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故物沧桑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年年雅集茶人家
湘湖师范第一任校长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故物沧桑
 
红楼忆古
来源:顾志兴  作者:  日期:2010-11-05

太学、武学,南宋文教区

去过西安的人,都听闻过当地人夸耀他们那儿地下文物丰富的一句话:有时不经意间,一镢头下去就能刨出一个宝贝来。此话不虚,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就是当地农民在抗旱打井时发现的。套用这句话,我想说的是,在我们这个曾是“三吴都会”、“东南第一州”、“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的杭州,走在大街小巷,如果熟悉一点杭州历史掌故,随手可以指出这里曾经是什么什么来的。因为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实在太丰富了,延安路和庆春路交会处的“红楼”就是一个例子。

今庆春路一带,宋称前洋街,南宋前期于今红楼区块建太学(国立大学,全国最高学府),后称太学街。此前曾有抗金名将岳飞的府邸,如今附近尚有银瓶井(一称孝女井)等遗迹。我在一本宋人笔记中曾经读到过,岳飞府第原本湫溢,后建第于此,但不到半年,岳飞遇害,家产籍没入公,遂增建为太学。其经过据王象之《舆地纪胜》及方志、笔记等记载大略如下:

宋高宗赵构在军事上不思收复失地,遭后人批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颇多建树。绍兴十二年(1142)曾下旨令礼部讨论建太学。其初起居舍人杨愿建议以临安府学(故址在今劳动路杭州碑林)扩建,后此议未行。次年“诏以钱塘县西岳飞宅改为国子监大学。”其时大致布局为纪家桥今红楼之西为国子监(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兼管全国出版事业),今红楼一带则为太学。太学学舍建筑由三部分组成,舍宇宏大壮丽。太学西部为孔庙,有大成殿,祀孔子像,十哲配享。两庑廊彩绘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像。春秋两季举行祭孔礼,仪式庄重。大成殿有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匾额,其门则称“大成殿门”。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驾幸孔庙,祗谒先圣孔子,止辇于大成殿门,步行入内,执爵奠拜,据称他“注视貌像,翼翼钦慕”。大成殿之东有首善阁、崇化堂等。高宋曾题“首善之阁”。高宗书法极佳,吴皇后亦喜作书。高宗政余之暇,尝书《周易》、《尚书》、《毛诗》、《中庸》、《春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书,每逢倦时休息,吴皇后则代为续写。淳熙元年(1174)孝宗命建“光尧石经阁”,同时命石工将高宗、吴皇后所书典籍上石精刻,至淳熙四年(1177)完工,于是年六月十五日举行仪式,将石经移贮“光尧石经阁”内。这些石经,大部分至今尚完好,现保存在杭州碑林。崇化堂是太学的讲堂,曾藏有高宗、孝宗、宁宗、理宗、度宗等皇帝的幸太学诏书,还藏有理宗亲书的赞伏羲、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中华先贤的《道统十三赞》(后亦上石,碑在杭州碑林)。高宗祭孔时曾与官员、生员听高闶讲《周易》。

首善阁、崇化堂之东为太学生斋舍(宿舍)。太学初建时,生员额为300人,后随着事业的发展,至南宋中期增至1700余人。故而斋舍亦不断增筑,先为十斋,称服膺、禔身、守约、习是、存心、允蹈、养正、持志、率履、诚意。后续置七斋,称观化、贯道、务本、果行、笃信、时中、循理。后以不敷所用,又增置三斋,称节性、经德、立礼,前后相加共二十斋。前十七斋牌皆米友仁书,后三斋牌为张孝祥所书。南宋著名学者杨简、王十朋曾分别入住过循理斋和果行斋。高宗曾巡视养正、持志两斋。

在太学营建过程中还有一件轶事值得一提。据《宋状元录》载:在太学建筑规模初定,有两道士过门注视,其一云:“好一个去处,将来必出大魁,卿佐接踵,只恐不出宰相耳!”另一道士笑曰:“若向东一处,却大胜此,状元、宰相皆有之。”两道人之言传闻于此,鉴于太学营造将成,不容更改,遂将道人所指处(地在今观桥之西)建造贡院。

毗邻太学之东有武学,武学为培育高级军事人才之地。绍兴十六年(1146)高宗下诏令临安府建造武学。武学有武成殿,祀姜太公,称昭烈武成王,以西汉刘邦谋士留侯张良和三国时武侯诸葛亮配祀,历朝名将从祀。教学内容主要为历代兵法和步、骑、射等军事课程。斋舍有六,为受成、贵谋、辅文、中吉、经远、阅礼。南宋历代皇帝在驾幸太学祭孔时,同时也巡视武学,例如孝宗、宁宗均曾“就谒武成王,行肃捐之礼”,理宗在淳祐元年(1241)正月,亦曾巡视武学。这样,今红楼区块自西向东分别为国子监、太学、武学、贡院,几联成一片,贡院之南今棚桥弼教坊(宋称睦亲坊)还有一座宗学,那是皇族子弟就读的贵族学校。还值得一提的是睦亲坊还有一所颇负盛名的陈解元经籍铺,专门刊印书籍以售卖,这所书铺在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所以这一带是南宋名副其实的文教区。

