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学术纵横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学术纵横
 
廉吏無兒天太酷,兩般秋雨極淒涼。--薛玉坤《梁绍壬集》整理前言
来源:浙江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4-06

整理前言

“吟成七十二鴛鴦,艷采珊瑚琢筆牀。廉吏無兒天太酷,兩般秋雨極淒涼。”這是清人夏之盛追念昔遊、感懷故人寫下的《感逝詩》〔一〕。詩中哀痛的“廉吏”爲梁紹壬,原名後壬,字應來,號晋竹,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所著《兩般秋雨盦隨筆》八卷,膾炙人口,久播士林。然而其人以冠族華胄,卻一生蹭蹬,身後尤爲淒涼。著作雖豐,而刊刻傳世者亦僅《兩般秋雨盦隨筆》《兩般秋雨盦詩選》及《名花十友譜》三種。才人所遇之窮,令人吁然太息者良久。

梁紹壬出生於杭州簪纓世家。其先宋南渡時由汴遷杭,遂世籍於此。至清乾嘉年間因梁詩正、梁同書、梁敦書等而一躍成爲錢塘望族,門閥漸貴,人才亦盛。梁紹壬五世祖梁文濂,歲貢生,選諸暨縣學訓導,以詩文著鄉里,有《桐乳齋詩集》十二卷,爲《四庫全書》採録。高祖梁詩正,字養仲,號薌林。雍正四年舉人,八年探花。累官至吏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卒後晋賜太保,祀賢良祠,諡文莊,備極恩榮。嘗參與《一統志》《皇清文類》《西清古鑑》《三希堂法帖》《石渠寶笈》等圖籍的編纂,以學問淹博稱於當時。自著則有《矢音集》十卷。曾祖梁敦書,字幼循,號沖泉。乾隆十五年恩科舉人,曾任貴州銅仁知府,官至工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曾伯祖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乾隆十二年舉人,十七年特賜進士,嘉慶十二年重宴鹿鳴,恩加侍講學士。長於書道,勤於著述,有《頻羅庵遺集》十六卷,内含詩五卷、文八卷、《直語補證》一卷、《日貫齋塗説》一卷、《筆史》一卷。祖梁履繩,字處素,乾隆戊申年預行己酉正科舉人,揀選知縣。好詩,有《澹足軒詩集》八卷。又肆力於左氏之學,有《左通補釋》三十二卷傳世。伯祖梁玉繩,字曜北,號諫庵。絶意仕進,精研經史,著述甚夥,有《史記志疑》三十六卷、《人表攷》九卷、《瞥記》七卷等。父梁祖恩,原名常,字眉子,號久竹。嘉慶三年舉人,官景山官學教習,江蘇宜興,廣東始興、開平知縣。亦喜吟詠,曾入東軒吟社,有詩存社集《清尊集》中。

審視梁氏一族流衍,不難發現,梁紹壬以上數代,不僅名宦輩出,著述之風更是盛行。無論作詩填詞,吟詠性情,抑或考經訂史,發微抉隱,皆呈現出明顯的讀書傳家特色,且隱然有從簪纓之族向學術世家轉變的趨向。這一家風對族人影響自然深遠,亦多爲時人所激賞。如盧文弨《梁孝廉處素小傳》即稱梁履繩:“君生宦家,家門鼎盛,祖則大學士文莊公,父則工部侍郎沖泉公,伯祖編修蔎林公,伯父余同年友山舟侍講。設以常人處之,不爲裙屐風流,則爲裘馬清狂,以遊戲徵逐爲事,不復知有文字之樂者,比比然矣。君獨蕭然若寒士,衣不求新,出則徒步,不以所能病人,不以所不知愧人,博學而孱守之,故名不涉於愛憎之口。自其曾大父谿父先生以來,學問文章,照耀海内,代精八法,得其片楮,珍同拱璧。君克自奮厲,繼承家學。”〔二〕

