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校史寻踪 | 孙祥治:浙大复员及今后之瞭望
来源:浙大文史出版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9-05

编者按

本文源自浙江大学档案馆,为孙祥治于1947年所写的《浙大复员及今后之瞭望》一文。

浙大复员及今后之瞭望(1947年)

孙祥治

国立浙江大学原设浙江杭州,校舍淳朴,风景清幽,师生孜孜矻矻,蔚成“求是”学风。民国廿六年十一月日寇进逼杭州,浙大西迁建德,是年十二月再迁吉安,廿七年二月迁泰和,同年九月又迁宜山,廿九年二月迁遵义,分布校舍于湄潭及其所属之永兴镇。全校员生随校辗转迁徙,咸能淬励奋发,□□环境,流风所及,对于地方之繁荣,教育之改进,不无贡献。卅四年八月,日寇无条件投降,遂胜利归来,安返基地。兵燹之后,百端待举,复兴工作,正有赖于群策群力也。

国土重光 普天同庆

民国卅四年八月十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事胜利结束,和平来到,薄海腾欢,浙大同人、同学、工友八年流浪,艰苦备尝,聆此消息,无不极度兴奋,欢欣若狂,于是相与计划复员,希望能于最短期间,安返基地,而杭州方面之接收工作,同时迅速展开,几经交涉,煞费经营,卒于是年十一月八日在杭州原址开学,先将一年级在此施教。时距杭州重光之日,仅两阅月也。

接收工作 及时完成

杭州受降系由第三战区司令部办理,其前进指挥所于九月五日到杭,浙大接收及筹备复校专员于九月四日抵达,当时大学路校舍尚驻敌军,防御工作,触目皆是,军事布置极为严密。其驻文理学院之一部敌军,于九月九日撤退,随即为中美合作支队驻入。尔时门房附近发现地雷,其他各处经中美合作支队详密搜索,将危险物品一一取出。迨九月十二日中美合作支队迁出,浙大始收回一部分之校舍,因即迁入办公,定名“国立浙江大学复校办事处”(旋于卅四年十月廿五日起改称“国立浙江大学校本部”),清除各种障碍物,整理电线,疏浚沟渠,而战前由军政部拨归浙大之军械库旧址,犹满储军用品,工学院大楼及西湖罗苑(原指定为浙大研究院院舍)于敌军撤退之后,复驻国军,迄十二月中旬,相继迁让。残旧校舍,破坏不堪,华家池农学院全部院舍、刀茅巷生物系、化学系、文理学院办公厅、女生宿舍,工学院仁斋及各工场均已夷为平地。

故址荒凉 不堪回首

求是里教职员宿舍及第一学生宿舍并为废墟。浙江图书馆地下室积水盈丈,臭秽不复可近。据邻人云,此室曾被敌寇作为水牢,忠贞之士被致在此杀害者,不知凡几,其后浙大修葺馆舍时,确于此处发现尸骨累累,足为敌寇残杀之明证。往事苍凉,不堪回首。

复员行动 循序而进

战时之强烈破坏,致使战后交通工具极度缺乏,复员行进往往不能适如预期。浙大为顾全学业计,曾决定三原则:(一)黔校路途遥远,人员物资较多,于卅四年度课业结束后开始迁移,取消寒假,延长上课时间,俾得于卅五年四月底成行;(二)龙校地近杭州,行程较简,又以当地金融机关相率复员,该校经济活动不无问题,可于卅四年内迁移。(三)卅五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全校二年级以上各生在杭州汇合上课。

龙泉分校于民国廿八年八月创办,当时因浙东学子进入内地升学事实上颇多困难,浙大为适应当前需要,遂成立此战时浙东学府。经七年之艰苦奋斗,所有学生三三○人,教职员九三人,图书仪器五○吨。龙校自卅四年十一月十日开始迁移,至十二月中旬全部完竣,十二月二十日龙泉留守处结束,将所属之芳野中心小学让与龙泉县政府接办,而所自建之校舍如二部及风雨龙吟楼等移赠与龙泉福泽乡乡公所,借为相处七年和谐合作之纪念。

黔校有教职员及眷属一,七一二人,学生一,七二○人,校工及眷属六一八人,公物三○○吨,员生工友行李二六○吨。依教育部卅五年二月廿五日召开之迁校会议,以重庆为中心,依距重庆远近为迁移后先之标准,以水运言,浙大列在第四十七位,照此顺序,不但旷日持久,抑且船舶缺乏已甚,事实上无法成行。因改变计划,将湄永两地人员物资集中遵义,由遵义循公路直达长沙,再转汉口沿江西下,此行日程平均最迟约两星期可达。于是与交通部公路总局直辖三运输处特约设置浙大复员专车,集五辆为一组,按日行驶于遵长间,先后共开一○六辆,计自四月二十日起至九月三十日止,全部人员物资安全迁抵杭州。其在遵、湄两县之校舍校产,分别酌赠各该县,由县参议会会同县政府接收并于遵义协台坝、子弹库立碑纪念。当浙大复员进行之时,遵义人士不胜依依惜别之意,地方文化教育界发起饯别宴,即席献旗,以志去思。其文日:“善教继志,专道敬学,嘉贤容众,毁方瓦舍。”此可谓遵义地方人士对于浙大眷恋之情绪表现,浙大亦深感其厚意也。

