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14年抗战,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杭州日租界是近代中国五个在华日租界之一。拱宸桥也因此一度成为杭州日租界的代名词。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要求在杭州等城市开辟通商口岸。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清政府和日本议定了拱宸桥地区为日本“通商场”,并在通商场北段设立日租界。1896年9月26日,拱宸桥通商场和日租界同时开始使用。《杭州日租界续议章程》规定:“界内所有马路、桥梁、沟渠、码头以及巡捕之权,由日本领事馆管理。其马路、桥梁、沟渠、码头,今议由日本领事馆修造,与中国地方官无涉。”日本堂而皇之经营起拱宸桥地区,拱宸桥翻开了屈辱的历史。 开埠之后,日本的商人、侨民开始在此定居,腰佩刀剑、披头散发的日本浪人也涌入了拱宸桥,他们和原本就盘踞在此的帮会势力相互勾结,拱宸桥地区畸形地“繁荣”起来。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杭州日本租界内的日侨先后离杭。1937年12月,杭州沦陷后,日租界又重新恢复起来。1943年3月,汪伪政府接收了杭州日租界,然而,那里实际上仍由日本人控制并霸占着,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才收回日租界。 地图上标注的拱宸桥日租界所在地 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拱墅人民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华丰造纸厂(简称华丰厂)的创办人竺梅先、金润庠在《申报》上花费数千元广告费,领衔刊登了大幅的《全国同胞公鉴》,公开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针锋相对,倡议“宁为玉碎,不愿瓦全”,呼吁全国同胞奋起抗日,同时他们也积极投入到抗战救国运动中。这是《申报》刊登的第一篇实业界人士发表的抗日宣言。 华丰厂在他们的带领下,率先行动,拒进日本原料和设备。淞沪会战的第五天,1937年8月17日,华丰厂即宣布全面停产。19日,《申报》上出现华丰厂的大幅告示:企业停工,办公暂移。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华丰厂被日军接管,并改名为杭州造纸厂,但华丰人的抗争却并未停歇。 1938年10月,日本浪人在日本军部的支持下,强行在造纸厂内进行生产。当年,日本浪人还通过德国驻上海领事馆多次要求与竺梅先合作办厂,均遭到竺梅先的严词拒绝。次年10月,日本浪人计划设宴庆祝“开工一周年”,而一场谋划已久的华丰厂工人的反抗斗争也即将爆发。 竺梅先(1889—1942) 就在日本人组织周年庆活动的当天,造纸间领班赵金城等4人将预先准备好的定时炸弹放进蒸汽机汽缸中。下午5时许,一声巨响,整个工厂由于失去动力而陷入瘫痪。 工人们用玉石俱焚的方式,宣告了对侵略者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气急败坏的日本军部和浪人对华丰厂工人进行了疯狂报复。爆炸次日,日本宪兵将华丰厂的俞田章、谢奕堂、沈金生等9人抓捕到位于拱宸桥的日本宪兵队,严刑拷打逼供。被抓的工人们坚贞不屈,始终没有吐露只言片语。在此期间,为避免被抓工人受到更大的伤害,赵金城等人主动暴露身份,逃离杭州,以引开日本宪兵队的注意,但沈金生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直到一年多后,日本人才修复了蒸汽机汽缸,重新开工生产,然而华丰厂工人们的斗争仍在继续。 1941年,日本商人浅岗信夫接管华丰厂。1942年,创始人竺梅先去世,金润庠以华丰厂是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为由,与日本方面据理力争,迫使浅岗信夫签订了为期5年的工厂租赁契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金润庠为阻止日商在投降前把厂内资产盗去日本,便派遣人员居住在工厂附近进行监视。8月15日,日本投降。华丰厂工人迅速进入厂内,拿着租约和厂内资产清单,从日商手中接收了华丰厂的全部财产。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