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重磅新书】吴铮强:《真假南…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何谓…
孔庙讲堂预告丨冯立:书翰千载…
【会议】“纪念马可·波罗逝世…
 
特别关注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南宋临安的防火组织与消防队
武林旧事
 
余杭历史文化 | 南湖风貌⑧:丁桥古“铺”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3-06-15

《辞海》载:“铺,驿站。”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金史·世宗本纪》:“上谓宰臣曰:‘......朕尝欲得新荔支,兵部遂于道路特设铺递’。”大凡设铺之处必是交通要冲,而且因为设了铺而成为来往官员客商歇脚之处,随之为其服务的酒肆茶楼、百货商贩直至妓女暗娼也汇集拢来了,设铺之处就演变成一个热闹的市镇。南湖西去五里地的丁桥村,古时候就是这样一个“铺”。

丁桥,和南湖隔苕溪相望。一个秋高气爽、万里云淡的日子,我驱车沿着苕溪北塘直奔丁桥。不知怎么,水面如镜的苕溪越来越窄,仅过二三里路,溪面只有十来丈宽了,长堤脚下的溪滩上芦花盛开,白花花的一片,在秋风中摇曳,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这条溪为什么叫苕溪。车到丁桥,跨溪一座长桥突入眼帘。余杭镇(今余杭街道)文化站的雪峰同志告诉我,这不是丁桥,这是新建的跨溪大桥,还没有取名字哩。我想起北宋大文豪苏轼曾几次到余杭登大涤山谒洞霄宫,留有多篇诗作。在他的《洞霄宫》诗的“施注”中就有“洞霄宫,经坎浣镇度溪”的注释。坎浣,今叫坎湾,就是丁桥西邻的坎头湾,可见千百年来人们去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道教胜地洞霄宫就在这里过渡。如今有了这座大桥,终于结束了从余杭到临安界二十里苕溪无桥的历史。

丁桥的几位老人领着我们走在堤塘上,他们指着堤下说,这里原是丁桥的大路,从东面余杭来,往西过临安、昌化一直出昱岭关千秋关到安徽。抗战前是清一色的石板铺路,每块石板有四五尺长、二尺宽,两旁用鹅卵石垫平,老辈人说这就是古驿道。抗战中不知为什么,大石板被撬光,变做了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解放后修起了大堤,大家都从堤上走了,日长时久,这条古驿道就荒废了。说着,我们来到村西一个山凹口,这是一片几十亩大的田暖,老人们说,这里叫铺前,路边原有一座小庙,叫铺前庙,再西面原有一座十多间房子的佛殿,叫广化寺,寺里还有个三间屋大的地窖子,老辈人说是关女人的。我站在塘上面对这片稻浪滚滚的田暖,虽然已经毫无这些在古籍中出现过的建筑,但是现在还在人们口碑中留存着的名词、掌故,却足以说明丁桥村的古老了。

丁桥原名丁墓,有三国吴司徒丁固墓在此。南朝梁天监中,为丁固守慕的丁氏族人已延至九世。其九世孙丁选时为临安令。他在此地一处山涧上造桥以便行者,人呼之为“丁公桥”,后略去“公”字,称为“丁桥”。丁墓这个地名也就改叫为丁桥了。这座单孔石拱桥连接东西古驿道,桥两头兴起集市,成为丁桥市镇的中心。一千多年来,桥几兴几废,最后一次是抗战时,中国兵在桥洞里叠起了炸药包把桥炸毁。解放后,政府修复了这座桥,还在桥墩两旁石块驳坎,把桥洞改建为闸门,又起到了节制山洪的作用。丁桥老人们说,丁墓在那里没有人晓得,丁桥东面三里路有座小山,因为山上有座石板砌的大坟,坟前有座石亭,亭里一只石乌龟驮着一块石碑(其实这不是乌龟,而是鼋,相传龙的儿子之一,最能负重),碑有六七寸厚、六七尺高,所以当地人把这座小山叫做乌龟山。山道直通苕溪,全是石条铺成,一路有大小三座石牌坊,只是石牌坊上的文字没有记下来。可惜文革时坟和亭子牌坊石步道统统都被砸毁了,但这块碑还在,1982年被富阳文化馆来人运走。我想,这会不会就是东吴司徒丁固的墓。可是东吴(222—280年)距今最少已经1700年了,沧海桑田,还能在40年以前留有保存得这么好的坟墓?何况丁桥老人说,丁桥流传着一个说法,从前丁家的人聚居在现在的扫帚坞,几百年繁衍生息已是千户大村了,所以叫千家村。不知道什么朝代,丁家的一个大官吃了冤枉,被皇帝杀头,还要灭族,丁家人四散逃命,千家村成了空村。后来皇帝为这个官平反改葬,因为头没有了,赐了一个金头。据说许多年来,有许多想发财的人来丁桥寻找这个金头。所以现在的丁桥已经没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了。既然没有了后代守在这里,丁固的墓还能保得住吗?那么,这个墓的墓主究竟是谁呢?按丁桥老人说的线索去富阳文化馆查查或许就有答案了。

