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名家专稿:一部浩浩荡荡的大塘历史 一曲战天斗地的治水长歌(下)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庆  日期:2023-06-26

04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西险大塘余杭险要地段九百丈,堤脚用木桩、块石加固,并挑土培厚,历时一年。

明代堤塘整治技术逐渐完善,堤塘基本改为石砌,塘面的斜直方法也更为科学。然限于条件,西险大塘仍经常出现险情和坍塘圮闸。

据记载,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发生险情16次:“永乐间,化湾闸圮:正统十年,化湾塘闸圮;景泰七年,瓶窑塘圮;成化七年,化湾塘决;万历三十六年,化湾塘圮,南湖塘溢决;万历三十七年,南湖诸堤皆决;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闸圮;乾隆四十年,大云湾塘大溃;嘉庆十六年,羊山塘坍陷;道光三年,唐家塘冲塌;道光八年,鸭沙塘、大云湾塘坍溃;道光二十九年,大云湾塘、化湾塘、安溪陡门大崩;道光三十年,烂泥湾塘、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下陵林塘、唐家塘、安溪陡门冲坍;光绪八年,化湾塘、羊山塘、龙岗塘冲圮。”

屡毁又屡修,正如清嘉庆《余杭县志·水利》所说:“堤防之设,所以为旱潦之备,依时修理,则水旱不能为害”。

清雍正三年(1725年),西险大塘化湾陡门陷一丈五尺,崇化七里居民出资修筑,官府优免杂使差徭。

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派员携资整修位于瓶窑镇北的压沙塘五十八丈。

雍正七年(1729年),巡抚程元、章檄,知县李惺查议化湾陡门。

李惺有《化湾陡门议》:“看得天目东西两山,西属於潜,水流四十里即入大江。东属临安,山水直泻而下,时虞汛滥,流害于杭嘉湖三郡田禾,故设塘置六闸以蓄泄之。而化湾陡门闸,尤为险要,创始于宋。明嘉靖间,两遣户部大臣夏元吉等来浙修筑;万历时县令聂心汤重修。揆其所以数致倾圮之由,皆缘山水骤发,势甚汹湧。闸夫报县,申府转详,勘估需时,每致小隙未补,即成大遗。是以责成崇化乡七里附近居民,以承岁修之役,遇少有坍陷即行堵塞。设水大莫御,仍拟动帑兴修。故自康熙九年间,前藩宪募修之后,数十年来,俱藉民力堵塞,不烦公帑,两闸得无恙,惟是七里居民身肩巨任,宜加恩恤。除完条漕正外,免使杂使差徭,循例已久。于雍正四年里民呈请勒石,以垂永久。拟合详请俾令永远遵循,保固可也。”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廿八日,仁和县受理西北患溪民众呈称,“奉口西北患塘之民最苦,历朝额拨修塘银一千三百余两备患,因明季加派日增,勘合藩司大龙遗失革银充饷议,区民自行捐修,永除一应杂派差徭,钱粮征七折三,遇荒全折。载在全书,历案可考,为此碑谕各里人等。嗣后该区险塘,如遇倾圮,居民自行捐资,鸠工修筑,毋致疏虞。”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知县魏山原主持修复安溪陡门。

道光十一年(1831年),余杭大水,危及西险大塘,巡抚陈芝榻命仁和、钱塘等县兴修圩堤,官督民办,所修圩岸不下千万计。

光绪二年(1876年),余杭大水,田庐淹浸,官府招集民工整修大塘。光绪八年(1882年),余杭苕溪水势陡涨,冲垮堤塘,各乡捐资修整。

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粮储道廖寿丰捐俸五千两开浚北湖河,又命邑丁对西险大塘择要挑浚,分段清丈。

其时,塘堤修筑由各乡有田者出资经办,每年推一人或数人为领队,称塘正圩长,并由县丞加以督察。

05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拆建西险大塘的奉口陡门,新建陡门,闸孔宽4米,闸上为钢筋混凝土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杭县发动11个乡镇,对东苕溪局部河道进行疏浚,同时对西险大塘培修加固,抛石护岸,修补漏洞,由县政府派员监督实施。民国时,西险大塘等较大堤防堰坝由官府呈报批拨经费或粮食以工代赈,或向乡绅、商界募捐等方法筹措资金。

