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学术前沿 | 桑兵《新文化运…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会…
沉痛悼念金普森同志
 
特别关注
 
讲堂预告 | 漫谈马可波罗与…
《坤舆万国全图》与明人的世界…
淳安“四石”
一篇《曲江潮赋》让他一举成名
禹杭履迹
 
世界文化遗产:临平上塘河,临平的母亲河!
来源:杭州网  作者:  日期:2021-12-28

千古运河,九州灵水,山水形胜,临水且平。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47.jpg

▲临平上塘河畔,暮色船影(20世纪70年代)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上塘河(曾称秦河、夹塘河、运盐河、江南河、浙西运河、上塘运河),是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是杭州城最早的人工河,其历史比杭州的建城史至少还早八百年。蜿蜒流淌的上塘河是连接杭州和临平的主要河道,自古以来就是临平的母亲河,承载着临平的历史记忆,见证着临平的发展与变迁。

古临平因河而兴,因河繁荣  

开秦河,古临平因河而兴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49.jpg

↑《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上塘河段局部)清康熙55年至雍正5年间彩绘本

上塘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南终点的历史见证,是历史最悠久的大运河。相传上塘河为秦始皇最早开辟的陵水道,又俗称秦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南巡便由此运河进入杭州城,因此上塘河可谓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

汉代随着泥沙淤积在此地形成了海迹湖,当地流传着“湖开天下平”的传言,故称此湖为“临平湖”,后来的临平镇也因此湖而得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对上塘河进行了拓宽和疏浚,也称“江南运河”。

北宋端拱元年,临平建镇。在此后的时光里,临平湖几度淤塞,又几度满溢。临平的发展与上塘河、临平湖有着很深的渊源。

南宋时期,古临平因河而荣

南宋时期,上塘河的航运更加繁忙,“公家漕粮,源源北运,私行商旅,往来不绝”,“市人夹水争出看,无数鱼舟避东岸”。漕粮、食盐在此聚集,方圆数十里内的村民,凡购置主要商品和投售大宗农副产品时,均聚市于此。大量商品和食盐也通过上塘河运输到各地。凭借上塘河这一南北交通要道和杭州城的繁荣,终使临平在宋朝时由一个小盐市成长为杭州城北的一个热闹的市镇和商埠。

上塘河横贯临平,自镇中向北的下河直通下塘河,南来北往的船舶如过江之鲫,在南宋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宋使北上,金使南下走的都是上塘河水道,在临平赤岸也有着专门用于接待金国使臣的班荆馆。金国使者来往南宋京师,先在班荆馆暂息听诏,由朝廷特派的大臣在此迎接、赐宴、送礼,然后全程陪同进出临安城。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入临安,班荆馆从此销声匿迹。

班荆馆的名字取自《左传》的一个典故:“班荆道古”,意思是说朋友途中相遇,铺五色布于荆棘上,坐地共话旧情。

因此这班荆馆也是会友之地。当时,南宋大臣离京北去或从北方归来,也常宿班荆馆中。有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名句诗篇,如陆游的《入蜀记》中写道:“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二日,过赤岸班荆馆小休亭。……晚急雨,颇凉,宿临平。”杨万里的《入长安闸》诗云“船入长安恰五更,归人都喜近临平”,充分显露出对临平的喜悦心情。名士留名句,名句赞名镇,提高了临平的知名度,丰富了临平的文化内涵。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52.jpg

↑《迎銮图》(上海博物馆藏)

据徐邦达《〈宋人画人物故事〉应即〈迎銮图〉考》一文,此图描写的内容为迎接徽宗、郑皇后梓宫与韦太后还归的故事。图中右方朱衣骑白马、张着一双圆盖,辅翼着掌扇、双旗的人,即为安乐郡王韦渊;左方向右青衣骑马先行的,即为接伴使曹勋;棕顶大肩舆中坐的是韦太后;后面并排两辆牛拉的平头车中载的是宋徽宗和郑皇后的灵柩。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54.jpg

↑《迎銮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据《宋史·韦贤妃传》:“金人遣其臣高居安、完颜宗贤等扈从以行。(绍兴)十二年四月,次燕山,自东平舟行,由清河至楚州(江苏淮安),既渡淮,命太后弟安乐郡王韦渊、秦鲁国大长公主、吴国长公主迎于道。帝亲至临平奉迎。”又考《宋史·曹勋传》:“……勋归,金遣高居安等卫送太后至临安,命勋充接伴使。”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55.jpg

↑《迎銮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宋高宗赵构生母韦太后南归时于妙华庵内作了短暂休憩和调整之后,便在两岸马步军的护卫下,乘船浩浩荡荡地沿上塘河入杭城。

跨越上塘河的龙兴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北宋天禧年间重修(公元1017-1021年)。桥北妙华庵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南宋小康王巡幸时改妙华庵为龙兴寺,寺因桥得名。

