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多水灾的杭州,2000年来在台风的催逼下不断加速优化城市排水系统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8-24

台风,每年夏天影响浙江最大的自然灾害。七八九月间,台风在太平洋海上形成,然后在沿海登陆,一路狂风暴雨地冲向内陆。从闽浙沿海登陆的台风,有的会路过杭州,即使不经过杭州,也免不了带来大风大雨,因为它是一个覆盖广阔地域的巨大气旋。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台风的详细记载,只不过,最初用的不是“台风”这个词,而是“飓风”。南朝刘宋时期的名士沈怀远,因爱妾诅咒皇帝而被贬广州时,写下了著作《南越志》,其中有“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的记载。

微信图片_20220824102815.jpg

△《南越志》关于“飓风”的记载

△《南越志》关于“飓风”的记载


在这段记述中,“飓”其实是专门创造的汉字,部首“风”表意,部首“具”表发音,“飓风”即是“无处不在之风”或“惧风”,意思就是恐怖的、可怕的、覆盖一切的风。

从宋代开始,正史“灾异志”中,飓风灾害成了一个固定模块。《宋史·五行志》对之有详细记载,包括每一次飓风事件带来的伤亡和损失。这是因为宋代海上贸易发达,对海洋天气认知也逐渐深入。

至于“台风”,则是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的定名。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中记载:“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此间,人们已对短时大风和热带气旋作出了较准确的概念区分。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靠近杭州湾,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滨海城市。所以,历史上甚少被台风正面、直接冲击。但从闽浙沿海登陆的台风,在内陆移动时,依然难免波及杭州。根据浙江省气象台相关专家的研究,基于浙江的气象特征,每当台风进入北纬25°以北,东经125°以西,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杭州市。

微信图片_20220824102836.jpg

△ 杭州湾

由于古人的台风记录并不总是使用“飓风”或“台风”这两个词,这使得我们难以直接从文献中寻找确切的台风记录,但是据气象史学者研究,如施程《清代浙江省登陆台风及其社会响应》一文,根据台风常发于农历五月到九月间,且与大风、暴雨、风暴潮密切伴随,找出了“陡雨”“骤雨”“大风”“大风雨”“烈风”“海晡”“潮溢”“塘圮”“漂稼”等可以认为是台风出没的关键词。例如,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萧山县有如下记录:“秋,大东北风三昼夜,海啸后,海塘月华坝坍,水骤涨,……冲坍陈公祠,并去桥梁石两块。”该条记录中有“大东北风”“海啸”的字样,因此很可能就是一次台风冲击。

此外,浙江省夏秋季节风向普遍为东风或者东南风,而一旦台风登陆,陆地风向就会发生转变,一般会转变成东北风向或者偏北风向。所以,文献中关于农历夏秋季节的东北风或偏北大风伴随暴雨记录,很可能就和台风有关。按照以上判别标准,该文在821条清代疑似台风原始记录中判断772条出了台风记录,其中能复原的(比如给出登陆点、路线图、可确定时间点)180起。当然,肯定不是清代浙江省发生台风的全部。

这个频次,可以参照现代杭州受台风影响的频率:在1950-1990年间,台风在浙江登陆24次,不同程度影响杭州的有8次,即在浙江登陆的每3次台风中,就有一次影响杭州市。

同一台风对杭州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别较大,这与杭州特殊的区域地理特征有关。

杭州地形复杂多样,总体来说是西高东低,背山面海。西部,从西湖以西的山地开始,就进入了绵绵丘陵,直到最高峰海拔1500多米的天目山,那是浙西丘陵区;东部,却是地势低平,河网湖泊密布的浙北平原。

所以,影响杭州的台风,一般沿浙江沿海进入杭州,钱塘江湾首当其冲,加之钱塘江湾喇叭口地形明显的增风作用,而且地势平坦,台风强度衰减幅度小,近中心风速较大。如清光绪九年(1883)七月初二的台风,据《杭州府志》记载:“七月初二日夜间起,至初五日止,数昼夜狂风大雨,又值朔汛潮旺,潮乘风力,异常迅猛,海水漫过石塘。”

其次,东北部平原区因为没有山势阻挡,一般风速也会比较大。地处东北钱塘江沿岸的滨海平原,包括萧山围垦区、新湾镇、河庄镇这些区域,历史极大风速都曾有超过12级的记录,甚至14级以上。

杭州中部山区的分水江流域则是最小风速区,极大风速才6-7级,因为这里是河谷盆地,两岸平均高程高达200米,而流域平均海拔还不到50米。还有就是它是南北走向的,跟一般台风东西向的走势垂直。台风来临时,受东西两岸山脉阻挡,东西向台风大就很难影响到分水江流域盆地。