梁氏家族在歷代傳承過程中,又不斷與杭州當地其他政治文化家族聯姻,逐漸開枝散葉,蔚然成林。姻婭之中尤以汪氏最爲顯貴。汪氏興於乾隆年間汪憲,至咸同之際稍有衰落,其家族藏書樓振綺堂聲聞兩浙,而詩人名宦輩出,風雅綿延百餘年,更爲清代所罕有。梁、汪兩家曾三代聯姻,梁紹壬曾祖梁敦書長女梁瑶繩適汪憲季子汪瑜,生子汪初、汪潭,女汪端;梁紹壬祖父梁履繩之女適汪憲孫汪諴,生汪遠孫、汪适孫、汪邁孫等;而梁紹壬伯祖梁玉繩之女孫梁端又適汪遠孫。加之汪氏的聯姻對象亦多爲當時鉅族名門,所以對梁氏而言,客觀上形成了“世族皆姻婭”的局面。這種以姻親爲基礎的關係網絡,不僅鞏固了梁氏家族在杭州當地的望族地位,也成爲包括梁紹壬在内的梁氏子弟砥礪詞章學術、擴大交遊、提高聲名的重要途徑。

梁紹壬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一七九三)三月二十四日生於杭州竹竿巷梁氏祖宅〔三〕。自幼即沐於詩書傳家的家風,砥礪勤學。十二歲從何烺(星橋)習舉子業,讀書祖父梁履繩書齋澹足軒中。嘉慶二十一年丙子(一八一六)、二十三年戊寅(一八一八)兩次鄉試,皆因病未赴。道光元年辛巳(一八二一)二十九歲之時,始中式道光登極恩科浙江鄉試第四十九名舉人,但次年春闈下第。道光六年丙戌(一八二六),三十四歲的梁紹壬二赴春闈,卻再度失意南宫。百般無奈之中,曾留京年餘,冀望能循例候補景山官學教習之缺。次年九月,因父梁祖恩將赴任廣東始興縣令,梁紹壬遂辭京返鄉,侍父入粤。此後便侍親嶺南,長期羈留粤海。期間曾因參加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會試而短暫返鄉和赴京,下第後又因參加大挑之選,用爲廣東鹽大使,從事鹺務。而其妻、父相繼卒於廣東,梁紹壬本人亦在三赴會試不售之次年,即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秋冬間殁於廣州。身後蕭條,遺棺無葬。趙慶熺《哭晋竹文》云:“君之死也,無一親友鄉人視其殮,死後無子嗣,一棺厝古寺,依父與妻而三之。”〔四〕

梁紹壬一生,雖有心克紹祖德,卻終究無力追蹤前人,再現梁氏家族往日的榮光。《孟子》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自高祖梁詩正煊赫當時,至梁紹壬一生三滯京師,兩遊嶺海,蹇蹶困頓而終,亦僅五世而已。而據鈔本《兩般秋雨盦詩選》丁丙跋,作爲家族風流清華象徵與承載了個人家族記憶的竹竿巷梁氏舊第,亦在梁紹壬卒後不久“燬而易主”〔五〕。世事不常,衰榮無定,天道原本這樣無情。

梁紹壬著述,以《兩般秋雨盦隨筆》用力最勤最久。此書之作,始於何時,未見記載,但是書卷二《鴉片入策題》載録道光甲午(一八三四)廣東鄉試試題,已是梁氏臨殁之時。所謂“君之書成,而君之身杳”〔六〕,《隨筆》可以看作梁紹壬一生志業所在。

《隨筆》全書八卷,内容豐富,汪适孫序言將之歸納爲稽古、述今、選勝與微辭“四端”。所謂稽古是“《經典釋文》之遺也”,述今是“《朝野僉載》之體也”,選勝是“模山範水,臥游之圖也”,微辭則是“砭愚訂頑,徇路之鐸也”。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是論學考證。梁氏家族中,梁詩正淹博古今,有聲於時,至梁履繩、梁玉繩輩更是淡泊仕進,潛心學術。汪适孫稱梁紹壬:“沐浴乎家澤,晋接乎祖庭。登多寶之船,咳唾無非珠玉;入衆香之國,薰陶盡是檀。故能掇英拾華,吐糟棄粕。總四朝之聞見,通萬國之語言。紹《矢音》之遺芬(文莊公集名《矢音》),演《瞥記》 之餘緒(諫庵先生有《瞥記》)。”〔七〕《隨筆》的撰述,自有梁氏家學傳統影響在其中。譬如梁履繩一生肆力於左氏之學,著有《左通補釋》三十二卷。而從《隨筆》全書來看,梁紹壬對《左傳》也是非常喜好和熟悉的。《隨筆》卷六《左氏創解》曾節録高郵王引之《經義述聞》中七則有關《左傳》解讀的勝義。其他考索《左傳》地名、人名及音義者,亦比比皆是。此外,如卷一《周詩多韻少韻》《尋常音誤》、卷三《字音假借》、卷五《詩書次序》等,無論是説經論史,還是辨析音義、闡明訓詁,均可看出梁紹壬注重實證的治學特點和較高的學術識見。

