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寺座落于吴山支脉紫阳山东南山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麻曷葛剌造像”所在的寺庙,该寺历史沿革史料记载较为详实。 据《咸淳临安志》、《吴山志》及《杭都杂咏》等记载,五代后晋天福中吴越王妃仰氏始建宝成寺,当时名释迦院,北宁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额宝成院,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赐额宝成寺。 在《成化杭州府志》中云宝成寺“元中统间建,后为筑城而毁,重建于吴山观音岩下,并海会寺”。《万历府志》及《乾隆府志》也称:“宝成寺,并海会寺,今废。(海会寺)元至正间(1341-1368年)重建”。“江浙省平章库库子书‘大海会寺’额,御史大夫庆童并书‘观音宝殿’额,归并于此,曰宝成寺。”由此可见,元中统年后,因为筑城而寺毁,又曾重建。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海会寺重建后,其寺院均归并宝成寺,当时宝成寺的规模较大,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寺已废。又据《杭都杂咏》云:“明万历壬子,而政使吴用先……捐资建大观楼,开彻石径于此。”又有《武林文献》中郑圭的《重建石佛殿纪事》言:“宝成石佛像三尊……此地郡志所称石佛山也,有殿无庑,名曰大乘石佛院。”另一段记左辖吴公即布政使吴用先“复宝成石佛之旧,建大观楼最上,千佛岩复建牡丹亭……议别创殿……越三月而殿建。”这几段文字清楚地说明因为宝成院原有三尊石佛像存在,所以曾被称作“大乘石佛院。”在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布政使吴用先捐资重建石佛殿,又在附近新建大观楼及牡丹亭,并开彻通道至宝成寺。 清代学者厉鄂《樊榭山房集》中载有一首《麻曷葛剌佛诗并序》记述了这座造像的情况:“麻曷葛剌佛在吴山宝成寺石壁上,覆之以屋……游人迹罕到,破殿生网丝。”可见在清代初年,这座造像外还有房屋覆盖,但是这座寺院当时已破落了,以后宝成寺的房舍一直作为民居使用。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对麻曷葛剌像进行调查时,岩壁上的佛龛造像均被房屋包围。1988年2月由杭州市政府拔款,在建筑外观基本照原样不变的前提下对宝成寺进行了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