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对于成立刚满一年、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 朝鲜战场硝烟背后的历史,印证着一段轰轰烈烈的伟大运动——抗美援朝运动。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全国人民纷纷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 由于前线急需武器装备,1951年4月,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长廖承志找到彭德怀,提出在国内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设想。彭德怀表示:“双手鼓掌赞成。”由此,为前线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开展起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战场内外 尽管距离战场遥远,但杭州大运河畔的广大人民群众依然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战争爆发不久,杭州各界就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之中。 1950年11月11日,杭州市工商界率先订立爱国公约,表示坚定爱国立场,愿意贡献一切力量支持抗美援朝。时值“一二·九”运动15周年,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1.5万名学生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广场举行纪念大会。此后连续3天,杭州高级中学等18所大中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组织了漫画队、歌唱队和访问队等,深入大街小巷对抗美援朝运动进行宣传。12月12日,杭州市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代表大会召开,讨论并通过决议及通电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浙江省杭州市分会(简称杭州市抗美援朝分会)。会上及会后,先后有近万人踊跃报名参加各种军事干校,100多名铁路员工、150名汽车驾驶员、61名医务工作者,分批赴朝参加支前运输队和医疗队。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纷纷捐赠慰问物品。至1950年底,全市各界增产捐献金额累计36.18亿元(旧币)。 1951年6月15日,浙江省和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与杭州市抗美援朝分会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开展爱国增产捐献运动。此后,工、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相继组织捐献飞机大炮、开展优待烈军属等活动。工商界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军使用的是苏制“米格15”战斗机。一架“米格15”战斗机,按当时旧币折算需十几亿元(相当于新币十几万元);而按当时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仅需新币50元左右。当时飞机的价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杭州人民听从党的号召,立即响应起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争先恐后地投身到了抗美援朝义捐运动中。 杭州工人响应总工会提出的捐献“杭州工人号”飞机的号召,通过组织劳动竞赛、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料、消除浪费、增加收入等措施,最终决定捐献三架半战斗机。 1951年,杭州机械工业企业响应省、市爱国增产捐献运动。 华丰厂的义举 位于拱墅西塘河旁的华丰造纸厂素来有着爱国传统,其前身是创建于1922年的武林造纸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与当时全国所有的企业一样,华丰造纸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订立爱国公约,加入捐献飞机大炮的全民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华丰造纸厂原料堆场 1951年6月10日,华丰造纸厂认捐战斗机一架,折合人民币15亿元(旧币)。9月27日,第一架战斗机(华丰工人号)完成捐献。3天后,华丰造纸厂决定再认捐战斗机两架。12月19日和27日,华丰造纸厂又相继捐献出两架战斗机。 1951年,《工人生活》(《浙江工人日报》前身)刊登有关华丰造纸厂捐献飞机的报道。 正是这样的全民同仇敌忾,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和图片来源:《藏在运河里的红色杭州》)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