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执鞭杏坛 矢志不渝——记国立浙江大学教授朱叔麟先生
来源:浙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2-10-13

朱叔麟(1882-1945),字乙楙,浙江嘉兴人,中国现代数学教学先驱者之一。1927年起历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数学副教授、教授,1943年退休。今年是朱叔麟先生诞辰14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对朱叔麟先生的深切怀念。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38.jpg

朱叔麟(1882-1945)       朱叔麟先生,字乙楙,生于1882年,系今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濮院镇人士。先生从小耳濡目染了家族中读书论道的氛围,自幼发奋读书。1902年,参加壬寅科试,中秀才,以附生入府学。1905年,考取官派留学,东渡日本求学,在语言学校学习日语及普通科。1908年,考入日本东京物理学校(1988年更名为东京理科大学)数学科,修习数学。1910年2月于该校毕业,学成回国。       回国后,朱叔麟先生即参加了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因考试成绩为449名考生中的76名优等生之一,当年获赏格致科(理科)举人。后朱叔麟先生先后在嘉兴江苏省第二中学校、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江苏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等校任教。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41.jpg

1929年浙江大学工学院师生一行18人赴日本考察,行前在上海码头合影,前排右6为朱叔麟先生。       

1927年4月,朱叔麟先生入职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数学教授。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朱叔麟先生转任教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担任工学院训育处副主任兼数学副教授。1928年2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更名为“浙江大学”;5月,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初始下设工学院、劳农学院及文理学院。为借鉴日本办学经验,1929年3月,朱叔麟先生率浙江大学工学院一行18人赴日本考察。考察归国后不久,于1930年升任工学院训育处主任兼数学副教授。       

1928年,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数学系建系,到了1932年,已由前两届合计仅五位学生扩大到该年招收了十几位学生。一位教师、一位助教的师资力量已经无力支撑,于是开始扩大教师队伍。这一年,朱叔麟先生由工学院调至文理学院数学系任数学副教授。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43.jpg

1937年4月,浙江大学数学系师生在文理学院教学大楼前草坪合影。前排左起:陆慧英、方淑姝、朱良璧、黄继武、苏步青、陈建功、朱叔麟、钱宝琮、曾炯、方德植、冯乃谦、周茂清。       

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打响,战火很快波及浙江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开始撤离,1937年9月23日朱叔麟先生与一年级新生冒雨前往西天目山禅源寺。禅源寺办学拉开了国立浙江大学抗战西迁的序幕。  1937年11月下旬,浙西形势危急,天目山中的一年级新生有陷入绝境的危险。11月底按照校方的决定,朱叔麟先生携家眷与浙大师生们分批行动,乘车、步行、换船,经五天奔波,抵达建德,稍事休整,立即复课,以至一学期的课业,并无大碍。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之日,朱叔麟先生与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抵达建德不足一个月后,便又启程,经金华、玉山、樟树,转抵江西吉安。行程752公里,平均每天前进30公里,于1938年1月20日抵达泰和。1938年8月1日,在江西泰和,朱叔麟先生受聘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45.jpg

1938年朱叔麟先生国立浙江大学教员聘书       

1938年6月下旬,战事波及江西,朱叔麟先生不得不于9月启程随校迁往广西宜山(今为宜州)。1939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国立浙江大学在浙西龙泉县开设分校,朱叔麟先生奉命任招生委员及数学教授。6月30日上午冒雨携家眷离宜州赴任。7月初抵达浙江西南部山区,先是在永康主持新生考试、阅卷及体检等招生工作,随后,在龙泉分校负责教授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至此,朱叔麟先生随浙大西迁历经三省四地,历时两年零九个月。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48.jpg

1942年《浙大校刊》复刊108期记载:朱叔麟教授由教育部晋给二等奖状。

朱叔麟先生在国立浙江大学任教17年,心无旁骛,自始至终教授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初等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及微分方程等课程。由于全本教案均亲自编写,因此在讲课时对授课内容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能使听课者收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们评价他是:“大名鼎鼎专教微积分的朱叔麟教授。朱师终生在浙大专教微积分这门课程,桃李满天下,教育经验丰富。上课时从不带书本,只带几支粉笔,便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出来,每课讲完后指定我们须作的习题在哪一页上亦能说出准确无误。朱师教此课熟能生巧,常指示我们关键扼要之处,犹如画龙点睛,对我们初学微积分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朱老师讲课的技巧极高,清晰扼要,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精神好的时候,朱老师讲课真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觉间,已到一章尽头。同学们脑中观念清楚,下课后能做习题。”       

