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以后的又一高峰。在这个高峰的形成过程中,众多浙江诗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天圣年间,他在西京留守任上,以文坛耆宿的身份,主盟在宋代文学发展史上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洛阳文人集团,倡导古文。该集团聚集了尚未成名的尹洙、欧阳修、梅尧臣等年轻才俊。钱惟演常与他们诗文往来,加以推重。 钱惟演的诗歌宗法李商隐,为宋初西昆体的代表诗人,在唐宋诗的嬗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与西昆体另两位代表诗人杨亿、刘筠为扫除晚唐五代以来诗坛萎弱芜鄙的习气,改革卑弱的诗歌格调和浅薄的诗歌意境,作出了贡献,使宋诗逐渐符合北宋开国之初的形势需要,呈现出一种“文明气象”,并使诗歌初具“宋调”。如《对竹思鹤》:“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精工稳切,气度雍容。他的咏史诗也写得颇有深度,往往有现实寓意。如《始皇》:“不将寸土封诸子,刘项由来是匹夫。”讽刺秦始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以此向宋朝统治者敲起警钟。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约四十岁以后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酷爱那里的山水花木、禽鸟鱼虫,尤其喜欢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林逋诗歌的内容大都反映山林隐居生活,其中歌咏杭州西湖优美景色的作品不少,如《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低处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而他的咏梅诗如《梅花》“雪后园林方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句,表现梅花的不染尘俗,品性高洁,幽独闲静,神清骨秀,深得梅花之魂。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云:“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只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 林逋的诗歌出入晚唐而别具平淡清隽的风格,在当时的白体、昆体之外自成一格,为宋初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 ,他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后来转益多师,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从而得“诗家三昧”,自成一家。在思想上,他一生旨在恢复中原,其诗和辛弃疾词向来被称为南宋爱国诗歌的两大旗帜;生平作诗逾万首,是宋代诗人作诗最多的一个。他四十六岁为夔州通判入蜀,之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至南郑前线,诗风由此一变。陆游特别珍视蜀中十年的生活,诗集因此命名为《剑南诗稿》,以志纪念。 与黄庭坚等人一样,陆游也染有焚弃少作之习,入蜀以前的诗删存仅一卷余,现存《剑南诗稿》中的诗歌,三分之二以上作于六十五以后退居山阴的二十年间。抒发爱国精神成了陆游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像《关山月》《金错刀行》《战城南》《书愤》《长歌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等诗,充分反映了南宋一代仁人志士坚决反抗侵略,要求统一国家的共同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在临终前,陆游又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至死不衰的爱国热情至今令人读之肃然起敬。 陆游长期卜居鉴湖边的三山,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他的《稽山行》便记述和赞颂山阴田园风土的优美和人情风俗的淳厚,并自豪地说山阴具有“泱泱大国风”,流露出对乡土的一片挚爱。陆游还喜欢将家乡的风光比作画境,并引以为豪,如《鉴湖歌》一开头就说:“千金不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认为其家乡可比杜牧的诗句和李成的图画:“红树青林带暮烟,并桥常有卖鱼船。樊川诗句营丘画,尽在先生拄杖边。”(《舍北晚眺》)。诗人敏锐的诗情随时都在捕捉外界的变化,把家乡的奇色美景写进自己的诗中。如冬春之交有“雪山万叠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春日》之五);春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夏天有“清秋欲近露沾草,皎月未升星满天”(《露坐》);秋天有“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秋思》);又“桑竹成荫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秋思》之七)。与此同时,陆游又善于将家乡一年四季的风俗节物写入诗中,绘就了一幅幅乡村风俗画,并好用“越中土物俗语”(查慎行《得树楼杂钞》)。