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武林旧事
 
文史丛谈 :太平军鏖战余杭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金耘  日期:2023-01-04

原余杭县城,即今余杭区余杭街道,位于杭州城区西郊,沿余杭塘河离武林门外的卖鱼桥仅四十五华里,处在天目万山之尾,沃野万里之头,是杭州市的西部屏障。西来之兵,进昱岭关、千秋关入浙,沿杭昱古道经昌化、于潜、临安到余杭进逼杭城;北来之敌渡独松、幽岭二关转南路过黄湖、潘坂(今潘板桥一带)、长乐窥杭,必先占余杭要冲。所以说,余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平军到余杭是在庚申七年(1860年,清咸丰十年)农历二月,“庚申”是太平天国历法的纪年。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用“围魏救赵”之计,率军南下奔袭杭州,从武康越梯子岭进入瓶窑抢渡苕溪至良渚,翌日凌晨兵临北新(武林门)诸城门,突然发起进攻,破杭州城。2014年《良渚镇志》载,李秀成是翻越安溪九度岭渡苕溪走奉口到良渚,翌日攻进杭州北新关(武林门)。得知清江南大营主帅和春已分兵南下救杭,“围魏救赵”之计见效,忠王遂撤军经余杭走临安循天目山北上出独松关至安徽、江苏,迅速赶回天京(今南京)外围,扫清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这是太平军首次经过余杭县境,以后,太平军七攻余杭县城,五守余杭古镇,围绕古城和清兵北上激战,战况惨烈。

同年农历六月初五,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由江苏宜兴入浙,十七日攻占余杭县城,以余杭为指挥部,二十日指挥部队逼近杭城,与清总兵刘季三战于城下。二十三日,陈玉成突发急病,不能临阵。因此,太平军护着英王退出余杭,经临安昌化出昱岭关入皖南。这是太平军首次在余杭驻军。

同年农历十月初四,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师东进,克昌化、临安,初九日占余杭,近五天时间,清总兵刘季三,副将刘芳贵,都司张顺皆败死。候补道苏镜蓉在余杭城下不战而溃。继而攻破富阳、新登,从 西南二面攻杭州,未下,沿杭昱古道兵退安徽。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农历九月十七,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慕王谭绍光,来王陆顺德,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保王童容海,归王邓明光(有作邓光明),会王蔡元隆等聚会余杭,商量攻杭方略。会后,分兵围攻杭州长达二月之久。至十一月二十八日晨,自凤山、侯潮、望江、清波四门攻进杭州。接着又攻破满营,杭州全城由太平军占领,留听王陈炳文镇守。

清同治二年(1863 年)农历八月,太平军自富阳退守余杭,清道员康国器率军北攻余杭,余杭危急。侍王李世贤急命镇守杭城的听王陈炳文派兵倍道救援,听王遣钦王谢天义(疑为钦王和谢天义二人,因为“谢天义”是太平天国义爵封号)和朝将汪海洋率军急至余杭力守。自青山、余杭、仓前、长桥、女儿桥、老人圩等地,纵至观音桥,横至古荡、三墩方园五六十里筑营垒二十多座,层层设卡,驻军数万,火炮百门,以拒清军,保卫杭州西大门。八月十一日,清闽浙总督,湘军第二号人物左宗棠调集大批人马齐集余杭城外,浙江布政使蒋益澧,提督高连升,道员康国器、魏喻义,总兵王月亮,副将刘清亮、杨政漠等皆带兵赶到,在余杭城外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微信图片_20230104101337.png

左宗棠像

农历九月初七,太平军钦王谢天义出城亲临前线指挥守垒,在城东蒋元坝(今通义村)被敌炮轰中阵亡,兵败回城,清军兵临城下。十二日,清道员魏喻义又攻克青山营垒,太平军阚天义李有庆阵亡,清军经坎头、丁桥、石门桥进逼余杭西门。十八日,清道员康国器攻克余杭城南安乐山和城东文昌阁二座太平军营垒,太平军城东南屏障顿失,清军炮架安乐山上,对城里形成极大威胁。二十日,太平天国朝将汪海洋再次率师急驰救余杭,在闲林与清总兵刘清亮遭遇,一场激战,汪海洋不支退却,迂逶经何母桥至仓前,在余杭城东北十里临清堰(今仓前街道凌村营自然村)一带筑营固守,扼住余杭塘河通道。与余杭结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又得东平王何明亮、跟王蓝得仁从孝丰和千秋关来援,清军分兵拦截,兵势稍怠。十六日,清布政使蒋益澧督各军猛攻余杭,作最后一搏。可这时太平军兵势复盛,士气高昂。清参将邓受福头一个被击毙在护国桥,清军大恐,急退回到闲林等地。太平军乘势收复了青山、安乐山、文昌阁等营垒。