安全到达 三处合流

龙校抵杭后,即于一月三日至三月十六日,补足第一学期之一课,而将第二学期学历延展为四月十日至七月廿四日。尔时杭州已称校本部,龙泉分校之名义于卅五年一月取消。黔校抵杭后,即于卅五年八月六日将校本部名义取消,统一名称为“国立浙江大学”,所有同院系各班级一律分别归并,于卅五学年度第一学期起(卅五年十一月一日开学)统一上课,三处合流,倍感亲切,以与十年前(一九三七)相较,则曩仅三院十六系,现(一九四七)则为七院廿六系、六研究所、一研究室、一附属中学,曩仅大学生四六○人,现则有大学生二,二○八人,浙大已于抗战中成长矣。

建设复兴 千头万绪

复兴之首要,厥为建设,其步骤有三:(一)修理残屋;(二)兴建新厦;(三)征购民房。残存校舍仅有“五木”择要修理,计为大礼堂、健身房、游泳池、总办公厅、学生宿舍、浙江图书馆及各实验室。新厦之兴建者计分四期:第一期为神农馆及嫘祖馆两幢(124方),学生宿舍七幢(512方),教职员丙种宿舍八幢(116方);第二期为后稷馆一幢(60.70方),一年级教室一幢(57.60方),膳室及厨房一幢(73. 56方),单身教职员宿舍一幢(46.52方),教职员甲种宿舍两幢(75.04方),乙种宿舍四幢(170方),女生宿舍一幢(65.55方),水力实验室一幢(47.82方);第三期为教职员丁种宿舍四幢(176方);第四期为教室及实验室两幢(210方)。尚有亟待兴建而独于经费无法动工者,计科学馆、工程馆、人文馆及法学院与医学院之院舍。新建校舍所费甚巨而工作需时亦久,又以物价波动,厂商屡有申请调整工资之议,于预算支出颇难确定。为简捷计,因有征购民房之办法,现已购到六所,均仅因地制宜分配为附属医院、附属中学及教职员住宅之用。又大学路校舍,四邻民房栉比,甚难拓展一机械筑路工程组,而体育场不能或缺,环军械局西库,有土山绵亘,因有平山为地之议托交通部公路总局第队办理,计挖填三五,○三二八公方,仅三月而竣事,广袤之体育场口马告成。

以上仅就校舍场地而言,增购设备,亦为浙大复员中主要议题之一。计自日寇投降以迄今兹,浙大向国外订购图书、仪器、机器及化学药品为数已极可观,而战时在国外订购之器材,近以海运畅通,又复源源而来,是以图书馆与实验室虽有“不虞匮乏”之远景,而与理想之标准,距离尚远,还有待于各方之协助也。

物价飞涨 困难重重

复兴工作,千头万绪,其最感困难者为物价飞涨,外汇递升,影响所及,学校经费简直穷于应付。浙大复员之后,学生增至四倍以上,原有校舍摧残过半,教学设备经过数次播迁,折旧极高,所以修建校舍、充实设备为复员后最急切之工作。而乃物价高涨,当卅四年十月间杭州重光之后,普通教室宿舍之建筑费每方可卅五万元,卅五年夏增至九十万元,同年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卅六年夏则跃至七百万元。外汇亦复如是,由美金一元折合国币二元,递增至二,○二○元,三,三五○元,一二,○○○元,且因申请外汇手续繁重,核准结购殊非易事,往往因时间迁延而遭汇率提高,或外货涨价,原有财力,无形中即被打一折扣,而奉拨之复员修建费为数有限,以有限之经费,应无穷之损失,殆矣。

文化合作 极所需要

浙大于复员之初即有五年计划,希望将校舍等项逐渐扩充,建立一个足以容纳五千学生之大学,而教学与研究设备积极增添,希望成为国内学术研究之中心,而与国际著名大学相抗衡。量的增加与质的精进,兼筹并顾。其所蕲求者为安定的生活,足敷支应的经费,与国际学术文化之密切合作而已。

生活之安定,经费之盈绌,齐赖整个的经济条件。国际学术文化之合作,浙大已具端倪,溯自一九四三年以来,浙大校长或教授参加世界学术会议或应邀出国讲学、进修及毕业生之出国研究者颇不乏人,综其大要列表如下:

微信图片_20220905104358.png

努力迈进 建国使命

竺校长在卅四年十一月八日杭州复校开学典礼中曾谓:“大学应负的使命有二:(一)要使国家民族乃至世界前哲的知识、技能、道德保留下来,流传永久,此为历史性的使命;(二)要着重研究能发现或发明新的知识、技能、事物,以贡献于世界,此为创造性的使命。”浙大员生正秉着一贯的“求是精神”,自强不息,向此两项使命努力迈进。

浙江大学档案馆藏L053-001-0512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