这不仅扩大了其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语言,而且既使他的诗歌简练自然,呈现出一种新鲜朴素的语言美,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浓烈的现实生活气息。 陆游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将他比作李白,呼之为“小太白”;也有人将他比作杜甫,把他的诗誉为“诗史”。郑师尹《剑南诗稿序》有“剑南之作传天下”之说。清乾隆年间“御定”的《唐宋诗醇》选录南宋诗只取陆游一人,据毛奇龄《西河诗话》,钱谦益有“宋人诗当学务观”语。这实际上把陆游当作宋诗的最杰出代表,当然更是浙江作家中最伟大的诗人。 永嘉四灵 江西诗派在南宋前期影响仍然很大,但其局限性和弊病也明显暴露出来。于是不少人开始“厌傍江西篱落”,力图摆脱它的影响。“永嘉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登上诗坛后,便以力矫江西之弊为己任,转学晚唐,尤其崇尚贾岛、姚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风靡一时,也促进了整个诗坛风气的转变。 徐玑、徐照等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一是因为他们都是永嘉人,并长期居住在永嘉;二是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辉,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芝。他们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诗歌流派。“永嘉四灵”是清一色的永嘉人,而且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在永嘉,促使他们的最有力的倡导者和鼓吹者叶适也是永嘉人,后来的追随者也主要集中在永嘉。因此,地方性成了“永嘉四灵”的一个重要特征。 “永嘉四灵”在当时曾一度风靡诗坛,其诗出现了人人效法的局面。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生活在与“四灵”同时或稍后的年代,年轻时也曾竭力仿效“四灵”诗歌。他在《满领卫诗题跋》中说:“今江湖诸人竞为四灵体。”其《题蔡烓主簿诗卷》又说:“旧止四人为律体,今通天下话头行。”由此可见“四灵”诗歌占领天下诗坛,又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情景。 “永嘉四灵”既不满江西诗派的诗论观点,又不满理学家的诗学主张。他们效法唐人诗歌,提倡苦吟、讲究推敲的同时,明确提出诗歌创作要“吐自性情”,走上了一条“敛情约性,因狭出奇”的创作道路。在内容上,多写田园生活情趣和永嘉山水景色、朋友间的酬唱应答,注意追求野逸萧散清瘦情趣。形式上,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对中间两联锻炼磨莹,刻意求工;喜爱白描,很少用典,不发议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永嘉四灵”的熏陶下,永嘉出现了一大批诗人,作诗蔚然成风。 遗民诗中的家国情怀
南宋灭亡前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亡国的残酷现实震撼了诗人的心灵,表现遗民的爱国思想和烈士的民族气节的诗歌,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流。汪元量、林景熙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沉痛感人的诗篇使宋诗有了一个悲壮激越的尾声。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著有《湖山类稿》。他用诗歌表现自己的这一经历和感受,成了“宋亡之诗史”(李珏《湖山类稿跋》)。其中最受人们注目的是用七绝写成的组诗《湖州歌》《越州歌》和《醉歌》。 《湖州歌》共九十八首,描写宋母后、幼主、宫女、内侍、乐官等被俘北上的历史事件。以“湖州”为题,是因为德祐二年(1276)二月,伯颜进攻湖州,派人到临安向谢太后索取宋廷愿意投降的“手诏”,并封府库,收图书,解除宋朝的官职,取消宋廷的侍卫军。这实际上象征亡国。诗人以此为题,是有深刻寓意的。诗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所”的经历、闻见和感想。《越州歌》共二十首。描写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诗人满腔愤恨,长歌当哭。《醉歌》十首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权奸误国的罪恶,并直斥最高统治者太皇太后谢道清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揭示南宋灭亡的原因,瞿佑《归田诗话》认为“可备野史”。以上组诗都是汪元量作为“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其它的遗民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以后的又一高峰。在这个高峰的形成过程中,众多浙江诗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诗歌再创高峰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天圣年间,他在西京留守任上,以文坛耆宿的身份,主盟在宋代文学发展史上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洛阳文人集团,倡导古文。该集团聚集了尚未成名的尹洙、欧阳修、梅尧臣等年轻才俊。钱惟演常与他们诗文往来,加以推重。 