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这里古称“仙岩”,东晋名士许询的到来,留下了哪些传说,又开启了怎样的文化盛世?这里现名“楼塔”,楼氏家族的到来,在这个小镇上描绘出怎样的画卷?被尊为“神仙太公”的楼英,在他身上又有着哪般的医者仁心?他将宫廷的乐曲带回民间,演奏出怎样的古韵妙音?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 《诗路明珠:水清木华 风雅楼塔》 如今在萧山楼塔镇,王勃的这首诗,从耄耋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小儿都能背诵如流,成了楼塔的一张金名片。时间追溯到唐上元二年,百花盛开的明媚春季,初唐才子王勃南下看望被贬交趾的父亲,一路游山观水,途经越州,行至百药山,想起了这里曾经到过的东晋名士——许询,作下这首千古名篇,看山望水忆乡愁,短短28个字,道出了楼塔的前世今生。 楼塔古称仙岩,东晋时期,崇尚清闲生活的许询(字玄度)途径此地,钟情于此地山水,隐居于百药山。据《世说新语》记载,“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另据《隋书》记载,许询“隐居永兴之究山”。永兴为萧山的古称,而究山则是楼塔百药山的最早称呼,这里本属越州,距会稽不远,山上洞穴较多,许询便选在此地安顿身心。 虽隐居于此,四面八方的军政要员都要到山上来拜访他。同时,许询与谢安、王羲之等人都是极为要好的朋友,因此,东晋永和年间的越州上空,飘荡着玄妙和仙气,他们在此地聚会、清谈、饮酒、作诗、曲水流觞,他们的才情在会稽的山水间洋溢。 在百药山差不多隐居了10年后,许询要去剡地找好朋友王羲之,百药山腰的房子,舍宅为寺,名重兴寺。但是这里的人们相传,许询是得道成仙了。因此,百药山对面巨大的山岩被称为仙岩;他居住过的山洞,叫仙人洞;他在溪边垂钓处的悬石,叫仙人石。至此,仙岩成了楼塔最古老而诗意的称呼。 “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宿立公房》孟浩然) 唐开元十七年,孟浩然离开洛阳,前往吴越寻访隐士文化。他专程来到镜台峰下,访许询遗迹,他夜宿重兴寺,嵯峨的仙岩山与崔嵬的仙人石在如碧玉深潭点缀之下,如画卷扑面而来。晚唐诗人温庭筠,也专程来到仙岩山下凭吊许询,此时的重兴寺已经遭受损毁,看着这断壁残垣,温庭筠见景抒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红颜香陨,生活潦倒的悲凉际遇,向往如许询一般龙入古潭、人潜深山的归隐之心。 “故道木阴浓,荒祠山影东。杉松一庭雨,幡盖满堂风。客奠晓莎湿,马嘶春庙空。夜深池上歇,龙入古潭中。”(《题萧山庙》 温庭筠) 几乎是一夜之间 ,这座重兴寺夷为平地。仙岩地处萧山、富阳、诸暨三市要冲,境内群山环峙、岭高峰峻、地势险要,是浙东与浙西往来的咽喉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末期藩镇割据,各地战乱纷起,楼氏先祖楼晋带兵追随钱镠驻扎在附近的大黄岭,扼守浙东、浙西交通险要。在钱镠建立吴越国之后,楼晋见州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州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发族,形成村落,发展成集镇,名为楼家塔,简称楼塔。 千年楼塔,自古风雅。在楼塔古镇上,散布着众多颇具特色的古建筑,那些雕梁画栋、斑驳陆离,无不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那些祠堂宅舍、街桥楼井,处处流传着感人的传说。漫步徜徉之时,仿佛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走进岁月如歌的时光隧道。在这些古建筑中,有一间小小的四合院,内悬一匾额,上书“惠天下”,这里讲述的便是楼氏楼英的故事。 楼英,楼塔人都尊称楼他为“神仙太公”,所著的《医学纲目》,是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书。他出生于医学世家,七岁便开始读《周易》,内化于心;十二岁研读《黄帝内经》,穷悟细研,从中寻找医学原理;二十岁便开始行医,每病必录,禀赋、勤奋、渊源、家境,遂成长为一代名医。 在楼英纪念馆中,其左手捋须,右手捧书的形象,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世人得一秘方,往往靳而不以示人,盖欲为子孙计也,吾今反之,将以惠天下。”抱着“惠天下”的心态,楼英将自己的“独门秘方”编撰成书,一边诊病,一边写书,至公元1396年,历时三十年,宏篇巨著《医学纲目》问世。 明洪武十年,朱元璋患重病,遍召天下名医,楼英应诏前往南京,与各地名医讨论病情,其医案得以采纳,且效果显著。太医院欲赐官职,留下楼英,楼英借口“老病”推辞,毅然回到了楼塔,跟随其回到家乡的,还有来自宫廷的乐曲——细十番。 楼塔“细十番”被山乡人称之为流传于人间的“圣音”, 三个曲牌的节奏从舒缓到流畅,层次分明,曲曲相扣,楼塔人都十分衷情、喜欢这一先人留下来的古韵妙音。 如今的楼塔是灵动的、鲜活的、时尚的,街两旁个性的店铺、砖砌的小宅门、铺满条石的弄巷,杭派民居和设计造景相映成趣,与静卧在里弄里的几十栋明清建筑、老宅相得益彰。小镇古朴而风雅,灵动而诗意,一幅“千年古镇、数智楼塔”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