二是雜記朝野逸聞。梁紹壬一生三滯京師,兩遊嶺海,南來北往,閲歷豐富,交遊甚廣。書中所記嘉、道年間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人物事跡等,大多得之於耳聞目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梁紹壬生活在清代由乾嘉盛世向嘉道中衰的轉换之際,社會内憂外患,危機重重,特别是鴉片貿易的危害正逐步加深。對此,梁氏並非一味沉溺於煩瑣考證的窠臼,皓首窮經,脱離現實,而是對當時鴉片之“禁愈嚴而行愈廣”的現實,表現出深深的憂心和無奈。《隨筆》除卷二記載鴉片曾入廣東鄉試策題外,卷四更是詳載鴉片之種類、流行之區域、每年進口數量、耗費銀兩等等,表現出一個讀書人對社會危機的敏感和經世濟用的務實精神,在相當程度上與嘉道間士風的轉變保持著同步。此外,因曾長期隨宦嶺南,迥異於江南的粤地風俗、山川形勢、方物特産最能吸引作者,書中相關記載也最爲豐富。如卷二《金花夫人》記粤地民間信仰,卷三《麻蛋燒豬》記年節婚嫁禮儀,《潮州樂府》記潮州遷葬、械鬥等陋俗,卷七《檳榔》記當地耽食檳榔等,不亞於一部粤地“風土志”,可當屈大均《廣東新語》續補來看。

三是古今詩文評述與藝文故實。梁紹壬雖或不以詩文名家,但因其家世、交遊等因素,在藝文方面尚稱見聞賅博,且不乏己見。如卷一《諷刺詩》稱“諷刺之詩,意不可不露,亦不可太露,故不宜賦而宜比興也”,《番槍子》辨析萬樹《詞律》誤將【番槍子】與【春草碧】當作二調,卷二《趙秋舲》稱趙慶熺小令“柔脆輕圓,酷肖北宋人手筆”,卷三《易安詞》稱李清照《一剪梅》起句七字“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卷四《江城梅花引》認爲“詞中【江城梅花引】一調最難措手,長句轉接處易俚,一病也;短句重疊處易滑,二病也;兩段結處易澀,三病也;措語類曲,四病也”,《詩宗唐音》反對墨守盛唐,認爲“宋之爲宋,元之爲元,正以其各具面目,方見天地文運,變化無窮”,皆是心得之言。

尤爲難得的是,梁紹壬文學觀念比較通脱,非常注意對山歌民謡與小説戲曲資料的搜集。前者如卷四《山歌》、卷六《粤歌》,後者如卷三《京師梨園》《荊釵記祭文》、卷四《長生殿》、卷六《封神傳》、卷七《封神演義》等,對研究當時通俗文化與文學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除《兩般秋雨盦隨筆》八卷外,梁紹壬又嘗手自編定平生詩作十六卷,按一生履歷編排,分爲《偷繡集》《苔岑集》《佐鐃集》《蠟屐集》《煙波集》《養疴集》《甥館集》《刻楮集》《海臺集》《縢屩集》《金綫集》《枚發集》《緇塵集》《臝寄集》《度嶺集》《浮海集》。後由其表弟汪适孫選其尤者二百一十四首爲《兩般秋雨盦詩選》,刊布於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清季,積學齋主人徐乃昌謀刊梁紹壬著作,搜輯梁氏遺詩,除重刊《兩般秋雨盦詩選》(收入《懷豳雜俎》叢書)外,又編成《七十二鴛鴦樓詩稿》五卷(收詩三百五十五首)及《詩稿補遺》一卷(收詩七十八首),中多《詩選》所未收録者,惜未及刊行,僅存鈔本。又,梁紹壬於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二十一歲之時,嘗戲撰《名花十友譜》,敘其素交顧均、項名達、鮑繩福、顧培、王廷垣、樓延齡、徐又純、趙慶熺、周樂清、徐嘯雲等十人,各擬以名花。此外,上海圖書館藏有《晋竹詩録》鈔本,乃梁紹壬友人鮑肖白之弟鮑問梅彙録家藏梁氏詩札而成,録詩僅二十首,多爲少作,與《兩般秋雨盦詩選》所收間有重出。梁氏詩歌存世大概如此。

