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两宋时期的浙江文化|两宋浙江丝绸
来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1-12-07

起源于中国的丝绸,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而浙江丝绸在其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西方人认识中国是从丝绸开始的,而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与海上贸易商路,也因为丝绸贸易的重要性而被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还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可以说,古老的中国文明因为丝绸而平添了一道美丽的色彩。

在灿烂而悠久的丝绸文化中,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以盛产蚕丝与丝织品著称,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悠久的丝绸生产与贸易历史,对浙江的人文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浙江人民既淳朴又善巧工,经济上农工商并重,文学艺术繁荣,审美尚精致典雅,注重生活品质,这一切都与丝绸业的发达有一定联系。

北宋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有美堂记》中这样记载:“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而金陵遭毁,“独钱塘自五代始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其人民幸富庶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这段话写尽了北宋时杭州的风流繁华。

北宋时期的浙江丝绸业,根据《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记载,两浙路上贡丝织品的总产量虽然排在中原地区和川蜀地区之后,但其中罗、绢绸、绫三类产品数量较大,特别是罗,集中了全国八成以上的产量。浙江生产丝绸的主要有越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睦州(建德)和婺州(金华)。越州的产品仍以越绫、茜绯纱、轻容(轻纱)为主,湖州的“湖缬”(纺染印花的丝绸)很出色,婺州则以大量生产“婺罗”著称,其余各地皆产绫绢。特别是婺州,大部分的罗织物均出自该地,北宋末的靖康年间(1126—1127),每年上贡的罗竟高达五万八千九十六匹。南宋高宗见此,失声叹曰:“苦哉吾民,何以堪!”于是将额定数量减至二万匹,以宽民力。

微信图片_20211207093539.jpg

宋 无款《耕织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浙江丝绸业在全国真正领先是在南宋。由于宋室南渡,浙江从偏居东南的省份一变为京畿重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包括朝廷命官、富商巨室、文人画家、普通士民及手工业者等,其中在浙江定居者众多,特别是京师临安,人口的增长使城市经济趋于繁荣,手工业、商业、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均得以全面提升,丝绸业也有了更大发展。

杭州在北宋晚期曾设有“织室”机构,“宦者童贯置局于苏杭,造作器用……雕刻织绣之工,曲尽其巧。诸色匠日役数千”。宋室南渡时,原设在汴京的直接为宫廷服务的官营丝绸作坊,如文思院、绫锦院、染院、文绣院也迁入临安。其中绫锦院设在武林门外夹城巷晏公庙,拥有织机三百多张,工匠数千人。文思院设于北桥东(今仙林桥一带),主要生产用于官告、度牒等官方文书所用之绫,还有供岁赐之用的各种丝绸织物。这些机构都隶属于少府监。除此以外,宫廷内部也设有织染所,属于“内司”。《咸淳临安志》在介绍杭州丝绸产品时,提到有些高档织物如绒背锦、狗蹄绫等为内司所织。南宋官营织造机构的迁入提高了浙江丝绸的技术水平,促进了杭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其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唐及北宋。如在文思院附近就聚集了一批私营丝织作坊。晁补之在《七述》中说:“杭故王都,俗尚工巧……衣则纨绫绮绨、罗绣縠絺;轻明柔纤,如玉如肌。竹窗轧轧,寒丝手拨;春风一夜,百花尽发。其制而服也,或袍或鞶,或绅或纶,或缘或表,或缝或襕,或紫或纁,或绀或殷。”这段话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杭州丝绸业的繁荣。

《咸淳临安志》《梦粱录》是记载南宋时杭州风俗物产的最重要资料,前者为宋度宗咸淳时由潜说友(处州缙云人)编撰,后者为钱塘吴自牧著,时南宋已亡,追忆当年杭州繁华,犹如“黄粱一梦”,故名。此两书中记载的杭州丝绸名物就有几十种,如绫有官告、度牒用不同规格及各种服饰用绫;锦有金红捻金锦、绒背锦等;缎有销金线缎、混织杂色线的花缎;纱有素纱、天净纱、三法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等;纻丝是一种染丝而织的丝织物,有织金、闪褐、间道等花色;罗有素罗、花罗、熟罗、暗金罗、博生罗等;绢有官机绢、杜村唐绢(绘画用绢)等,还有特种丝织品缂丝、鹿胎及手工染缬产品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当时杭州城内,各类店铺皆沿街而设,绫罗绸缎雪堆山积,买卖终日不息。

除京师临安外,南宋时浙江全境均有丝绸业。如越州,该地“俗务农桑,事机织,纱绫缯帛岁出不啻百万”。于是“万草千华,机轴中出,绫纱缯縠,雪积缣匹”。在这个丝绸之乡,连寺院也排开织机,女尼们都是丝织能手,所织产品称为“尼罗”、“寺绫”,且花样翻新,“如万寿藤、七宝、火齐珠、双凤绶带等,纹皆隐起,而肤理尤莹洁精致”。各州县还形成了自己的名产,如剡县(今嵊州)的樗蒲绫、绉纱,萧山的纱与縠,诸暨的花山、同山、板桥绢,各各称绝一时;秀州濮院的丝织业是从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开始兴起,所织之绸称为“濮绸”;而魏塘密家的“密机绢”,是一种有名的绘画用绢,匀净厚密,为文人画家赏爱。湖州是蚕丝的产地;而婺州以“婺罗”最出色,出产“红边贡罗”、“东阳花罗”;衢州、台州、明州、严州甚至温州均有丝绸生产,可谓州州有蚕桑,处处有机织。诗人杨万里《江山道中蚕麦大熟》描写了沿途农家景象:“衢信中央两尽头,蚕麦今年十分收。……新晴户户有欢颜,晒茧摊丝立地干。却遣缫车声独怨,今年不及去年闲。”蚕茧丰收了,家家户户忙着晒茧摊丝,缫车在吱吱转着,因为鲜茧不能久置,要赶紧在出蛾前将茧缫成丝,一派繁忙景象。

至此,浙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了。理由有三:一是最高水平的丝绸制造机构——皇家作坊集中在临安;二是浙江全境各州均有蚕桑丝绸生产;三是浙江出产的丝绸产品在数量上占优势。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推测,两浙路绫、绢、绸三项的上贡数量占南宋全境的一半左右。更为难得的是,宋代浙江的丝绸生产过程,在《耕织图》中被详细记录下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于潜县令楼璹(1090—1162,浙江鄞县人)念农夫蚕妇之劳苦,绘制成《耕织图》叙事长卷呈献朝廷。长卷分“耕”和“织”两大部分,其中耕图21幅,织图24幅,每幅图都配有五言诗一首八句,以写实的手法详尽地描绘了古代农耕、蚕织生产的全过程。

微信图片_20211207093643.jpg

南宋《蚕织图》局部(图片源自黑龙江省博物馆)

由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又合乎农桑为本的传统,《耕织图》受到历代政府的提倡和人民的喜爱。原图已佚,但通过临摹、仿绘,自南宋至清代产生了不少内容相仿的图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康熙皇帝御笔题诗、宫廷画家焦作贞奉命作画的《御制耕织图诗》。《耕织图》还作为一种装饰题材,出现在陶瓷、文房用品甚至漆绘屏风上。


节选自《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浙江卷》

▌该书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具体组织编撰,吴光馆员主编

本文内容由袁宣萍撰写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