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三百文买一枝花?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上泗山歌
武林旧事
 
700多年前,这本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日记手稿,多次使用了“问茶”一词
来源:杭州西湖西溪景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1-06

“问茶”这个词语,在元朝书画名家、儒学小官郭畀700多年前写日记时,就多次使用过。

郭畀(1280-1335)是镇江人,字天锡。他的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日记手稿,如今珍藏在上海图书馆,已被定名为《云山日记》编印出书。从稿本的保存、佚缺和收藏,到传抄、整理和出版,《云山日记》手稿的经历堪称是一部“传奇”。”

2022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顺利通过委员会的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84年评定的“新西湖十景”之一“龙井问茶”,又多了一项实至名归的荣耀。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31.jpg

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

(杭州顶峰茶业有限公司 摄影供稿)

说起“问茶”这个词语,元朝书画名家、儒学小官郭畀700多年前写日记时,就多次使用过。郭畀(1280-1335)是镇江人,字天锡。他的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日记手稿,如今珍藏在上海图书馆,已被定名为《云山日记》编印出书。从稿本的保存、佚缺和收藏,到传抄、整理和出版,《云山日记》手稿的经历堪称是一部“传奇”。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33.jpg

这部手稿在杭州所写部分,一般简称“客杭日记”,起、止时日为:元至大元年九月廿二日(1308年10月6日),到至大元年十一月初四日(1308年11月17日),共42天,全部内容约7500字。

其中,五次用“问茶”这个词语,记载日记主人在杭州“请客吃茶”的活动。五次“问茶”有四次是在杭州的大街(即今中山中路也就是南宋御街)和“官巷”的茶楼。还有一次,是在他旅杭寓所“施水坊梳头沈待诏之楼”(今 国货街/浣纱路 东侧)附近的茶馆。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35.jpg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38.jpg

20岁时,郭畀就担任了镇江儒学(教育主管机构)学录,相当于一名 “科长”。至大元年(1308),他已经29岁了,仍然只是个“科长”。虽然早在元大德十一年二月(1307年3月),镇江儒学就为郭畀职务升级向“顶头上司”也就是上级直接主管部门江浙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司,上报了呈文(“打报告”),但是上头却迟迟没有批复的下文。知道这个情况后,郭畀决定自己直接出面,到江浙行(中书)省儒学主管机构所在的省会杭州努力活动一番,争取在杭州官场和书画界他那些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时任江浙行中书省儒学提举赵孟頫认识郭畀且有交情),尽早使自己的职位从“学录”(“科长”)提升到“学正”(“副局长”)。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41.jpg

“客杭日记”除记录郭畀每天奔走衙门、拜会书画文友以及玄门高士,一同赏画、交游、书画应酬等多种客居“风景”之外,还多次讲到他在杭州的“问茶”活动。至大元年九月十六日(1308年9月30日),郭畀从镇江出发,在运河上航行6天后,于“廿二日(1308年10月6日)四更到杭州城外,霜月满天,寒气逼人,候北关门接待寺钟响,换舟入城。”天亮后,他在杭州城里清湖河施水坊桥边的“梳头沈待诏之楼”住下,随即着手办理请托升迁等事。他在当天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打猪巷见李伯玉,留茶话乃事,次到江浙省照磨所见李叔义。”李伯玉,是郭畀在杭州的好友,他的儿子便是在照磨所“工作”的李叔义。“照磨所”,主管文书、卷宗,是郭畀这次来杭州请托升迁要过的第一道“门槛”。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44.jpg

《客杭日记》手稿第一次出现“问茶”书影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郭畀在杭州的活动颇为紧张、忙碌,其中一项便是“请客吃茶”也就是“问茶”。在茶席上,他同亲朋好友叙旧话今,增加友情,同时也交流信息,探讨门道,并有机会结识更多新朋友,请他们帮助自己打通官府衙门的“关节”。1308年10月16日(至大元年十月初二日),杭州下了一天雨,而且雨势很大。郭畀去江浙行省衙门(位于今吴山广场以北)的儒学提举司,办事后,同好友汤君白、李君德到大街(即今南宋御街/中山中路)的“官巷”一起“问茶”。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46.jpg

清末民初杭州大街 (今南宋御街)

