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筑社是产生在明代万历戊戌二十六年,活跃在杭州西湖湖畔的文学社团组织,其组织内的成员大多为杭州人,并有诸多外地的友人与之唱和交游,参加其团体活动。小筑山居为其活动的主要地点,社员日聚月会于此,除结集制艺文写作,还包括吟诗作赋,流连声酒,赏玩名胜,歌咏书画。 关键词:小筑社;社事活动;成立时间;社会宗旨 小筑社成立的时间考证朱倓《明季杭州读书社考》言:“小筑社盖起于万历三十七年左右……至天启末,始改为读书社。崇祯二年,一方加入复社,一方仍保持其独立态度。”朱倓以小筑社成员之一的严武顺有《己酉仲春访杨兆开、闻子将二兄于云居晚眺》诗,认为小筑社产生时间在万历三十七年左右,郭绍虞、谢国桢及何宗美继承了这一说法。“万历三十七年左右”是一个约略数,但仅据一首诗,而且并无前因后果的时间就判断其成立的时间未免武断。方应祥《杨兆开传》言:“今上戊戌,余问业武林,郑瑞卿之煌、邹孟阳之峄、杨兆开启元、闻子将启祥偕从余游,甫集而盟,期以古人之学交相刿銶,见小异同不劘证,无茹所不安者,于心有所规切,患创之不深,不能抵其病处,无代受者,护痛不尽于言,心所不然,漫为煦覆,少尝以剂,而俟其自濯,托于相全,居己自薄而待人之浅,不愿吾党有是也。三子于时共推兆开以翊斯盟。”此处未言起社为何,但已言及社中人物有郑瑞卿、邹孟阳、杨兆开、闻子将和方应祥,社事的发起时间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其《闯松录序》言:“自辛丑之春偃息倚云,百凡蠲谢,诸君以寻盟醮余,邮书数往返,……诸君月要时回,不替简书。而严印持偕两仲氏以秦晋之师狎为雄长……而余居小筑共一衣带水……盖未浃旬而丹铅盈帙,属西爽氏请为左史先生。”则万历二十九年(1601)社事繁忙,诸社员经常相聚,或书信往来,并曾编辑整理其社事活动的文集,此处点明居处为“小筑”。其《小筑近社序》言:“甲辰之秋,余屏迹里居,而伯霖亦有白下之游,子将以文告寄余。……简书之使一再申,东南数千里之国环而受事者彬彬矣。……于是伯霖至自燕,余与孟阳、无敕自留都合延祖、瑞卿、印持、子将、忍公之业共梓事,仍系以小筑者,爱所缘起也。”则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小筑社又有社会的结集,其成员与万历二十六年(1598)“甫集而盟”时是一致的。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小筑社的成立时间当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要比朱倓先生推断的万历三十七年早十一年之久。
二小筑社成员考证以上资料提及的有吴伯霖、闻子将、郑瑞卿、杨兆开、方应祥、邹孟阳、严调御(字印持)及其二弟严武顺、严敕。其最初的同盟者为郑瑞卿、邹孟阳、杨兆开、闻子将、方应祥,而方应祥的身份可以商榷。 方应祥为四人的老师.浙江西安县人.在万历三十四年方中举,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之前在万历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间常驻杭州,在此为诸生解惑授业。但是方应祥既然为诸社员的老师,理当主持社团,而推为首领,然“三子(指郑瑞卿、邹孟阳、闻子将)于时共推兆开以翊斯盟”。则三人推杨兆开为盟主,方应祥似乎是以老师的身份不宜与自己的学生同盟,而只是随份应酬而已。他积极响应小筑社的社事活动,不仅为其门生编辑社艺文写序,也亲自参加社集活动。方应祥集中有《闻松录序》《松籁编引》《小筑社近社序》《镌鼎脔序》等即为小筑社社艺文作的序。《闻松录序》中有言:“夏初入武林,兆开、瑞征见余严氏伯仲间,各出所撰勒互相弹射,余亦取枕上所度应之已。乃衰而政诸冯先生。”则社集中亦有方应祥的制艺选录。