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红色文物故事】萧山红山农场:从贫穷到小康的华丽转身
来源:萧山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7-13

微信图片_20220713095524.jpg

△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红山农场

1985年春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来到萧山红山农场,参观了农场的服装厂及一户农家。参观结束以后,他为红山农场题了词:“红山农场同志们艰苦创业,在农业稳产高产、粮棉双超纲的基础上,大力举办工业,发展多种经营,连年工农业产值和收入双猛增,全场群众生活大改善,令人看了高兴。祝你们再接再厉,为实现四化而奋斗。”

微信图片_20220713095528.png

    △彭真为红山农场题词    

20世纪八十年代的红山农场已然是萧山的金名片。1983年,全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540元,场员人均年收入为981元,实现小康目标。1984年9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这里,人均收入1256美元》一文,专题报道红山农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农场里,人们住进了第三代新房——别墅式的二层小楼。整套家具、豪华灯具、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农民家庭。退休场员享有养老金。幼儿入托至初中毕业,全部实行义务教育,考上重点中学或中专、大学的,还享受奖学金。同年,红山农场被列为浙江省对外开放单位,成为萧山“三面红旗”之一。随后,包括外国元首在内的国内外参观者纷至沓来,同声赞赏。

微信图片_20220713095530.jpg

△1984年9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这里,人均收入1256美元》

但是,如果时光退回到1969年,那时的红山农场人均年收入仅为73元,是萧山最穷的地方。农场一片荒凉,只有一些靠晒盐过日子的农民搭的茅草棚。1969年4月,原头蓬盐场改为五七农场,全面转入农业生产。由盐转农的3年中,场员们挑平盐陀、挖河开渠、改造咸地,体力劳动之繁重超乎想象,土地基本无产出,场员生存靠政府接济,生活异常艰难。“家家住草舍,户户要借债,人人吃粗粮”,就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农场的老人们回忆起往事时,有一个共同的“梗”:“小黄低”,很形象地概括了当时的土地状况和产出。

微信图片_20220713095533.png

△红山农场盐民收盐的场景

那时,农场百姓住的是草房,温饱问题解决后,就要解决住房问题了。但在当时,买水泥需要指标,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水泥,尽快解决住房问题,农场决定自办水泥厂。1976年,红山农场办起了水泥厂,当年产量为3000吨,水泥厂的开办,为农场发展积累了资金。随后,全场像母鸡下蛋似地带出了预制件厂、水磨石厂、花砖厂等以水泥为基本材料的建材企业。红山农场从1976年起的20年间,陆续办起了化纤厂、热电厂等30多家企业。1986年,红山农场工业产值和利润突破1亿元和1000万元大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