朱叔麟先生讲课时,有时为调节课堂气氛,常妙语解颐,将嘉兴的腔音用在数学的名词上,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夏日炎炎,教室中难免有昏昏欲睡者,来几句嘉兴腔笑话,妙语如珠,引得哄堂大笑,睡意全消。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50.jpg

 在浙大龙泉分校任教四年多后,朱叔麟先生于1943年8月1日因年老多病而退休,其时已是62虚岁。

 朱叔麟先生为能使他所钟爱的数学教育得以延续,能资助更多的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无畏退休后的清贫,决意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国立浙江大学设立了“朱叔麟先生奖学金”,以奖励学习数学成绩优异者。在他退休前,1943年7月8日,国立浙江大学在遵义工学院办公室召开了“朱叔麟先生奖学金管理委员会”会议,会议由国立浙江大学教育长张绍忠先生主持,与会者有苏步青、钱宝琮、王国松等人,会议讨论并决定了获奖者名额、奖学金金额以及基金管理等事项。“朱叔麟先生奖学金”每年获奖名额最多为5人,由当年数学成绩优异者所得,其中初等几何学一名,初等微积分四名(本校理学院一名、工学院二名、龙泉分校一名)。奖金额为每名四百元。此金额与当年各大学中的“中正奖学金”相等,学生获此奖学金就有可能保证无忧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国立浙江大学分别在1943年、1944年两个年度颁发过“朱叔麟先生奖学金”,其中1944年获此殊荣的有贺锡璋、龙延勉、李据铭三位学生。遗憾的是该项奖学金后因朱叔麟先生去世而未能延续。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55.png

1944年朱叔麟先生奖学金获奖通告       朱叔麟先生退休后,虽然嘉兴濮院老家还有几个出租的门面可供退休后的生活开支。但是,鉴于当时嘉兴尚在敌伪统治之下,他没有回老家颐养天年,而是选择继续流亡。先是南下来到湖南冷水滩,在长子家中暂住几个月后,继续南下来到广西桂林住下。       

1944年,日军进逼桂林,保卫战即将打响,朱叔麟先生与家人不得已又前往贵州遵义避难。在从桂林经都匀前往遵义的途中,所乘汽车曾经发生翻车事故,所幸,先生及家人安然无虞。      

 朱叔麟先生退休后,因将多年积蓄交于国立浙江大学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朱叔麟先生奖学金”基金存入银行,自己所剩无几。退休后又未能领取退休金,其退休待遇校方与民国政府教育部交涉,一直未有定案。故而,他退休后一家因收入枯竭,生活陷入窘境。在桂林期间,曾靠变卖次子托人从广州带来的旧衣物维持家用。抵达遵义后,又因手头拮据,在遵义湄潭就学的三位子女因无路费无法前来探望双亲,还是竺可桢校长在探望朱叔麟先生时得知后,安排校方给予帮助解决。

微信图片_20221013093959.jpg

1944年2月11日,竺可桢日记记载看望朱叔麟一事。

       朱叔麟先生抵达贵州遵义时,正值隆冬季节,加之当地正流行一种叫“贵州热”的流行疾病,先生从桂林到遵义一路劳累及惊吓,很快就染上此疾,虽有浙大校方百般关照,竺可桢校长的问询探望,以及在中学时期接受过朱叔麟先生资助的国立浙江大学教务长张绍忠夫妇守护在旁,彻夜未眠,无奈先生年老体弱,贫病交加,上吐下泻,染病后仅仅一周因虚脱于1945年2月19日(正月初七)病逝他乡,享年64虚岁,逝后厝葬于遵义凤凰山磨刀溪。

微信图片_20221013094003.jpg

朱叔麟先生1941年摄于龙泉,时年60虚岁。

朱叔麟先生无愧于一百多年前中国现代数学(微积分)教学先驱者之一。自日本留学回国后,三十多年来,他在近代数学基础教育中默默无闻地耕耘,从教授中学的三角学到大学的微积分学为学生们传授了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国立浙江大学期间,一直致力于新生的“工程学上应用之微积分与微分方程式”的教育。他的学生朱兆祥先生评价他:“为学生所打下的基础是够一辈子受用的”。1936年,时任南开大学数学教授的蒋硕民先生在南京遇到国立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时讲道:“浙大数学系堪称国内第一,如陈建功之于分析,苏步青之几何,朱叔麟之于代数,均极能称职”。此言虽有过誉之嫌,但也可见当时业界对朱叔麟先生在现代数学的教学水平及能力是极为肯定的。

*作者简介:朱大庆,朱叔麟先生之三子朱澄祖先生之子,1951年生人,高级工程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