余杭迟迟不能攻克,西进杭州的通道迟迟不能打开。农历十一月初十,清闽浙总督左宗棠只得亲临余杭前线,驻跸闲林横溪,调集大军,组织进攻。布政使蒋益澧和罗大春等四个总兵,杨昌濬、李耀南等四个道员,其他还有副将、游击、都司等共20余名大将合力环攻余杭。互有胜负,互相进退,但始终不能攻进余杭城,更不能越过余杭进入余杭塘河。至二十五日,眼看师老兵疲,又兼清军中疫病盛行,左宗棠只得偃旗息鼓,离开余杭还富阳,蒋益澧也退至留下屯兵。余杭前线只留杨昌濬和徐文秀两军驻青山和横溪,遥相监督了。战事暂时平静。

微信图片_20230104101341.png

太平军攻打杭州城

此时已是隆冬季节,西风怒号,天寒地冻,苕溪水枯竭可以涉水过河了。太平军抓紧几天空隙,补充弹药,征集粮草,修筑营垒,准备更大的战斗。余杭城里小东门的周宅,一幢砖砌木雕的五间四厢封火墙老屋,是太平军在城里的指挥部,周宅的屋柱上至今还留有太平军刀砍的痕迹(因为苕溪扩溪退堤工程的需要,今已拆迁移地重建)。




农历十二月十五,应该是公元1864年了。左宗棠因杭城久攻未下,大受清廷申斥,遂再次调集大军,进驻闲林横溪,猛攻余杭。清军除了上述将领外又新增总兵黄少春按察使刘璈二军,分路攻余杭、仓前各要塞。杨昌濬充当先锋,沿苕溪和余杭塘河连夷杨家桥、西涵陡门、何家陡门等五卡,兵锋直指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的大本营——临清堰。临清堰,即今仓前街道凌村营村。此前当地一直叫凌村堰,《清史稿》和《太平天国史》可能因谐音讹作了临清堰,其他史籍中也作临清塘。其距余杭城东北十里,北侧是苕溪,上溯临安、昌化,下通德清直泻太湖;南靠余杭塘河,直达杭城,叉港纵横,竹茂林深,又有吴、寡二山作屏,形势十分险要。因此汪海洋在此高筑营垒,亲自镇守。凌村营周边至今尚有姚家营、谈家营、和尚营等地名,据说也是当年太平军扎营筑垒之地。

二十六日,决战开始了,大队清军猛扑老营,但仅遇到少数太平军的沿路拦截,未及三合两回,太平军就四散溃走。清总兵黄少春扑进老营,却是一座空营,太平军不知去向。后继的杨昌濬也带兵到来,只收了些散落的太平军号挂旗帜作为战利品,认为经昨天连夷五卡的战斗,太平军已知难而退。急派亲兵报横溪左宗棠,称已破汪逆老巢,歼匪数千,汪逆溃逃,追赶不及云云。官兵对附近吴山、连埧、何家、寡山等几个村庄大肆抢掠一番,直到黄昏方收队回营。

志骄气怠的清兵,驮着扛着抢来的财物,散散懒懒地在西险大塘上走着,队伍拖延五六里长。日落西山,暮霭四起。突然,苕溪对岸芦苇丛中,塘河沿岸的桑竹林里,枪炮齐放,利箭丛飞,呐喊声惊天动地,冲出一队队太平军向清军袭击,一眨眼就涉过了苕溪,成千上万的太平军冲入清军队中,余杭城里的太平军也大开东门出城,扑向清军,把清军拦腰截成几段,分别围歼。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鲜血映红了落日染红了苕溪、塘河水,清军损失惨重,清副将余佩玉、参将张明远、刘质彬,都司唐得胜、李升德、陈吉进,守备陈宗懿等大小将领皆歼于阵。败兵四散溃逃。左宗棠急派兵救应,杨昌濬、黄少春才得以脱出重围。清军阵亡三百余人,伤者不计其数。这是《清史稿》《平贼纪略》等清官方史籍中说的数字,实际恐远不止此。此役后,清军畏惧康王,二个多月内不敢出战。同时,杭州也牢牢掌握在太平军手中,巍然不动。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之围已经三年,城里粮尽弹绝。但洪秀全还不准李秀成出城调兵解围。各地太平军失去中枢指挥,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坚守了二年又三个月之久的杭州终于被清军夺回。同日,清道员康国器、总兵罗大春、刘荣等回军攻余杭,参将 古捷芳(洋将),游击蔡盛恩阵毙。因为杭州援军源源不绝,康王汪海洋终于支撑不住退出余杭,弃城沿西险大塘北走。清军尾追至瓶窑,汪海洋返身再战,不胜,败走武康、湖州,离开浙江,进入安徽、江西一直南下了。左宗棠进驻安溪(今良渚街道安溪村)。

这年农历四月,洪秀全死于天王府,六月十六日天京(南京)失陷,接着,李秀成、幼天王等被捕斩杀。清同治四年(1865),康王汪海洋在广东嘉应战死,他领导的部队,同时也是太平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在这场战斗中败亡。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钱塘江大桥炸桥的回忆 2024-12-23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