宋版珍籍,书板宝库

雕版印刷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其中最光辉的一页是在杭州。北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就是证据。正因为如此,北宋国子监就将国家的官刻书常交付杭州刻印,诸如《史记》以下等重要史书,《外台秘要方》等重要医书。要知道医书关乎人命,若错一字,往往误人性命,杭州刻书精良,所以才指定杭州刻印。还有部重要政书《资治通鉴》,那是司马光编给皇帝看的,作为治理天下的借鉴,书成后即于元祐元年(1086)十月十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板”。国子监刻的书,世称“监本”。

南宋建都杭州后,位于太学之西的国子监自然要承担起国家刻书的任务,尤其是经“靖康之乱”,汴京被破之日,国家藏书多被金兵掳而北去,民间藏书经战争兵燹百不存一,所以国子监刻书任务十分繁重。但是南宋国子监究竟刻了多少书,没有资料留下来。南宋灭亡后,宋国子监和太学在元代改为西湖书院,大批国子监藏书和书板就留存在西湖书院。后来作了一次整理,其数约一百余种,经史子集四部书皆有。据元泰定元年(1324)九月陈袤所作《西湖书院重整书目记》称:“……西湖精舍因故宋国监为之,凡经史子集无虑二十万片,皆存焉。其成也,岂易易哉!近岁鼎新,栋宇工役匆遽,东迁西移,书板散失,甚则置诸雨淋日炙中,骎骎漫灭。一日,宪幕长张公昕、同寅赵公植、柴公茂因奠谒次,顾而惜之,谓兴滞弊,吾党事也。乃度地于尊经阁后,创屋五楹,为庋藏之所,俾权山长黄裳、教导胡师安、司书王通督饬生作头顾文贵,始自至治癸亥夏,迄于泰定甲子春,以书目编类揆议补其缺……”此次整理西湖书院书板,由陈袤撰文作记,前教谕张庆孙书并篆,直学朱筠立。此碑原立西湖书院,清嘉庆时已移藏杭州府学(今杭州劳动路杭州碑林),碑文为正书22行,行13字,篆额不存(笔者撰著本文时曾实地查考此碑,编号为D-02(199),宽106厘米,高185厘米,厚26厘米)。据碑文所记,凡经部51部,史部36部,子部11部,集部21部。王国维曾作《西湖书院书板考》详加考订。

从《西湖书院重整书目》及王国维考证可以看出:元代杭州西湖书院所藏20余万板片,其中书板除少数几部如《论孟集注》(应为《论孟集注考证》)、《春秋高氏解》、《仪礼集说》、《博古图》、《农桑辑要》、《唐诗鼓吹》、《曹文贞公集》、《金陀粹编》等为元刻本外,其余均为南宋书板。在这些南宋书板中,除少数几部是元集庆路板片外,其余均为南宋国子监及浙江各府所刻书板,这些书板是杭州刻书的重要实物,这是杭州文化的重要“宝藏”。明灭元后,建都南京,朱元璋下令将这20余万片书板调到南京国子监。王国维曾十分痛惜地说:“吾浙宝藏俄空”。这些书板后在这一次火灾中全部焚毁。

关于杭州刻的宋版收,还有几句话要说。一是古往今年藏书家特重宋版书,原因是宋版书去古未远,比较符合古书原貌,做学问者重之。二是宋版书刻印精美,所谓“纸润墨香,开卷便有一股书香。”三是古书刷印不多,随着时代的推移,是越来越少。宋代“天下印书,杭州为上”,所以杭州刻的宋版书更为人所重。我曾看到一个材料,南宋杭州太庙前尹家书籍铺刻的徐度《却扫编》的最后一页,正文不过十来个字,余则为书名和刻书牌记,这一页纸最后让人以七万余元人民币买走。

经过整治后的“红楼”,是杭州深厚的文化积淀的象征。我每过“红楼”,常注目伫立,想起岳飞的精忠报国,想起这里曾是书声琅琅,书香阵阵的地方。“红楼”,确是个颗璀灿的明珠。我又想起美国、日本有很多汉学家在研究宋代的杭州刻书。记得上世纪末,日本有位汉学家来杭,通过朋友的关系,我们见了一次面,他向我询问宋代杭州刻书可有遗迹在?我说很难见到了。后来同乘一辆小车,从我家出发,先到太庙巷口,我告诉他当年著名的尹家书籍就在此附近。然后小车沿着中山中路缓行,我告诉他在这条街上,现在尚可考出的宋代刻书铺名尚有二十余家。车过洋坝头,我对他说当年从汴京迁来的荣六郎书籍铺就开在这一带。车过棚桥弼教坊,我对他说:“南宋最著名的陈解元书籍铺就在此附近。”他听了几乎激动起来,因为陈起对中国文化贡献实在太大了。如果没有陈起,我们绝对读不到现在那么多唐诗。车至众安桥折而向西,不久就到了“红楼”所在地,南宋的大批监本书就出自这里。可那时“红楼”包围在高墙和广告牌中,只露出个屋顶,我告诉他这一带就是南宋国子监和太学所在地。他是研究中国刻书的,当然很熟悉,很想进去看看,但是,无门可入。他定是十分怅然,我只能说十分抱歉。

如果这位日本汉学家再来,我定会陪他去“红楼”,重温杭州这段文化史,同发思古之幽情。

相关内容
西湖摩崖百品之最:大唐杭州刺史卢元辅诗刻 2020-12-18
杭州古地图的变迁史 2020-11-0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诂经精舍 2020-10-20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之紫阳书院 2020-10-19
杭州清代四大书院·崇文书院 2020-10-1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