丁桥老人还告诉我,丁桥附近还有许多有说法的地方。丁桥东面有响山,山的北坡面对一只山番,山番里有座宝得庵,这是余杭街上的吴道台为她的未嫁先守寡的女儿出家修行建的庵。站在响山上对着山香喊叫,悠悠回声四起,久久不息,所以人们把这座小山叫做响山。响山还有个名字叫狮子山,因为山的形状很像一头蜷伏的雄狮。奇怪的是狮头的嘴唇上孤零零地搁着一块半间屋子大的巨石,看起来摇摇欲坠,却永远不会滚落。老辈人说丁桥出过一位大力士,是他把巨石捧上山去放好的,人们叫他叠石将军。旧时,丁桥村里还有一座叠石将军庙,塑了个神像来奉祀他。

丁桥村中心驿道旁原有一口井,古名叫潜公井。据宋咸淳《临安志》记载,这是丁桥人顾尚荣为方便过往客商行人解渴开凿的水井,并且以当时镇守丁桥的长官的姓为井名,当时的余杭县令刘希颜还为这口井撰写碑文立碑以记。

丁桥的西北面有座小山叫馒头山,山上至今还有石墙的痕迹,老人们说那是小康王屯过兵的兵营。

丁桥西邻的坎头湾出过一位姓陈的大力土,在余杭东岳庙会上捐炉子得冠军,八百斤重的炉子加毛铁捐在肩上倒三转顺三转,把炉子上的四条彩绸飘舞得跟肩一样齐。

丁桥的苕溪溪面上,停泊着一眼看不到头的竹排木排。那些戴着斗笠,穿着发袜,腰里扎着大手巾的撑排人,围坐在茶店里大声地说着、喊着,诉说着一路的艰险。

如今的丁桥,这些古迹大都已成为历史,即使是堤塘上的丁桥古街,也早已因一次次地增筑堤塘而迁移了,再也没有那种茶肆酒楼坐满了行人客商的热闹了。因为交通的发展,驿道早就失去了作用,驿站也早在清朝末年就裁撤了,小镇自然也萧条没落了。但是,看着现在的丁桥那错落有致、红瓦白墙的百来幢新农居,看着那宽宽的平坦的水泥村道,那农家门前停放着的摩托车,那奔驰在堤塘上的大小汽车,尤其是那座紧挨着旧丁桥新建的跨苕溪大桥,我油然而生的感觉就是:时代在前进,文明在进步!然而,现代文明不是凭空来的,是在我们前人创造的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如果能留下一点诸如丁桥驿站、古驿道的陈迹,对今人将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是追思、研究古镇历史的珍贵资料了。但是,这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愿我们这一代能多留些东西给后人,少造成一些遗憾,让我们的后人也可以多一些认识他们先祖的“文物”。

摘自《余杭历史文化研究丛书·南湖文化》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船形馆”怎么会来到梅登高桥旁 2024-11-15
辛亥革命与杭州驻防旗营 2024-11-15
百年前风靡一时的杭州旅游指南 2024-11-13
浙档精品丨萧山围垦记忆:是珍贵岁月,更是精神财富 2024-11-13
校史寻踪|清末浙江高等学堂之学风 ​——和风篇呈吾师张阆声先生(1941年11月1日) 2024-11-11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