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的精神财富 在邓广铭诞辰115周年学术纪念展开幕式 暨邓广铭手稿资料捐赠仪式上的发言 邓小南老师在开幕式现场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代表我和我姐姐讲几句话。 首先,非常感谢档案馆、校史馆和文研院联合举办这个隆重的仪式,非常感谢韩启德老师、马克垚老师、郝斌老师和郝平书记、庆伟副校长能够亲自出席,也很感谢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各位老师、各位朋友能够拨冗莅临。 今年是我父亲邓广铭115周年诞辰。整整百年之前,他从山东临邑的穷乡僻壤走出来,几经波折,成长为一个沐浴“五四之光”的青年。90年前,他于1932年夏考入北京大学;自那天起,逐渐成为一个从内到外、深透而彻底的“北大人”。 一九九五年邓广铭与子女们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先父的一生,伴随着中华民族灾难与奋进的历程。在北大,他接触到引领思想潮流的人文大师、造诣深厚的硕学鸿儒,他曾经说:“听其言论,观其风采,而后知天下之学术聚于北大!”这直接影响到他对于学术道路、人生道路的选择。他一生对于恩师的风范感念至深。学术上,“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人生中,“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成为他毕生的信条。 去年6月“理科史”会议期间,当时的郝校长问及邓先生遗物及档案材料事,他嘱咐说:这些东西一定要留在北大。当天,图书馆陈馆长、档案馆马馆长就发微信、来电话,促成此事。今年3月16日,先父诞辰那天,我们将他多年积攒的近6500册线装书捐给了图书馆古籍部,古籍部的老师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整理、研究。他的笔记、手稿、讲义、来函、证书等档案材料,原本相对分散;经过大致分类整理,今天,在先父纪念展览开幕的同时,我们也将这2500余份材料正式捐给学校档案馆。 邓广铭旁听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 “佛典文学”课程所作笔记 有负责此事的老师曾经问,捐赠这些档案,是否需要“回馈”。我跟余浚馆长说,这些材料在我们心中是“无价”的。像先父当年的听课笔记(例如周作人、沈兼士、傅斯年、钱穆、蒙文通、陈垣、马衡、劳干、陈寅恪先生等课程笔记),像他从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讲授的多门课程的毛笔钢笔手写讲义、多次修订的多部著述手稿、多年间收到的1940余通信函——包括陈寅恪、朱自清、夏承焘、杨晦、游国恩、吕叔湘、臧克家、张岱年、叶嘉莹、余英时及诸多日本学者、欧美学者来函,像他“文革”之前的会议笔记、受批判的记录,“文革”后为历史系、为中古史中心所做的规划,若干信函、报告底稿……,都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也是北京大学人文精神的持久见证。 眼看着这些材料,手中曾经一份份抚摸过去,感觉到前辈多年的心血,我心中也难以割舍。但我知道,先父一生自认为是北大人,这批材料最好的归宿是在北大。相信档案馆能够保存好这批珍贵资料,相信会有后辈学人关注、查询、整理、研究,使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展览现场 最后,非常感谢学校的支持,感谢校史馆、文研院和设计公司的朋友们,感谢始终参与工作的历史系博士生,大家的坚持努力,使得这些材料能够在北大有所呈现。邓先生那代人身上承载着一个时代。若能让今天的青年人了解他们的前辈如何一步步走来,在我想来,就是对这批材料最有价值的回馈。 谢谢大家!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