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王星记——竹韵摇风生珠玑
来源:杭州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09-23

微信图片_20220923142004.jpg

第一次接触王星记的扇子,是在一次家宴上。一位姐姐正向众人展示自己到杭州演出后获得的宝贝——一把烙着《白蛇传》的王星记檀香折扇,扇面颇大,人物线条流畅,神情细腻如生,扇穗上还缀着一颗两重嵌套的象牙玲珑珠,一看就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时至今日,这把扇子依然清晰地印在脑海。所以,在我的印象中,王星记扇子很自然地就与戏曲中的缠绵悱恻、书画里的山色湖光、技法上的神工鬼斧联系在了一起。

在扇子的传统寓意里,爱情本就与“手巧”有着紧密联系。相传,西施与范蠡在若耶溪初次相逢,就是以草编的苇扇作为定情信物,这大概是扇子这种“富含人工劳动与智慧的工具”与浪漫爱情之间最早的传说。诸如此类的“杭扇传说”散落在西周至今的各个朝代,几千年的故事为王星记提供了绝好的创作题材。如果说“扇子”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传统关联,那么将制扇技法提升到“扇艺”的高度,则是数代王星记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1875年,二十来岁的王星斋初创“王星斋扇庄”时,首先就瞄准了高级花扇市场。但是当时杭州扇庄林立,定制市场几为当时的舒莲记垄断。为了避开锋芒,王星斋只得另辟蹊径,选择生产民用的传统黑纸扇。所以,时人提起王星记,多是称赞黑纸扇的耐用——扇面采用最坚韧的桑皮纸,粘胶要用名贵的黄鱼鳔熬制,上漆则用最固色的高山“柿漆”,扇骨为了获得纯天然的花纹只取生长在广西、云南的野生棕竹,大小88道工序之后,最终达到“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退”的品质,因而也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这套工序一直延续至今,当时的民用扇成了艺术品,品质不降反而更胜从前。

王星斋扇庄以黑纸扇立足市场后,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造型典雅闻名。要论制扇种类的齐全、技法的成熟、用料的考究,本是扇匠出生的王星斋奠定了整个王星记扇艺的基础。但要论大开销路、财源广进,儿子王子清却要比事必躬亲的父亲更有经营头脑。

1929年,而立之年的王星记当家人王子清,在杭州扇业巨头们眼中还只是个年轻后生,殊无可惧。当年恰逢首届西博会开幕,王子清空有精工美艺,却因没有邀请函而无法入场。他灵机一动,随即换上礼帽,身着燕尾服,手持西洋拐,唤了一名年轻力壮的伙计帮他拎包,堂而皇之地走进会场,门口应侍以为来了阔绰绅士,连邀请函也不敢要就放了行。王子清就穿着礼服在会场内大发广告,众人看着滑稽,他却坦然自若。

结果,在当年的西博会上,王星记扇柄竹雕获三等奖,名声鹊起。凭着好名声带来的大量订货合同,王星记在经营业绩一举超过原本在杭州扇业执牛耳的舒莲记,成为杭城扇庄之首。也就是从那时候起,“王星记”成了杭扇的代名词。

当时,上海滩名流女眷的梳妆台上几乎都有一把王星记出产的檀香扇;每逢盛会,王星记都会专门聘请翻译,组织国外客商到扇厂参观,随即各式中国扇开始与法国香水、瑞士钟表一起,出现在欧美商场的柜台;由于梅兰芳先生唱《贵妃醉酒》非王星记的牡丹泥金扇不用,引得时人纷纷高价购买,甚至有窃贼不偷金玉专门盗扇……王星记生意火爆一时无两。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王星记即将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扇子王国”时,历史的马车却忽然失控,轰然将这座未完成的宫殿撞个粉碎——抗战爆发,王星记被迫转移绍兴,杭州扇庄纷纷歇业;战后,王星记虽已贵为“杭扇唯一传人”,但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王星记门市部仅剩5人,昔日繁华已成明日黄花;到了“文革”时期,工艺扇被批为“封资修”,王星记还曾挂起“杭州东风电视机厂”的牌子,雕扇骨、画扇面的老艺人含泪转行造起了显像管;改革开放之后,王星记慢慢恢复了生机,可1994年杭州“天工艺苑”的一场大火,又将它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一点家底焚为一抔焦土。

扇子烧光可以再做,厂房没了可以再建,只要老艺人还在送风授艺,王星记的薪火就不会断绝。

2000年,王星记第二次企业改制,终于完成了从私营到公营再到股份制的转型升级。曾经是“ 拉花”(制扇技法)高手的孙亚青女士接过了“百年老店掌门人”的重担。她需要找到她的“黑纸扇”,带领这支经受了艰苦磨炼的队伍,在风云诡谲的市场黑潮中闯出一个黎明。

摆在她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打开销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扇、空调的普及,扇子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已非往昔,逼迫着王星记转变经营思路。

“既然在实用性上不可能再作突破,为什么不在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呢?”孙亚青在改革之初就找准了突破口。虽然王星记早就有“工艺扇”的存在,但直到孙亚青改革之前,扇厂一直秉承“实用第一”的原则,生产经营的方向依然是“用扇为主,艺扇辅之”。当年,王星斋靠民用扇突出重围;如今,孙亚青的思路正是反其道而行,将工艺美术扇作为企业发展核心和努力方向,老艺人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雅扇”、“礼扇”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孙亚青不止一次在员工面前阐述自己的思路。她明白,王星记想要涅槃重生,没有大家的支持,她不可能成功。于是,那些一辈子浸淫在制扇艺术当中的老艺人们成了新政策的首批受益者,相应的,他们也成了孙亚青改革最有力的支撑。共同的努力很快获得了回报——转型第一年,王星记年销售就从400多万元增长到700多万元,如今更是达到了2300多万元,老字号终于焕发了新的生机。

正是凭着发展不忘传统的改革精神与枯木亦能逢春的顽强生命力,王星记获得了全国扇业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如今,王星记已可底气十足地将自身的发展史导入扇子演变的整体轨迹——这是一个“逐渐走向艺术”的过程,是从实用性走向审美化的过程,也是从产品的同质化走向个性化的过程。如果说从前扇子上的“风雅”是靠文人墨客后天牵引而来,那么如今这方小小天地从诞生之初就成了蕴涵“雅”与“礼”的文化符号。

“我们做扇子,其实就是做文化,要再次打响品牌,就要把扇子里的文化发扬光大。”孙亚青对王星记的未来充满信心。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