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史林春秋
 
文史动态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讲座预告丨陈志坚:大禹与越人…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去世,他…
郑嘉励全新力作《考古四记:田…
 
特别关注
 
上泗山歌
书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
中日茶文化传播
民国沪杭帮会关系初探——以张…
史林春秋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四十年历程回顾
来源:浙大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4-24

筚路蓝缕,开拓奠基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前身是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1982年9月6日,杭州大学向浙江省高教局并教育部提交成立古籍研究所的申请报告,1983年4月2日教育部高教司发文同意浙江省高教局报告,4月18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长是姜亮夫先生。建所初期,老一辈学者克服种种困难,为古籍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83年9月,受教育部委托,开办全国首届敦煌学讲习班。1985年3月至6月,又先后举办“先秦两汉文学”讲习班和“元明清文学”讲习班。1984和1986年,承办两届全国高等院校古籍研究所所长会议。此外,还积极推进学会建设,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和浙江省敦煌学研究会的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籍所初期的科研以整理姜老文稿为重点,同时设立“孙诒让遗书”“敦煌文献整理”“陈汉章《缀学堂文稿》”等集体项目,还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论文报告会,并先后出版了《文史新探》《敦煌语言文学论文集》《古文献研究》等论文集。古籍所从一开始就重视人才的培养,姜先生为入校新生手订培养方案,设计了专业课程和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模式,在典籍导读和小学、文献学基础课之外,邀请校内外专家作诸如经学源流、天文历算、历史地理、佛道概论、中国艺术、古代科技等讲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一时期培养的人才不少在日后成长为活跃在学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继往开来,引领创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古籍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在楚辞学、三礼经学、中古汉语、职官科举制度、敦煌语言文字、朱子学等方向上均成绩斐然。姜亮夫先生的《楚辞通故》博涉诸多学科,是“集大成之巨著”,堪称楚辞学研究的百科全书,获评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姜老早期的研究生崔富章教授继续推进楚辞研究,主持完成了约800万字的《楚辞学研究丛书》。沈文倬先生毕生致力于“绝学”,被誉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对研究古代礼乐文明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也确立了我所在三礼经学领域的引领地位。徐规先生是著名的宋史专家,他的弟子龚延明教授是宋史界公认的当今官制研究“成就最大的一位”。束景南教授以朱子学与理学为基点,延伸到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专著《朱子大传》获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图书奖、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敦煌学是“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是国际上的显学,也是原杭州大学的学术高地,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诸先生的相关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张涌泉教授在敦煌俗字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他的引领下,俗字研究逐渐成为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改变了俗字研究在我国文字学领域中长期的空白和半空白状态。本所的中古汉语研究,同样得到学界公认,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继承老一辈学者治学精神和方法的基础上,王云路教授在中古词汇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她的《中古汉语词汇史》是整体研究和系统考察中古汉语词汇历史演变的第一部专著,《汉魏六朝诗歌语言论稿》是系统研究中古诗歌语言的第一部专著,《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是探讨汉语词义演变的理论专著,她的一系列开创性成果被誉为“填补汉语史研究大段空缺的一块块基石”。

1998年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相应地改名为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01年,本所成立先秦文献、中古语言文献、敦煌学、宋学四个研究室,经过重组,研究力量更为集中,研究特色更加鲜明。另外,以本所教师为主,相继成立了敦煌学研究中心、宋学研究中心、楚辞学研究中心、中华礼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古籍所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于1994年、2000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我校我省文科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本所在发展历程中,建立了稳定的学术队伍,形成了浙江大学的人才高地。四十年中,1人获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人获聘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获评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人入选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多人在全国性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各项人才入选人数均居学校文科研究机构前列。

