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佛 院 如果您来到七宝山南麓,便能观赏到石佛院造像。石佛院造像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初年,朝廷在石佛院的基础上创建了仁王讲寺,仁王寺这一名称是对原北宋汴京开宝寺的仁王院的延续。开宝寺在北宋汴京有着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开宝寺是为纪念宋太祖登基所兴建的;另一方面,宋朝皇室重视佛教,开宝寺“主大内祈禳事”,主要为北宋皇室主理祈福和祭祀的事务。所以开宝寺在汴京的地位举足轻重。宋室南渡时,一位原汴京开宝寺仁王院的慧照大师,和宋朝皇室一起来到了临安,他奏请高宗在七宝山,依托五代吴越国时期的石佛崖壁,重新修建一处开宝寺,作为皇家御寺,宋高宗也应允了。于是开宝仁王寺便在南宋初期被兴建起来。此外,临安和汴京的两座寺庙之间还有更为久远的一段关系。当时江南一带还属于吴越国,吴越王钱镠曾从宁波阿育王寺迎来一座舍利塔并加以供奉,后来,最后一任吴越国王钱弘俶秉承祖父嘱托,也为了使江南免遭战乱,便将舍利塔献给北宋,以表臣服北宋的诚意。宋太宗在汴京开宝寺建了一座木塔以保存钱弘俶所献的舍利塔,后来木塔遭到雷击被毁,宋仁宗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琉璃塔,因为琉璃塔外观与铁色相近,故而从元代起人们就称其为铁塔,如今我们还能在开封见到这座铁塔。 开封铁塔 开封铁塔 奇妙的是,到了南宋,汴京开宝寺又在临安得到了延续。由此可见临安仁王寺和汴京开宝寺的历史渊源还是十分深刻的。南宋绍兴年间,在皇室主导的修建之下,仁王寺达到鼎盛时期。《梦梁录》曾有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的佛寺共有486座,首寺便是仁王寺,在北山灵隐寺、南山净慈寺之上。可见仁王寺在南宋时期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临安城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开宝仁王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最终毁于太平军的兵火,只有在崖壁上的这三龛五尊五代吴越时期所开凿的石佛院造像被保留了下来。三龛佛像中,中间的这一龛中有三尊立像,是西方三圣的形象,居中者为阿弥陀佛,高约6米,为杭城最高的石刻造像;左右两边分别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或许您会好奇,我们是如何判断这三尊造像就是西方三圣的?实际上,西方三圣是佛教造像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组合形象,同时根据左边立像螺发处的宝瓶装饰我们可推测其为大势至菩萨,所以我们认为这三个造像为西方三圣。石佛院-西方三圣 左右两龛是坐像,风化比较严重,但通过保留下来的雕刻线条和装饰细节,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造像人物的气度宽厚,神态沉静。目前我们初步判断这两尊造像为行修大师与智者大师,但暂时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和实物依据。石佛院 北地多石窟,江南赏石刻。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本就不利于石窟的保存,同时,宿白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总结了南北佛教差异。他提到,5世纪初前南北佛教没有较大差异;5世纪中叶北方于文成复法之后,统治者大开窟像,提倡德业,释门徒众为求自身解脱,更加重视禅观,所以大规模的石窟造像在北地较为多见;而江南佛教重义理、尚谈论,不重苦修,更重视修建宏伟壮观的建筑。所以江南一带,像石佛院这样的石窟造像是十分少见的,这更进一步体现了石佛院造像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石佛院作为五代造像,虽然风化较为严重,但我们依旧能通过很多细节,包括造像的衣着、装饰的线条、佛像的面容等,感受到它们当时的风华。五代造像延续了晚唐造像的风格,通过观览石佛院造像,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它们“褒衣博带”的美感。
石佛院造像-局部 石佛院成于五代,兴于南宋,历经千年。如今我们在此处不仅能观览佛教造像,更能在山间体味历史底蕴。 参考资料:宿白著 《南朝龛像遗迹初探》 李裕群《古代石窟》 凤凰网《七宝寺院千岁古,五尊大佛依然存——走读吴山石佛院》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