钱惟演的诗歌宗法李商隐,为宋初西昆体的代表诗人,在唐宋诗的嬗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与西昆体另两位代表诗人杨亿、刘筠为扫除晚唐五代以来诗坛萎弱芜鄙的习气,改革卑弱的诗歌格调和浅薄的诗歌意境,作出了贡献,使宋诗逐渐符合北宋开国之初的形势需要,呈现出一种“文明气象”,并使诗歌初具“宋调”。如《对竹思鹤》:“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更教仙骥傍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精工稳切,气度雍容。他的咏史诗也写得颇有深度,往往有现实寓意。如《始皇》:“不将寸土封诸子,刘项由来是匹夫。”讽刺秦始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以此向宋朝统治者敲起警钟。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大约四十岁以后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酷爱那里的山水花木、禽鸟鱼虫,尤其喜欢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林逋诗歌的内容大都反映山林隐居生活,其中歌咏杭州西湖优美景色的作品不少,如《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低处凭栏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而他的咏梅诗如《梅花》“雪后园林方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句,表现梅花的不染尘俗,品性高洁,幽独闲静,神清骨秀,深得梅花之魂。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云:“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只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 林逋的诗歌出入晚唐而别具平淡清隽的风格,在当时的白体、昆体之外自成一格,为宋初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 ,他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后来转益多师,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作品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从而得“诗家三昧”,自成一家。在思想上,他一生旨在恢复中原,其诗和辛弃疾词向来被称为南宋爱国诗歌的两大旗帜;生平作诗逾万首,是宋代诗人作诗最多的一个。他四十六岁为夔州通判入蜀,之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至南郑前线,诗风由此一变。陆游特别珍视蜀中十年的生活,诗集因此命名为《剑南诗稿》,以志纪念。 与黄庭坚等人一样,陆游也染有焚弃少作之习,入蜀以前的诗删存仅一卷余,现存《剑南诗稿》中的诗歌,三分之二以上作于六十五以后退居山阴的二十年间。抒发爱国精神成了陆游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像《关山月》《金错刀行》《战城南》《书愤》《长歌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等诗,充分反映了南宋一代仁人志士坚决反抗侵略,要求统一国家的共同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在临终前,陆游又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至死不衰的爱国热情至今令人读之肃然起敬。 陆游长期卜居鉴湖边的三山,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他的《稽山行》便记述和赞颂山阴田园风土的优美和人情风俗的淳厚,并自豪地说山阴具有“泱泱大国风”,流露出对乡土的一片挚爱。陆游还喜欢将家乡的风光比作画境,并引以为豪,如《鉴湖歌》一开头就说:“千金不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认为其家乡可比杜牧的诗句和李成的图画:“红树青林带暮烟,并桥常有卖鱼船。樊川诗句营丘画,尽在先生拄杖边。”(《舍北晚眺》)。诗人敏锐的诗情随时都在捕捉外界的变化,把家乡的奇色美景写进自己的诗中。如冬春之交有“雪山万叠看不厌,雪尽山青又一奇。今代江南无画手,矮笺移入放翁诗”(《春日》之五);春天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西山村》);夏天有“清秋欲近露沾草,皎月未升星满天”(《露坐》);秋天有“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秋思》);又“桑竹成荫不见门,牛羊分路各归村。前山雨过云无迹,别浦潮回岸有痕”(《秋思》之七)。与此同时,陆游又善于将家乡一年四季的风俗节物写入诗中,绘就了一幅幅乡村风俗画,并好用“越中土物俗语”(查慎行《得树楼杂钞》)。这不仅扩大了其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语言,而且既使他的诗歌简练自然,呈现出一种新鲜朴素的语言美,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浓烈的现实生活气息。 陆游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人将他比作李白,呼之为“小太白”;也有人将他比作杜甫,把他的诗誉为“诗史”。郑师尹《剑南诗稿序》有“剑南之作传天下”之说。