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山里,毗邻柳浪闻莺,东起荷花池头,西至南山路。 这里本是乾隆年间一位才女的故居。郭沫若先生曾特意探寻此地,并赋诗曰: 莺归余柳浪,雁过胜松风。 樵舍句山在,伊人不可逢。 这位姑娘便是《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 曹雪芹去世的时候,她刚满十二岁,六年后开始创作后与《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的文学佳篇。 彼时江南世风开明,她才情横溢,有着抑制不住的写作冲动,好和姐妹一起群聚吟 彼时江南世风开明,她才情横溢,有着抑制不住的写作冲动,好和姐妹一起群聚吟咏。 陈端生开始写《再生缘》的弹词时,尚未出嫁,大部分写在闺阁之中。在她20岁那年,便完成前16卷,娓娓道来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之间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后因其母亲病故、丈夫获罪发配戍边伊犁,为人事俗务所累,不得不中断写作。 虽然写作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没有实际的名利可收获,但才子爱盛名,才女求佳音,当《再生缘》在江浙一带迅速风靡开来时,相信对于陈端生来说,也有着极大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精神慰藉。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也正因为读者的反响热烈,加之亲友的诚恳劝说,她才决定要继续执笔写下去。 “重翻旧稿增新稿,再理长篇续短篇” 重新动笔写成十七卷后,因父亲病故,女儿夭折,无心拈毫弄墨的陈端生,此后便断更不复有作。 无论从当时或是现世来看,《再生缘》都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故事的叙事结构非常特别,类似于当时的西方小说,情节环环相扣,布局精致。在清代就能够有如此超脱的文学造诣,十足惊诧后世。此外,陈端生本人对于性别角色的探索意识,也相当超前。 现勾山里山坡上存留的两层青砖小楼,拥有古朴而沧桑的高墙院落。斑驳石砌映照夕阳绰约,提醒着过客:这里曾蕴育并见证了一代才女悲情却也高光的一生。 此迹是环湖观光车运行沿线的小众景点。 择一温暖的冬日,行至西湖,招手乘上环湖观光车,待到柳浪闻莺下车,即可零距离感受其厚重的人文历史情怀。 沿石阶而上,拾一红叶,细嗅文化积淀与传承。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