发生大风概率最高的区域是富阳,因为其地形主要是两边高山夹着河谷平原的地形,这就形成了一片狭长的东西走廊。台风进入富阳,在这条走廊上气流会加速流动,风速增大,形成由“狭管效应”产生的“峡谷风”,还叠加着江面的增风作用。

相对于大风所带来的破坏,台风带来暴雨、风雨与大潮交叠形成风暴潮、暴发性洪水,才是对杭州城最大的威胁。狂风暴雨还会带来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力极强。《光绪於潜县志》中就有关于临安七月受台风影响的记载:“七月风雨过多,伤禾。”

20世纪影响杭州最大的台风,除了众所周知的1956年12号台风(八·一大台风)和1988年“8807”号台风之外,还有鲜为人知的1948年7月6日大台风,其破坏性最大的,也不是风,而是雨。

微信图片_20220824102845.png

△ 台风云图

这一年,自6月下旬起,浙江全省半月普降大雨,钱塘江支流所在的常山、淳安、建德等地,接连十余天大雨顷盆,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田圩堤坝被毁,田土遭淹,禾苗垂毙”。正当钱塘江上游连日普降大雨期间,7月6日,台风呼啸而至,又逢农历朔日(五月三十日),狂风暴雨叠加大潮汛,于是山水轰然东下,江潮汹涌西上,使得整个杭州城陷入了漫天水患中。7月8日夜,山洪冲毁七堡海塘——它在钱塘江“之”字曲折转折处,故而杭州每有水患,七堡总是首当其冲。据载,这一夜,“潮水挟山水以俱来,波涛汹涌,高达丈余,合同冲击,势颇猛列”,七堡塘岸沿岸棚屋均被海潮浸没,有的随水漂流,有的屋毁人亡(死亡3人)。街市内店屋和住户有四分之三被浸在水中,农田多被淹没,络麻、棉花等损失无法统计。


微信图片_20220824102853.jpg

△ 1956年12号台风路径

而在1956年的12号强台风中,大风肆虐市区多达8小时之久,杭州市区在8月2日这一天下了121.6毫米大雨,差不多是全年降水的1/10,市区北面及临安更是降雨多达200毫米,天目山东部更夸张,一天下了682.1毫米。

杭州城区是江海故地,杭州城的发展与变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周围山水环境制约,钱塘江又一向凶猛不驯,因此江潮犯城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古人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调整水、城关系,杭州逐渐发展成为欣欣向荣、水城和谐的山水城市。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与台风、与极端风暴潮的抗争。

地方志也多有潮灾记载,如《成化杭州府志》记载,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海潮大溢,冲激州城”;《康熙杭州府志》记载,明嘉靖二年( 1523),“海水涌溢,漂流庐舍数百家”。据钟毓龙先生考证,从唐到清末,杭州共有39次潮灾,其中对杭州城造成严重破坏的有9次,而从“大溢”“冲激”这些词判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与台风有关。如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海盐县的记录:“七月二十三日大风潮,东北风涨甚,继转南风,塘多毁损。”该条记录的时间,正是在天文小潮日,由台风登陆而引起了风潮、毁塘现象。

又如清乾隆九年(1744)农历七月初二日起浙江省受登陆台风影响,浙江巡抚在第一时间上疏奏报:“浙省七月初三等日,风雨骤作,山溪江水,一时陡涨,又海潮泛溢,所有杭属之仁和、钱塘……浸没田禾花豆,冲塌城垣、堤岸、仓廒、衙署、营房、民舍,人口间有淹没……”

古代杭州平均每20年会发一次特大水灾,所以历代在杭城洪灾治理上做了积极探索。从最古老的西险大塘、华信海塘开始,治水筑塘历来是杭州地方政府的大事。唐大历年间(766-779)刺史李泌为解决城区引水问题开六井引西湖水;白居易上任时,西湖湖水几近干涸,于是“修筑河堤,高加数尺”,使得“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刺史崔彦开外沙、中沙、里沙三河,有效缓解了潮水对杭州城市的冲击;五代钱镠三次扩筑杭州城,使杭州城打破了四方的格局而依地势呈现西拥西湖,东拒海潮的形势;到南宋时代,临安城已是一座洪旱适应性设计很先进的江南水城,城内河道众多,桥梁多达117座。当古城遇到暴雨,城内交错的河渠在滞洪的同时,快速引导水流流出城北水门,避免了城市受到洪涝灾害。此后,杭州城市排水系统继续完善,最终成为山水田园城市共治模式的一部分。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