清乾隆年间“御定”的《唐宋诗醇》选录南宋诗只取陆游一人,据毛奇龄《西河诗话》,钱谦益有“宋人诗当学务观”语。这实际上把陆游当作宋诗的最杰出代表,当然更是浙江作家中最伟大的诗人。 永嘉四灵 江西诗派在南宋前期影响仍然很大,但其局限性和弊病也明显暴露出来。于是不少人开始“厌傍江西篱落”,力图摆脱它的影响。“永嘉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登上诗坛后,便以力矫江西之弊为己任,转学晚唐,尤其崇尚贾岛、姚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并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风靡一时,也促进了整个诗坛风气的转变。 徐玑、徐照等人被称为“永嘉四灵”,一是因为他们都是永嘉人,并长期居住在永嘉;二是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徐玑号灵渊,徐照字灵辉,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芝。他们组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诗歌流派。“永嘉四灵”是清一色的永嘉人,而且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在永嘉,促使他们的最有力的倡导者和鼓吹者叶适也是永嘉人,后来的追随者也主要集中在永嘉。因此,地方性成了“永嘉四灵”的一个重要特征。 “永嘉四灵”在当时曾一度风靡诗坛,其诗出现了人人效法的局面。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生活在与“四灵”同时或稍后的年代,年轻时也曾竭力仿效“四灵”诗歌。他在《满领卫诗题跋》中说:“今江湖诸人竞为四灵体。”其《题蔡烓主簿诗卷》又说:“旧止四人为律体,今通天下话头行。”由此可见“四灵”诗歌占领天下诗坛,又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情景。 “永嘉四灵”既不满江西诗派的诗论观点,又不满理学家的诗学主张。他们效法唐人诗歌,提倡苦吟、讲究推敲的同时,明确提出诗歌创作要“吐自性情”,走上了一条“敛情约性,因狭出奇”的创作道路。在内容上,多写田园生活情趣和永嘉山水景色、朋友间的酬唱应答,注意追求野逸萧散清瘦情趣。形式上,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对中间两联锻炼磨莹,刻意求工;喜爱白描,很少用典,不发议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在“永嘉四灵”的熏陶下,永嘉出现了一大批诗人,作诗蔚然成风。 遗民诗中的家国情怀
南宋灭亡前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亡国的残酷现实震撼了诗人的心灵,表现遗民的爱国思想和烈士的民族气节的诗歌,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流。汪元量、林景熙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沉痛感人的诗篇使宋诗有了一个悲壮激越的尾声。 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著有《湖山类稿》。他用诗歌表现自己的这一经历和感受,成了“宋亡之诗史”(李珏《湖山类稿跋》)。其中最受人们注目的是用七绝写成的组诗《湖州歌》《越州歌》和《醉歌》。 《湖州歌》共九十八首,描写宋母后、幼主、宫女、内侍、乐官等被俘北上的历史事件。以“湖州”为题,是因为德祐二年(1276)二月,伯颜进攻湖州,派人到临安向谢太后索取宋廷愿意投降的“手诏”,并封府库,收图书,解除宋朝的官职,取消宋廷的侍卫军。这实际上象征亡国。诗人以此为题,是有深刻寓意的。诗从“丙子正月十有三,挝鞞伐鼓下江南。皋亭山上青烟起,宰执相看似醉酣”写起,依次记述“杭州万里到幽所”的经历、闻见和感想。《越州歌》共二十首。描写元兵南下时半壁河山遭受蹂躏的惨象。诗人满腔愤恨,长歌当哭。《醉歌》十首揭露贾似道之流荒废政事、权奸误国的罪恶,并直斥最高统治者太皇太后谢道清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揭示南宋灭亡的原因,瞿佑《归田诗话》认为“可备野史”。以上组诗都是汪元量作为“诗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其它的遗民诗。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一作旸),号霁山,温州平阳人,有《霁山文集》传世。林景熙诗歌多哀国怀旧之情,是当时民族矛盾和人民心态的真实记录。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写亡国后偶然借宿山里,看见主人的糊窗纸是一封军事防御奏疏,于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沉郁苍凉,感人至深。又《读文山集》:“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以精粹简练的语言,表达亡国的隐痛和对文天祥的敬仰,气概并不减殉难者。又《书陆放翁诗卷后》:“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也是感人肺腑,令人难以忘怀的。
节选自《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浙江卷》 ▌该书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具体组织编撰,吴光馆员主编 本文内容由沈松勤撰写,王翼奇、王福和馆员,陈铭审改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