《杭县志稿》卷九《水利》有记载:西险大塘起余杭迄杭县,绵亘八十余里,为杭嘉湖三属人民田庐性命之保障。其属杭县者,约有四十五里,抢修工作以杭县及余杭两县为主体,向有地方士绅组成西险大塘岁修专款保管委员会。

抗战时期,塘堤久失养护,千疮百孔,几频坍陷。胜利后,地方当局一再呼吁,1946年10月间,由一区专署召集各县代表,组织东苕溪南北湖水利参事会。于是,开始疏浚东苕溪与抢修西险大塘。

杭县工作要点约分五项:一培修塘堤,二疏浚淤沙,三抛石护岸,四修补漏洞,五截弯取直。整个工程共计石方4800方、土方40000余方。石方部分由东苕溪南北湖水利工程处招商承办,土方部分规定由县政府配合本年度国民义务劳动实施,发动11个乡镇民工从事工作。

县政府为加强督导起见,特于工作地点成立督导处,担任发动民工、监督工程实施之责任。

工程自1947年2月开工,同年4月完工。从此,西险大塘又整齐完好,出现于苕溪畔。在德清境内,西险大塘亦有6公里,自唐以来,险塘屡屡溃缺。近百余年来,在道光三年(1823年)、二十九年(1849年),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等几次决口,造成禾稼淹没、哀鸿遍野的惨景。

光绪十六年,以工代赈支银,首次在东塘筑石五十丈。宣统元年(1909年)再次拨银修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投工8751工,择险要处填土叠石。至解放前夕,塘身依旧低矮、单薄,尤以劳家陡门、下杨湾一段更险。

06

西险大塘屡塌又屡修,绵延几千年,可总是缚不住东苕溪。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迎来了大规模整修加固的“黄金时代”。

1949年~1983年,整修加固。

1949年7月,余杭县人民政府刚刚成立,就对西险大塘进行抛石、打桩、修补。此后,对大塘年年进行岁修。1963年特大洪水来袭,瓶窑水位达8.63米,超过历史最高位,省水利电力厅提出大塘堤顶高程按最高洪水位超高一米,要求达到“余杭11.58米、瓶窑9.62米、劳家陡门7.82米、堤顶宽4米、边坡1:2-1:2.5、内坡平台宽3-5米、高于田面1米”的要求,当年冬至次年春全县发动2万多人上塘。

1983年~1995年,一期加固工程。

1983年6~7月,瓶窑水位达8.5米,西险大塘发生滑坡6处、堤脚坍方18处、堤顶裂缝3处、渗漏18处、大小漏洞95处,大涧陡门、乌麻陡门出现险情。1984年“6·13”洪水,瓶窑水位达8.97米,部分地段发生滑坡、坍方、渗漏,而上年修筑的坡脚石碴平台效果良好。为确保度汛安全,省水利厅拨抢险经费95万元,余杭县组织抢险加固。1984年洪水后,省水利厅提出实施西险大塘一期加固工程,防洪标准20年一遇。

1995年~2001年,二期加固工程。

省市政府根据国家治理太湖的总体规划,又要求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对西险大塘进行全线加高加固和防渗处理、退堤还溪的二期工程建设。2005年底第二期加固工程完工。西险大塘经一期、二期加固加高,并于2005年7月至11月全线浇筑沥青混凝土路面,用作防汛公路。西险大塘二期工程完工后,整个东苕溪内部防洪体系得到完善,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拦、滞、御、导、排的防洪体系,但堤防结构单薄,存在的渗漏、滑坡等风险隐患并没有根除。

2022年8月31日,西险大塘迎来大修,涉及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0项,总投资221亿元。作为拱卫杭城乃至杭嘉湖平原的重要防洪屏障,工程计划将西险大塘防洪标准由原设计的100年一遇提高至200年一遇,是浙江省政府主导的四个重大水利项目之一,是2022年全省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中投资体量最大的一个项目。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4期  作者 王 庆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