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于政府当局不重视水利建设,不注重沟渠、水库等灌溉设施,往往是一旱就灾。杭州在抗战前后都有过干旱,较严重的旱灾发生在1934年。 1934年6月间,杭州地区久晴不雨,小河干涸,田土坚硬,数万亩农田遭受严重干旱的威胁,农户心焦如火焚。面对严重的旱情,在缺乏水利设施的情况下,为保护农业生产,当时的杭州市政府专门召集会议讨论研究,采取了一些抗旱救荒措施。 对北山村一带4000余亩稻田、圣塘闸至新河坝两岸600余亩农田,“放西湖之水灌溉之”;用抽水机抽大河、运河、钱塘江之水入诸小河,灌溉会堡、皋塘、湖墅东兴关、砖桥头、八丈金等处的11700余亩稻田。另外,市政府还指派人员逐日巡视各区情形,随时安排组织力量抗旱。嗣后,由于亢旱愈甚,又陆续添置、租用大小抽水机多台,投入抗旱。由于杭州市政府采取了上述措施,这年杭州市的灾情得以缓解,使稻田得以及时插种,禾苗得以成活。 稻田缺水问题得以解决,而杭州市的米粮却发生了困难。当时,杭州市每月约需米粮85000石左右,而杭州市农村自产年仅70000石,向来由苏皖及本省嘉湖等处输入。这年因天气久旱,河道干涸,致使“米船绝路,米粮来源稀少”,从而导致杭州市“米价逐渐上涨,平民粒食维艰”。 面对粮荒,杭州市商会为维持贫户生活,为了防止发生抢米风潮,呈请市府转函省令积谷仓开办平粜。浙江省政府接呈后,发交民政厅“详加考虑”。最后决定平粜由市政府主办,省仓协助。据统计,这年杭州市购食平粜米者有15570户,每日大口一升,小口五合,这次开办平粜共费钱8411.88元。 为救济旱荒,这年秋季,浙江省建设厅尽量推广饲养秋蚕。杭州市政府为使更多的农户能养育秋蚕,进行生产自救,乃扩大养蚕区域,改良蚕种,并组织蚕桑改良委员会主持办理。为解决农民无力先缴每张蚕种3角定洋的困难,蚕改会决定每张暂收定洋1角,余款由会筹垫。经多方努力,这年杭州市秋蚕收茧量达204950斤。1934年杭州旱灾,尽管杭州市政府采取了措施,但因干旱持续,加上虫害,农民损失仍极为严重,仅江干区灾民就达3474人。至1935年上半年,杭州市农民经济已异常艰窘,不能维持生计。为此,杭州市政府决定设立农民借贷所,对农民维持生计和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