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惟学讲座】第四十二讲 彭国…
新书 | 《杭州,1938》…
包伟民教授四十年集大成之作《…
“三全本”上新|《梦粱录》:…
 
特别关注
 
良渚申遗的“五子登科”路
墨韵书香
包伟民教授四十年集大成之作《…
关于在杭州高级中学建立中国共…
史林春秋
 
馆员风采丨孙昌建:从文学到文史,相当于从短跑到跨栏
来源: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5-07-04

从文学到文史,相当于从短跑到跨栏

孙昌建

33岁那一年,我换了一个工作,由中学老师变身为杂志编辑,开始了编稿码字生涯。

编着写着,我渐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我还能写些什么?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我能成为一名诗人或作家吗?因为我是想努力“成为”的,而不仅仅是把做编辑当作一块敲门砖。

这个自我怀疑不是无中生有,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读小学中学时期,正好处在特殊时期,真的是没有读过几本书,如果跟鲁迅他们这一代人相比,既无国学根底,又无西学游历,幸好赶上了恢复高考,我们才得以挤入课堂如饥似渴。

但是根底还是太浅太浅了呀,我能写些什么呢?

一位朋友跟我说,应该写我所喜所爱,他说你不是喜欢看足球吗,你不是喜欢看影碟吗,你不是喜欢咬文嚼字吗?为什么不写写这些呢?

这倒是一语点醒了我。

足球、电影、流行语,诸如此类的,基本属于流行文化领域的,我的确很喜欢,也能说出个道道来,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报纸和杂志,也都需要这一类稿子,只要你写得与众不同,比如我写中国足球,那时不是已经冲出亚洲了吗,那我就写它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捧了大力神杯回来了。

这就是有点大话西游的风格,但甲方需要呀,甲方就是市场就是读者呀。

于是工作之外,我开始写作专栏,给报纸给杂志,给本埠和外地,包括当时给《作家》杂志、《江南》杂志、《创意》杂志写作专栏,后来出版社编辑看到了之后就联系我,说想不想出书呀?

再然后也有导演找我,说你对电影好像蛮懂的,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剧本啊,故事可以从一个女生要离家出走开始。

也有的出版社编辑来找我,说你的球评写得不错,但这种都是速朽的文字,能不能写成长篇小说呀,写校园题材的,发行量一定会是不错的。

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码字生涯,2003年,我一共出了9本书,三部长篇小说,一部诗集,五部散文随笔,虽然不都是当年写的,不过想想是既可喜也可怕的,可喜的其中有一部长篇这一年中已经是第五次印刷。

古人说物极必反,那时看到电脑都有点恶心了,不过也就这样,我成了一名作家,能写点命题作文,知道编辑要什么样的文字,也能把人家两千字的文章砍成一千字,即真正是吃上了文字饭,但是那个老的问题,又以新的形式在拷问着我:我还能写些什么?

正好在这时,一条新的赛道出现了。

大约是2009年吧,杭州市文联的创研室开始策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相关图书,这其实也是一个自选动作,当时开了几次务虚会,最后定下写三本书,分别是写杭州的三所名校,一所是浙江大学,一所是中国美院,还有一所即浙江第一师范(今天的杭州高级中学),我选了浙江一师。

微信图片_20250704150712.jpg

从文学到文史,大意是从文学创作转向文史写作,这个是颇有挑战的。因为文学创作尚可以虚构和想像,而文史写作,那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的,得丁是丁,卯是卯,而浙江一师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像经亨颐、李叔同、鲁迅、陈望道、刘大白等大家早就离我们远去了,要采访他们已无可能,包括采访他们的后代都是极其困难的。而且我要写的并不是校史,而是1919年前后那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那灿如星辰的先驱和大家,因为当时已初定书名为《书生意气》,这四个字意味着要写出那个时代那一批人的精气神。

怎么写呢,只有先阅读,先搜寻资料,因为浙江一师风潮等史料基本属于五四运动的范畴,也是属于党史范畴,且早已有定论。那史料也不能叫浩如烟海,但的确是要从零开始的。记得那一个阶段,我隔三岔五就跑杭州的几家旧书店以淘我需要的书,而且我也一直认为,旧书店包括网络旧书店,应该是衡量城市文化厚度的一个标志。因为旧书店的存在,意味着历史的存在,至少还能让我们去翻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慢慢悟到文史写作和文学创作不一样的地方,这其中的一点体会是,包括这十几年写作下来,我以为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两个字:注解,即书上的那些注解。以前看某个人的回忆,其注解常常是可看可不看,或者就是一眼掠过,那无非是某段话出自谁的哪本书,但文史写作就不一样了,我得首先去找到这本书,以窥全貌,然后由这本书又会引出许许多多未知的人和事,这样心里才有底,否则只靠某人的片言只语,哪怕是名人之后的回忆文字,有时也是会不“靠谱”的,只有多看多比较,才能进入历史现场,才能慢慢理出一些线索来,且努力去做到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是要进入历史现场,之前人们常说的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人和事,也真的慢慢地会在自己的文章中体现,比如说如何看待由鲁迅先生早年参与的“木瓜之役”事件,如何看待一师风潮,实际上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早就不同于三四十年前了。

通过写作《书生意气》(2011年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让我对五四前后杭州的教育生态有所了解,具体的涉猎面也从文学扩展到教育,后来又为浙江省档案馆写作相关“八一四档案”的文章,从而接触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的相关史迹,通过大量的寻访,又写作出版了《鹰从笕桥起飞》(2018年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书。此书采访写作历时三年,于我来说,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让我对杭州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说《书生意气》是在写杭州的文脉,那《鹰从笕桥起飞》是在写杭州的刚毅,而且我又渐渐地发现,这两路又是有相通之处的。

微信图片_20250704150716.jpg

在写作《书生意气》和《鹰从笕桥起飞》那一个阶段,我又陆续写作出版了《民国有个绍兴帮》《读白:刘大白和他的朋友圈》《湖山人物各千秋》《侬是江南踏浪儿》《一川如画富春江》以及关于良渚申遗的题材《中华文明圣地》(与杭州文史研究馆馆员袁明华合作)等书,一直到2024年底,出版了《西湖上的初阳:杭州日报副刊五十年》等文史书籍,同时我还写作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纪实作品,有的也还获过一点小奖。

从文学到文史,于我就是一种跨越,这个跨越犹如在田径场上从短跑转向了跨栏,以前写诗写文学作品和时尚文章,我只要一冲到底即可,或者是一圈一圈地绕场跑就行,但文史的写作不行,我不敢说自己先要成为文史工作者,但首先我要能越过那些一道一道的障碍才行。

截止到2024年,我一共写作出版了36部文学文史类作品,文学和文史类大约各占一半,后面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赛道跑下去,因为在文史领域,我仍是一员新兵,特别是跟德高望重的前辈相比,而且我要从求量转向求质,虽然不敢说要写出什么大作,但继续写下去我还能做到的,那就做吧。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包伟民:江南市镇考察忆旧 2025-06-17
本期话题丨邓小南:回望田先生 2025-03-26
浙大历史学科口述史|卢向前教授的学术人生 2025-03-06
史学人生 | 胡玉堂教授 2025-02-21
瀛涯星槎 览胜杭州——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2025-02-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