梁紹壬詩書傳家,早年在杭州又受當地文風浸染,於日治帖括之暇,雅嗜吟詠,嘗與姚古芬(伊憲)、葛秋生(慶曾)、胡問槎(理坦)、趙秋舲(慶熺)諸人結吟社於孤山,昕夕過從,甚得文酒之樂。道光四年(一八二四),表弟汪遠孫偕海昌吴衡照等結東軒吟社,前後歷時十年,參與者七八十人,可謂極一時觴詠之盛。梁紹壬及其父梁祖恩皆爲社中健將,吟社社集《清尊集》收録梁紹壬《題劍秋除夕祭硯圖》詩一首及《漢宫春》詠趙飛燕玉印詞一闋。此後,梁紹壬遊歷南北,人生閲歷愈加豐富,而眼界漸寬,感慨遂深。詩歌除師友唱酬、山水紀行之外,更多了一些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的内容。如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八卦教李文成、林清於滑縣率衆起事,旋遭平定,梁紹壬自慚“雕蟲刻楮,一介書生,論年則已過中軍,奮志則空慚祖逖。然而優遊故里,歌詠太平,何在非福”,因此,“爰鳴缶唱,用佐鐃歌”,集中所存《效諸將五首》(《兩般秋雨盦詩選·佐鐃集》)即詳細展現了此次事變過程及官兵表現。又如《鴉片篇》:“吁嗟黄金買糞土,可爲痛哭哀無辜。”(《兩般秋雨盦詩選·緇塵集》)哀歎吸食鴉片對社會的毒害。《詠菜》:“今年亢旱田無稻,此色蒼生面上多。”(《七十二鴛鴦樓詩稿》卷四)感慨旱災帶來饑荒,民生艱難。凡此種種,皆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就詩體而言,梁紹壬詩歌中古、近體皆有,而以各類歌行最具特色。此類詩歌,大多放情而歌,具有感情充沛、格式自由、騰挪跌宕、通體流暢的特點。試舉其《文公帕歌》爲例:

我向惠州行,蘇公之帽製甚精;

我向潮州歇,韓公之帕製獨絶。

兩公之德靡有涯,兩州小民無不懷。

豈知千秋萬歲後,餘韻乃獨留裙釵。

蘇公之帽如戴笠,韓公之帕如繫帛。

帽猶瀟灑帕獨奇,請狀其形與其色。

横裁皂布丈二長,自首以下垂至裳。

中間天衣忽裂縫,露出一寸秋眸光。

閨門之儀内則始,蒙面由來重女子。

匪爲紅粉變妝梳,直使黔黎養廉恥。

乃知潮俗古必淫,公心救世公法精。

墜耳俾之重于聽,纏足勿使良于行。

海風吹人疾于箭,儂有坤靈遮一片。

薜荔披來山鬼頭,芙蓉護住蠻姬面。

吁嗟乎!郎有鳩居我鵲巢,相逢對面莫相招。

須知海上鮫綃女,不是黔中犵布苗。

(《兩般秋雨盦詩選·浮海集》)

此詩起處交代文公帕之由來,繼而狀其形色,中間轉而揣度韓愈養廉恥、救世俗之用心,結尾則順勢而下,頌揚文公帕之影響當代。通篇層次井然,銜接巧妙,押韻自由,不拘平仄,文字通俗明快,情意張揚,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
      詩歌之外,梁紹壬時以詞名,惜後世所傳無多。汪适孫《兩般秋雨盦詩選序》稱:“晋竹工填詞,惜客死粤東,全稿爲居停主人所留,家無副本,不能校付剞劂。”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分藏《七十二鴛鴦樓詩餘》及《詩餘補遺》,亦徐乃昌積學齋鈔本,合計不足三十闋。而論其成就,則尚不足與同時之趙慶熺、吴藻輩比肩。其作以小令爲主,往往用語淺俗,感情直露,無深長韻味。如《浪淘沙》:“愁緒太荒唐。獨自廻廊。落紅滿地惜餘香。數到春來堪恨雨,下了三場。舊事莫思量。獨背銀釭。更無人與説衷腸。昨夜梨花今夜夢,説也淒涼。”《如夢令》:“半壓香衾儂臥。好夢都無一箇。生小不知愁,只覺淒涼難過。無那。無那。除卻燈兒惟我。”往往多枝而不物之弊,宜乎陳廷焯譏之爲“遊詞”(《白雨齋詞話》卷六)。