有茶号挂出了“进呈龙井”的招牌

【英】唐纳德·门尼摄影

1308年10月17日(至大元年十月初三日),杭州还是落雨天,郭畀又去江浙行省儒学办事。之后,同也是来省会办事且同住在沈六郎客舍的江苏金坛熟友尹子源,请在行省衙门做事的好友李叔仪一起到大街喝茶。当天晚上,好友吴菊泉(德清人)来旅舍拜访郭畀。郭畀与尹子源又陪吴菊泉一起喝茶。这一天,郭畀同好朋友先后两次在一起“问茶”。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49.jpg

《客杭日记》手稿第二次出现“问茶”

1308年10月23日(至大元年十月初九日),杭州天气终于放晴了,行省衙门当天因为有主要“领导”别不花平章职务调动离开杭州,对外不“办公”。郭畀的亲家章端甫自长兴乡下来省会拜访并转交镇江所寄家书,郭畀便请亲家到大街的饭楼吃饭,饭后又去官巷“问茶”,直到入夜街市已经上灯后,才从官巷返回施水坊他住宿的旅舍。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52.jpg

《客杭日记》手稿第三次出现“问茶” 

1308年10月28日(至大元年十月十四日),杭州又是绵绵秋雨。郭畀到行省衙门办事后,去拜访在杭的好友汤北村、吾子行、张景芳,再由参加聚会的尹子源做东,请朋友们吃午饭。饭后,大家又在一起“问茶”。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54.jpg

《客杭日记》手稿 第四次出现“问茶” 

1308年11月8日(至大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半天郭畀到行省衙门办事,在路上邂逅朋友郭千户、夹谷舍人,一起去大街朝天门某一酒家午饮。傍晚,朋友汤君白来访。街上亮灯后,他们一道去官巷“问茶”。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56.jpg

《客杭日记》(清人抄本)第五次出现“问茶”书影

以上五次“问茶”,有四次,日记中都明确提到“同出”或“到大街”、“到官巷”,可见,是为专程到茶坊或茶楼去吃茶。“客杭日记”记写郭畀在杭其他涉茶活动时,发比方说在旅舍或友人家里喝茶,都不称“问茶”,而是用“具茶”“设茗”“共茶”“同茶”等词语来表述。因此,可以认为,“问茶”,是专指与关系密切的亲朋好友在一起品茶。

“问茶”不但认真,讲究热诚和友好的仪式感,而且消费的档次也是相对比较高的。毕竟,像当时杭州的大街、官巷,均在繁华的闹市中心,属于招待友人、客人的高档消费地段,那一带的茶楼酒馆,也往往是全城高档次的品牌店家。由此又可知,“问茶”这个词语,是记载重要的饮茶社交活动时,才会用到。

再者,我们从郭畀日记中曾提到有三次是“晚”、“灯下”问茶或问茶后自“灯下”归,便可以想见:当时的官巷一带,入夜之后依然人气很旺,茶楼夜间仍在营业,既满足人们需求,还能增加经营效益。当时杭城茶楼业的兴盛,由此可窥一斑。如果我们更进一步,从情感和情调的层面,细细体味“问”这个字本来兼有“询问”和“馈赠”两个涵义,就不难感觉甚至触摸到,“问茶”一词明显地带有对接受询问或馈赠的对方人士表示(或传达)敬重和友好的意味。通过上面的解读,700多年前元朝文人画家、儒学小官郭畀,在认真写下他的个人日记的时候,用“问茶”这个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请人喝茶!”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尽管至大元年(1308)多雨的秋冬之际,镇江书画名家郭畀亲自到杭州奔走、请托了四十多天,不仅当面替人题书、作画一大批,而且还一再到闹市中心“问茶”,然郭先生此后还是经过长达半年沉闷、焦虑的等待,才由儒学学录,改任江西饶州鄱江书院山长——终于升官了。

微信图片_20230106100359.jpg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郁达夫眼中的“秘藏之书” 2024-04-24
【余杭风物遗迹】古桥沧桑(一) 2024-04-24
校史寻踪|浙江大学堂学生退学始末记录(1903年4月17日) 2024-04-24
再叙国立浙江大学的龙泉之缘 2024-04-24
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2024-04-2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