利设施建筑、技术、景观的卓越典范。良渚古城水利设施的水干预、水利用、水管理,先进于《尚书·尧典》尧对四方诸侯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治水。良渚古城内部的布局和功能结构,尤其是莫角山宫殿区、王陵分布等高级功能区空间分布基本明确,城内钟家港河道两侧与琢玉、石器后期制作、骨角牙器制作、漆木作、大木作等百工熙哉的遗存,充分展现了“中华第一城”(张忠培)的恢弘图景。

微信图片_20211110095127.jpg

良渚古城核心大莫角山遗址和沙土广场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标识,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元件。良渚人创造了以复杂玉头饰和琮、钺为代表的成组玉礼器系统,主宰玉器的太阳神像在整个良渚文化分布区有着广泛的认同,玉礼器系统的礼制和观念信仰成为维系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琮是良渚成组玉礼器中的重器,是一个由平面和立面组合而成的复杂几何体,有着旋转着的轴心,是当时萨满式多层次宇宙观的微缩模型,良渚琮的结构和内涵,与古代中国宇宙观系统性认知有极大的契合度,张光直提出萨满教分层宇宙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那么以良渚琮为代表的观念信仰,是集大成的开创。

<img src="/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