本書爲梁紹壬多種著作的彙集。全書依次爲《兩般秋雨盦詩選》《七十二鴛鴦樓詩稿》《七十二鴛鴦樓詩稿補遺》《晋竹詩録》《七十二鴛鴦樓詩餘》《七十二鴛鴦樓詩餘補遺》《集外詩詞輯存》《兩般秋雨盦文存》《名花十友譜》《兩般秋雨盦隨筆》,後附家世與生平、酬贈、哀輓、輯評及年譜。各集版本及整理方法如下:

(一)《兩般秋雨盦詩選》,此集以道光二十年汪适孫振綺堂刻本爲最早,宣統二年徐乃昌據以重刊。南京圖書館所藏丁丙鈔本,所據亦爲振綺堂刻本。本次整理以振綺堂刻本爲底本,校以徐乃昌重刊本及《七十二鴛鴦樓詩稿》《晋竹詩録》《兩般秋雨盦隨筆》等。

(二)《七十二鴛鴦樓詩稿》《七十二鴛鴦樓詩稿補遺》,徐乃昌積學齋鈔本,分藏上海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圖書館。整理時以《兩般秋雨盦詩選》《晋竹詩録》《兩般秋雨盦隨筆》等爲校本。

(三)《晋竹詩録》,上海圖書館藏道光鮑文湄鈔本。整理時校以《兩般秋雨盦詩選》《七十二鴛鴦樓詩稿》《晋竹詩録》《兩般秋雨盦隨筆》等。

(四)《七十二鴛鴦樓詩餘》《七十二鴛鴦樓詩餘補遺》,徐乃昌積學齋鈔本,分藏上海圖書館與復旦大學圖書館。整理時參校黄燮清《國朝詞綜續編》、丁紹儀《國朝詞綜補》等清詞總集。

(五)《集外詩詞輯存》,整理者據《清尊集》《西溪梅竹山莊圖詠》《横橋吟館圖題詠》及《兩般秋雨盦隨筆》所輯録。

(六)《兩般秋雨盦文存》,部分據《兩般秋雨盦隨筆》所載篇帙完整者裁篇而出,部分輯自李堂《篷窗翦燭集》等清人詞集。

(七)《名花十友譜》,此集有道光二十九年刻本、民國三年西泠印社木活字印本。整理時以前者爲底本,後者爲校本。

(八)《兩般秋雨盦隨筆》,此集後世版本衆多,主要有道光十七年錢塘汪氏振綺堂刻本、文德堂本、同文堂本、光緒十年錢塘許氏吉華室重刊本、宣統元年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間還有多種新式標點本,當代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莊葳點校本、河北教育出版社常振國等標點注釋本。本次整理以振綺堂刻本爲底本,校以吉華室、文德堂、同文堂、掃葉山房等本。

本次整理工作主要爲標點、校勘和輯佚,整理過程中遵循古籍整理的基本規範,其間舛誤疏漏之處,尚祈方家不吝指正。

注釋

〔一〕夏之盛《留餘堂詩鈔二集》卷四,道光二十七年錢塘夏氏刻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五七四册。
〔二〕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三十,乾隆六十年《抱經堂叢書》本,《清代詩文集彙編》第三四二册。
〔三〕按,關於梁紹壬生卒年及一生行跡,詳見本集附録《梁紹壬年譜》。
〔四〕趙慶熺《蘅香館雜著》,鈔本,南京圖書館藏。
〔五〕梁紹壬《兩般秋雨盦詩選》,鈔本,南京圖書館藏。
〔六〕汪适孫《兩般秋雨盦隨筆序》,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道光十七年振綺堂刻本。
〔七〕同上。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南宋医药文化 2025-01-16
郑嘉励:时代的一块绸布——安吉五福楚墓与菱格鹿纹罗 2025-01-13
吕一民||新的转向:20世纪晚期法国史学变革 2025-01-13
南宋时期净慈寺与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2025-01-08
启真书话 | 何以盛唐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