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林旧事 | | 讲堂实录 | 俞秀松和施存统:两位“小镇做题家”的梦想和志业(1919—1922) | 来源:杭州文史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9-07 | 主讲人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周东华 讲座时间2022年8月15日 一、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创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将省城贡院旧址(位于今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改建为全浙师范学堂,获得清廷批准,校名定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07年,学校招生时,应考者达万人,共招生六百余人。1908年5月,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学堂“以圣教为宗旨,以艺能为辅,以法理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规格较高,规模也很大,在其影响下,“钱江流域遂为中国教育完善之区”。 学堂历任监督分别是邵章、喻长霖、王廷扬、沈钧儒、夏震武、袁嘉谷、孙智敏、徐定超。除夏震武外,其中7人都曾留学日本。教职员中留日学生约占十之八九,思想开明、进步的师生有很多,正因如此,这里后来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民国成立后,教育部要求“学堂”改称“学校”,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随即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由于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主张不再设优级师范,于是学校的普通科优级师范并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优级部停办,仅剩初级部,按照规定,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 1919年,一师校长经亨颐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废文言而教白话。要教白话文得有观念先进、懂白话、会拼音的国文教师,于是经校长招揽人才,先后引进了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教师,加上1908年就在此校任教的老臣夏丏尊,这四人后来被称为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 二、《浙江新潮》的创办和“一师风潮”的爆发俞秀松(1899-1939),原名寿松,字柏青,浙江诸暨大桥乡溪埭村人,是我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1939年,因受王明等人诬陷,俞秀松在新疆被逮捕并押送至苏联,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杀害。俞秀松小时候崇拜爱国英雄,梦想成为徐锡麟、周之贞、彭家珍等这样的“痛祖国之沦亡,为宗邦图恢复”的“轰轰烈烈为世界之大侠士”。1916 年 9 月,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俞秀松 施存统(1899—1970),又名施复亮,化名方国昌,浙江金华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主编团刊《先驱》。建国后任劳动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1917年,施存统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在一师的第二年与俞秀松等5人结为好友。施存统 1919年8月,俞秀松等人以“校友会”的名义创办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不久改名为《浙江新潮》。11月1日,《浙江新潮》杂志正式创刊,俞秀松任主编。施存统也很快加入了浙江新潮社,负责《浙江新潮》杂志编辑工作。在《浙江新潮》 发刊词中,俞秀松明确提出办刊宗旨:第一种旨趣是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化;第二种旨趣是改造社会;第三种旨趣是促进劳动者自觉和联合;第四种旨趣是对于现在的学生界、劳动界加以调查、批评和指导。 在此期间,施存统接到家里来信,得知自己的母亲得了重病,于是他借钱回家给母亲看病,但他的父亲喜欢喝酒赌博,拒绝为他的母亲治病,不顾施存统的哀求,拿走了这些钱并挥霍一空,导致施存统的母亲病重去世。在传统“孝道”观念的束缚下,施存统一直以来都以“孝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为母亲治病尽孝,就要违背父亲的意愿;一味听从父命,却导致母亲病重去世。这使他的心理极为矛盾。回到学校的施存统,对封建社会遗留的畸形“孝道”观念产生憎恶,写下了《非孝》一文并发表在《浙江新潮》上,他主张平等的“爱”,反不平等的“孝道”。他说:“我的非‘孝’目的不单在于一个‘孝’,是要想借此问题,煽成大波,把家庭制度根本推翻,然后从而建设一个新社会。” 由于《浙江新潮》宣传新思想,抨击落后腐朽的封建礼教,早已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施存统发表在《浙江新潮》上的《非孝》一文更是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遗留的愚昧落后的“孝道”观念和旧家庭专制作派,让一些顽固派怒不可遏。当时的浙江省长齐耀珊命令查禁《浙江新潮》,教育厅责令经亨颐开除施存统,并解聘陈望道等“四大金刚”。对此,经亨颐明确拒绝,认为“斥退学生是教育的自杀。” 反动当局见经亨颐不予配合,便打算将他免职并解散浙江一师。1920年二、三月间,一师学生以“挽经护校”为口号,要求当局撤回命令,并与前来镇压的数百名军警发生冲突,学生们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普遍支持,这便是著名的“一师风潮”。