自运河改道,临平迈入新阶段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57.jpg

↑1884年时临平镇

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江南运河由此改线走新开河道,上塘河完成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主航道的历史使命,成为了江南运河的支流,但上塘河仍为由杭州经长安通向下河的重要航道。而临平凭借丰富的经济作物成为了全省著名的蚕丝、棉麻、油菜籽等商品的集散地。近代以来,由于自身河道淤积,加之现代交通方式的多样化,上塘河航运功能已逐渐衰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沪杭铁路建成,临平设站。临平从此进入了铁路时代,成为境内交通枢纽。随着铁路运输逐渐取代水运的重要地位,临平也超越余杭、塘栖等镇,成为余杭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临平上塘河畔的神秘景致

临平三绝

临平旧时有著名的“临平三绝”,分别为“桥墩复桥”、“寺里藏寺”和“河里通河”。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259.jpg

▲桂芳桥旧貌 (1959年)

“桥墩复桥”,俗称“桥上桥”。指的就是上塘河上的桂芳桥,又名东茆桥,横跨上塘河南北,单孔石桥,元大德九年(1305年)建。此桥结构特殊,桥之北原砌有一东西向小桥与之相依,桥下有闸,用于分泄上塘河河水。后水闸淤塞,又建南北向桥,将桥墩筑于东西向桥上,形成了“桥墩复桥”的景观。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01.jpg

▲桂芳桥旧貌   ▲桂芳桥新颜

“寺里藏寺”俗称“寺里寺”,即龙兴寺。始建于宋宣和七年,乃人们为了镇压东湖汹涌的湖水而建。龙兴寺有两殿,周合高墙。前为关帝殿,有高墙横贯其后。然绕过关帝殿,又赫然见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内庵外寺,格局独特。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06.jpg

▲临平图

“河底通河”,俗称“河里河”。是铺设于上塘河河床之下的石笕,为古代水利设施,南接曹家渠,北达龙山塘,使得曹家渠水可泻于下河,不与上塘河纠缠。其修建于宋代,初建年代无考,后来历代都有整修,如今仍被保留在上塘河底。该水利设施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以及与钱塘江水系沟通等水利工程技术的科学价值突出。

藕花无数满汀洲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08.jpg

↑清《浙江全图》(局部,上东下西)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临平西北枕着临平山,东南邻临平湖(又名东湖),旧有东湖十景:萧桥望月、苏村桃李、断山残雪、宝幢叠华、安平晚钟、白洋渔唱、段浜观梅、许庄红叶、枫林夕照、鼎湖玩月。历来名人胜士、相与流连光景,吟赏湖山者无数。临平湖虽今已无迹可寻,但当其盛时,湖水直迫临平山,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文人雅士舟泊东湖,吟风唱月。宋代的翼拱之、苏东坡、陆游,明代的史鉴、王守仁及近代的康有为、郁达夫等都曾经在临平一游,并留下题咏。因为宋朝诗僧道潜的名句“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而成为临平的象征,后人即以“藕花洲”名临平。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10.jpg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11.jpg

▲1986年临平东湖旭日(图源:余杭档案)

通过规划研究上塘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上塘河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南终点的历史见证,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运河;

◆ 上塘河在农业灌溉、防洪排涝,水源涵养调蓄,以及与钱塘江水系沟通等水利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

◆上塘河与临平山、皋亭山紧密相连,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独具“山水形胜”的区段;

◆上塘河与临平、星桥镇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见证了因河而兴,因河而荣的历史过程。

---《杭州市余杭区上塘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行动规划》

依水而居、因河而兴,水脉串联起了临平发展的文化脉络。从秦时的车马生活,到如今的高楼层起;从旭日东升到夕阳西下,星前月下的不同时光里,上塘河始终流淌在那里,见证着临平千年的变迁。河里流淌着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掩埋,揭开厚重的纱布,拂去历史的尘埃,人们在不断探索与保护过程中,通过规划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展现上塘河文化带的魅力,研究临平上塘河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微信图片_20211228100313.jpg

▲临平上塘河段在大运河遗产区段中的区位图

临平上塘河段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杭州段)中独具“山水形胜”的区段,处于临平中心城区,与临平、星桥镇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被人们称为“临平的母亲河”。在存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临平上塘河将通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实现一次改变、腾飞,呈现一派活力、生机,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湘湖轶事|湘湖《小竹里馆图》旧事 2024-11-20
《走近西湖》论文集|徐吉军、董顺翔:南宋临安西湖饮食文化浅析 2024-11-20
我荐|钟毓龙:《诗词曲语辞汇释》作者张相小传 2024-11-19
思想汇|司马一民:李白有没有到过湘湖? 2024-11-19
淳安“四石” 2024-11-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