多元一体,广博专精

古籍所融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于一体,崇尚实证,拒绝浮华,以重大项目为学科建设的平台,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团队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和产出引领性、标志性成果。例如,龚延明教授主持的“中国历代登科总录”项目,被誉为21世纪科举学研究第一大工程。同时,《历代进士登科总录数据库》由中华书局旗下古联公司上线,有力推进了数字化技术在古籍整理和保护中的应用。张涌泉教授主持编纂的《敦煌文献合集》是“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和许建平、关长龙两位教授十年合作完成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相继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六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等荣誉。王云路教授主持编纂的大型中华礼学文献集成《中华礼藏》,集合全所科研人员之力,并借助校外专家学者之智,拟对海内外现存全部传统礼学文献(截至1911年底)进行整理、点校和研究,现已出版30册,累计完成1500余万字,并受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启动中华礼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王勇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项,他主编的《东亚笔谈文献研究丛书》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及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古籍所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六〇后学术中坚已在起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如贾海生的礼学研究站在学术的前沿,重视考古发现的新材料与传世文献的互证;许建平的敦煌经籍研究考证精细、逻辑严密,堪称典范;关长龙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礼俗文化史研究视野开阔,兼及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祖慧的职官科举研究涉及面广、内容浩繁而又翔实可靠。七〇后、八〇后学术骨干也在不断地取得优秀成果,如冯国栋的汉文佛教文献研究,余欣的中国古代博物学、中古宗教社会史研究,朱大星的敦煌道经研究,金少华的文选学研究,窦怀永的敦煌写本、避讳研究,周佳的宋代官制研究,王诚的词义训诂研究,卢鹭的译经词汇研究、赵江红的天文学史研究。为进一步增强学科实力,巩固和提升学科优势,保证学科的持续发展,本所正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补充学术骨干和新生力量。

近五年来,古籍所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历史研究》《哲学研究》《考古学报》《“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集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部,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例如,张涌泉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敦煌残卷缀合总集”、冯国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释氏碑志的辑录整理与综合研究”和余欣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吐鲁番出土汉文与民族语文数术文献综合研究”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又如,许建平、窦怀永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敦煌经学文献综合研究”“敦煌写本避讳字汇考”,冯国栋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宋元禅宗清规辑校”、贾海生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出土文献与礼乐文明研究”以及卢鹭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梵汉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早期译经词汇新质研究”,都展现了本所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

立德树人,桃李芬芳

古籍所同时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四十年弘文励教,滋兰树蕙,为我国的古籍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自1983和1984年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以来,共培养毕业360名研究生,其中博士164人,硕士196人,另有博士后50余人出站,这些毕业生知识全面,基础扎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表现出色,受到普遍好评。本所培养的人才许多已成长为学界中坚和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全国高校青教赛文科组一等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获得者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为了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为更多人所知、所享、所用,本所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组织编写并将陆续推出“浙大文献学研究生教程”系列,为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以及热爱中华典籍和传统文化、有志于学习和研究文献学的广大朋友,提供学术性和普及性、体系性和专题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优质教材读本。

古籍所还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以10余位教师之力承担了全校29门通识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多门通识核心课程,如王勇教授开设的“东亚历史与文化”、王云路教授的“古汉语与古诗文赏读”、贾海生教授的“六经通论”、许建平教授的“敦煌写本的世界”、关长龙教授的“中华礼仪的传统与重建”、冯国栋教授的“禅宗历史与中国文化”以及窦怀永副教授的“敦煌写本的世界”。通过这些课程以及各类讲座,发挥古籍原典在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课程建设,拓宽受众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四十年来,浙大古籍所由幼而壮,奋发前行,惟学是务,薪火相传,秉持赓续文脉的初心,发扬务实求真的学风,成果丰赡,声名远播。春华秋实四十载,继往开来新征程。回首来路,前贤的事业辉煌灿烂。我们在此致敬和纪念为古籍所的创建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前辈学者,铭记和感谢关心扶持古籍所发展的学校领导、各级部门和学界同仁。瞻视前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本所将努力保持并进一步加强在传统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脚踏实地,笃行不怠,同时着眼长远、关注前沿,把握学术发展趋势,开辟和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展现新的面貌和活力,为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古籍整理研究人才的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来夏新: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4-04-03
观像|邓小南:“山水”之间“阅读”天下 2024-03-14
荣新江:去邓广铭先生家拜年的往事 2024-03-13
吴宗国先生纪念专栏|邓小南:​忆念吴宗国老师 2024-02-02
戴逸 | 治史入门:我的学术生涯 2024-01-25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