这场风潮是浙江新旧文化的一次激烈交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浙江的延续和深入,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三、走俄国式道路辛亥革命后,尽管民国已经建立,但封建顽固势力的存在和列强的欺压使中国并未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许多先进知识分子都在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十月革命爆发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俄国式道路。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毛泽东介绍俄国革命,毛泽东回信给蔡和森,认为“非得政权不能发动革命,不能保护革命,不能完成革命”。当时除毛泽东外,中国的其他先进知识分子如俞秀松、施存统等人经过苦苦探索,也产生了同样的看法。 能够具体反映俞秀松当时思想活动状况的就是保存至今的重要文物《俞秀松日记》。从日记中可以看出,俞秀松的思想从最初的迷茫彷徨到后来倾向于马列主义的历程。日记中还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陈望道曾让俞秀松把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了陈独秀。这本日记在1994年8月由俞秀松烈士的夫人安志洁捐赠给龙华烈士陵园。据安志洁介绍,日记由俞秀松之父俞韵琴生前作为纪念品赠送给俞秀松的妹妹和妹夫,俞韵琴说:“我没有什么遗产送给你们,但秀松这些遗笔是非常珍贵的,你们要妥为保存,永作纪念。”后来日记一直由俞秀松妹妹、妹夫保存,直至1994年捐赠。俞秀松日记 这时候的俞秀松对于马列主义,认识尚不够深入,但志业是明确的,即成为一名职业的“社会的革命者”,走苏俄开创的“解放人类摆脱压迫的唯一道路”。俞秀松后来还在《自传》中回忆道:“十七岁时,在我父亲的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进了省城的一所师范学校读书,在这所学校我念了四年半书,那几年,特别是最后两年,对我思想进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由于我老师的指点,我有机会接触了一些新的有关革命运动的书籍。当时我对首次在中国书籍中作为一种群众性现象出现的社会主义学说很感兴趣……我认为十月革命是解放人类摆脱压迫的唯一道路。” 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与施存统、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市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上海市淮海中路567弄6号)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同时他还兼任外国语学社秘书,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的第一个培养青年干部的学校。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俞秀松担任临时团中央书记。俞秀松的出色工作,得到少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格林的表扬,称赞其为“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 1921年6月至7月,俞秀松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在共产国际三大会议上,俞秀松和张太雷等人一起挫败了江亢虎在共产国际争取合法地位的图谋,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性和纯正性,这是中共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所取得的胜利。 1922年3月,俞秀松从苏联回到上海。4月2日,俞秀松专程来到杭州筹建团组织。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和安定中学等校学生的协助下,4月19日,浙江省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在杭州皮市巷3号正式成立,团员有金佛庄、宣中华、唐公宪、徐白民、倪忧天等27人,俞秀松兼任书记。次日,俞秀松向团临时中央局报告说:“青年(团)已于昨成立,现有27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是浙江省第一个团地方组织,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17处团组织之一。 四、“小镇做题家”的梦想和志业已经实现俞秀松和施存统作为浙江籍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在黑暗的年代里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解放进行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从出身普通的“小镇做题家”成长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在2006年为浙大师生作形势报告时指出:“浙江的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取决于很多因素,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因素,确切地说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浙江文化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这也是我到浙江工作后体会特别深的一点。”俞秀松和施存统无疑是浙江这片优秀文化土壤所孕育出的杰出代表。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苏联,俞秀松终于找到了一辈子的志业:为国家独立富强、为民族振兴昌盛、为人民幸福快乐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曾经的“小镇做题家”俞秀松心心念念“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的志业和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有着明确信仰、坚定信仰、坚守信仰的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已经在今天实现,这既是对俞秀松、施存统等革命先辈百年志业和梦想的最好回答,也是新时代新一代青年人、新一代知识分子、新一代共产党人奔赴“两个先行”的导航。
| | 相关内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