他虽然不是杭州人,但既然参加了社集的初盟,且有文章选录,亦可算是小筑社成员之一。 后来小筑社又增加了严氏三兄弟,《闻松录序》:“自辛丑之春偃息倚云,百凡蠲谢,诸君以寻盟醮余,邮书数往返,……诸君月要时会,不替简书,而严印持偕两仲氏以秦晋之师狎为雄长。”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之前,严氏三兄弟已经加入了小筑社,并领袖坛壇。 郭绍虞根据严武顺文集中有月会约,其中有云:“迭为宾主,莫如兄弟。人共四姓,会作三班。三邹三会,三严三会,三闻并讖西共三会。相间而举,相续不断。”认为:“据是,则不仅闻子将、邹孟阳在小筑社,即闻子将弟兄子有(启祯)、子舆,邹孟阳弟兄孝直、叔夏,也都入社了。”按方应祥《与阮集之年兄》中言:“武林胜人,弟所心契伯霖而外,有闻子将、严印持、忍公、无敕、孟阳,皆划然一代人伦冠冕。子将弟子舆、子有、甥杨人驹,孟阳弟方回,犹子敏士,后来之士,谡谡少双。兄入武林不急遍识诸君,不知弟二十年经营小筑所为坛坫四方之名士,以含吐大江之浩淼,发明两峰二湖五云三竺灵秀在斯之业。……人驹、敏士方以童子待试主者。”此处言闻子将的两个兄弟及外甥杨人驹、邹孟阳的弟弟邹方回及侄子邹敏士皆曾入社。方应祥写此序时,已距离小筑社的始盟二十年之久,当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左右。则是在小筑社长达二十多年的主持杭州社事的历程中,以前的少年辈已渐长成,并也加入了小筑社。 董应举《杨兆开小传):“兆开……引翼启祥.与孟阳辈六、七生推挽,鸣其艺于一时,为冯太史与孟旋、伯霖所重。”其中孟旋即方应祥,伯林即吴伯霖,冯太史为冯开之,三人皆当时人望,年辈皆长于其他诸子不少。冯开之,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世,此前曾提携过小筑社诸子,对其社艺文有所指正,但是他已位居大司成,不可能再有制举文写作,他曾经参加过小筑社诗歌唱酬之约,但因为去世时间较早,对小筑社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吴伯霖,杭州人,万历三十七年中举,于江西上饶县为官,此前曾参与小筑社的社事活动,为其成员其一。 此外,嘉定的李流芳、虞山的王季和也曾参与社事,钱谦益《小筑诗十章为邹孟阳作》之三:“怀人撰德,允构斯堂。我师我友,木主相望。冯方蝉连,杨闻雁行, 袝以寓公,维李及王。”其中所言“冯方”、“杨闻”、“李王”,分别是冯开之、方应祥、杨兆开、闻子将、李流芳和王季和。李流芳和小筑社诸友关系亦不浅,常往来西湖多次,诗集中多有与小筑社诸子的唱和之作,应该也算作小筑社的成员之一。 三小筑社名的由来据朱倓《明季杭州读书社考》云:“小筑社之名起于严氏之小筑山居。”其依据的资料是:“《(嘉庆)余杭县志》严武顺传云:‘兄弟自相师友,力追正始,择都人士,订业小筑山居,武林社事之盛,实自此始。’据此,则小筑社同社之人必多,惜不可考矣。惟严氏兄弟三人,必为小筑社之创始者无疑。”朱倓以小筑山居为严氏所有。谢国桢并根据此资料认为:“当时余杭严氏兄弟共有三人……他们兄弟三人互相师友,立了一个小筑社,”并进而推言:“那时外人也许加入,因此闻子将也加入了小筑社。”则不仅认为三严是小筑社的创立者,还分明把小筑山居安扎在了嘉庆余杭。但据钱谦益《小筑诗十章为邹孟阳作》其一云:“小筑维何,邹氏之庐。湖山回环,水木翳如。偕彼朋好,惊我诗书。斯晨斯夕,以息以娱。”其言小筑为“邹氏之庐”。邹氏,即小筑社成员之邹孟阳,其八云:“抑抑邹生,陈义不渝。小筑虽小,孤山不孤。春秋之日,昔酒一壶,载滌载酹,以祝我徒。”描写了小筑社不仅湖光山色,绿树葱茏,更有好客的主人殷勤备至,志趣相投的游人济济一堂,载吟载颂,乐不思蜀,其中的“孤山”是西湖胜景之一。李流芳《邹方回清晖阁草序》:“余往来西湖者数年,得同调之友六、七人,邹方回其一也。