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社会,士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不论博取功名,还是屡试不中;不论归隐自然,还是玄学清流,却永远忘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表现在旅游观上,即把旅游当作显示自己、区隔别人的象征,游山玩水较其他社会群体更普遍。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自然不能与传统社会的“士”相提并论,但因该群体思想活跃,生性好动,爱好交际,加上闲暇时间较多,故青年学生的修学旅游相当盛行,或互相结伴旅游,或参与团体旅游,或进行采集旅游;或徒步,或骑车,或乘船,不拘形式,自由自在。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南京距离不远,交通便利,首先吸引了上海、南京青年学生的修学旅游。 1920 年 10 月,金陵第四师范学校学生旅行团39人于20 日“由宁乘快车来沪,转乘沪杭路早快车赴杭”。1922年春,“天气晴朗,各学校正值春假,多有组织旅行队观察名胜者,沪北市北公学生三十余人,亦于昨日旅行赴杭”。1924 年4月,“江苏省立第七中学校学生旅行团四十三人,由通乘轮来沪,于六日乘沪杭路早班车赴杭参观”。1926 年春,上海光华大学童子军团“于本星期六晨,由教练率领童子军赴杭旅行。并闻该团童子军不乏摄影人才,故此次旅行,必有许多成绩可取也”。上海群冶大学生“为更换空气,增加见闻起见,特组织西湖春游团。游览后决参观各司法机关,以增学力”。当然,除上海、南京的青年学生以外,路途遥远者也不乏,1921 年4 月,“北京女师校旅行团三十余人,定今明日到杭,寓省教育会”。1924 年春,“保定第二师范旅行团,于四月一日来沪。该团于二日分往各大公司购置书物,三日参观市立万竹小学、中华职业学校、江苏第一商业、公共体育场,四日参观第二师及其附小,与中华书局印刷厂,五日往商务印书馆印刷所,及上海第三小学,与青年会参观。昨日游半淞园,并参观上海之运动会。七日拟即赴杭”。 青年学生的修学旅游另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随着近代意义的男女平等思想观念的普及,女子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1921年春,“江苏女师校旅行团八十余人,明日亦到杭,寓清华旅馆”。女生出门远游,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按自己的喜好,设计旅游路线、旅游方式。 1934 年1月,交通大学学生王启熙、王衍蕃、黄周坤等认为,骑自行车旅游,既可锻炼体魄,增强意志,又可尽享沿途自然风光,在一些喜爱的风景名胜之地,可多停留一段时间,或写生,或考察,比较自由,故组织“重轰旅行队”,骑自行车前往浙江旅游,他们于22日从上海出发,沿沪杭公路到杭州,过钱塘江到绍兴,至曹娥江,再经宁波转普陀山,倦游之余,买舟归沪,计时10 天,行程千里。回到上海以后,王启熙给《旅行杂志》寄去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题为《千里壮游录——重轰旅行队沪杭甬普观光记》,刊于第8卷第4号。 杭州的青年学生也参与修学旅游,互相往来,增长见识。1920 年5月,“浙江医药专门学校,社制药科,办理多年。最高级生本年夏季毕业。该校校长钱崇润,为参考功课起见,特定本月六日,由药科教授李觐唐、周冠三二人,督率学生五十二人,出发旅行。拟定先到苏州南京各处,采取当地药性植物,以资实习。后到上海,参观各制药厂各大药房及玻璃工厂等,俾便考察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