……客岁,孟阳馆余于小筑,子将、方回读书澄怀阁,辄移榻就余清晖阁,商略艺文,旁及歌咏书画。”邹方回是邹孟阳的弟弟。从以上可知,小筑当是邹家在杭州的居所。似乎房院宽敞,门芜众多,包括清晖阁和澄怀阁为客人读书休憩之所。 但需要指出的是,小筑主人虽然是邹孟阳、邹方回兄弟,但关于小筑社的盟主,从记载材料上来看,还没有根据说就是二邹兄弟。万历二十六年的社事成立之初,郑瑞卿、邹孟阳、闻子将三人推选杨兆开为主盟,但杨兆开年不及三十便已去世,应该可以说他在小筑社后来的发展中影响不大了。万历二十九年,方应祥言“印持偕两仲氏以秦晋之师为雄长。”盖小筑社在文事活动中以三严和闻子将为著名,黎遂球《严印持先生诗集序》言:“先生……初与闻子将先生为小筑社,于时四方诗文人多裹粮数千里至,否则亦载书而驰。”而闻子将亦名声藉甚,江广闽越之士蹑履负笈胥挟其行卷是正于子将,子将鉴裁敏,品题精,丹铅甲乙,纸落如飞,士之侧古振奇隐麟戢羽者得子将一言,其声价不胫而走,游武林者得一幸子将,如登龙门之阪。……万历中子将以一书生握文章之柄,……奉之如金科玉条,可谓盛矣。”则三严和闻子将在小筑社中已经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社事活动和宗旨方应祥《与子将论文》:“房稿之盛于戊戌,天下之沐浴其言而渐还于雅也,实崇蕴于辛丑、甲辰之交,吾辈松籁,闻松近社之刻,与子将行卷、野乘之选实鼓吹其间。”从最早的万历戊戌年(1598)的“甫集而盟”,到辛丑(1601)甲辰(1604)之间的发展壮大。其间小筑社社事不断,“诸君月要时会,不替简书。而严武顺的月会约中:“迭为宾主,莫如兄弟。人共四姓,会作三班,三邹三会,三严三会,三闻并讖西共三会。相间而举,相续不断。”皆可证明小筑社社事活动频繁。除方应祥、冯开之、李流芳、王季和等人为外地人外,其他诸君都是杭州本地人。严氏三兄弟,家本余航人,后迁居杭州。诸子以小筑为根据地,常常于此中流连唱酬,社会的活动应该非常方便。 小筑社的社事活动包括制举文的写作,同时还有诗歌唱酬和画艺的品鉴,随主客的兴趣和爱好所引,随缘举行。如方应祥《与闻子将》言:“方今人士臭味自赏不啻多矣。如不惠与瑞卿、孟阳、印持、昆玉、子将不作一处促膝研磨,真是大缺陷事。……定须一二语以申文章一统之义。”在一起促膝交谈的是制艺文的写作。而在闲暇或宴会之余,吟诗作画,流连声酒,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社事活动。李流芳《邹方回清晖阁草序》言“余往来西湖者数年,得同调之友六、七人,商略艺文,旁及歌咏书画。”李流芳《檀园集》中多次记载了他与小筑社诸子游赏燕乐,吟诗作画的情景,如卷一有《灵鹫看红叶期沈无回不至,同吴伯霖、邹孟阳、方回、严印持、闻子舆小吟冷泉亭解后邵古庵江邦申分韵得山字》、卷五《将别西湖诸君夜雨小饮清晖阁为方回书扇口古》等,就是这些活动的纪录。 因为缺乏史料,尚不能查明小筑社有无明确的活动宗旨。但在方应祥的《杨兆开传》中略及于此:“甫集而盟,期以古人之学交相刿鉥。见小异同不妨劘证,无茹所不安者,于心有所规切,患创之不深,不能抵其病处,无代受者,护痛不尽于言,心所不然,漫为煦覆,少尝以剂,而俟其自濯,托于相全,居己自薄而待人之浅,不愿吾党有是也。”以古人的学问和文章为目标和规范,同志之间的稍有异同应该相互切磋研磨,使归于一统,不可蝇营狗苟,发表议论中伤他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文献来源:《暨南学报》2008年第5期,第96-99页;文中注释、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李 新,女,山东济宁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2005级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