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新书抢先看 | 读《明代湘湖…
浙工大举办南宋临安古都与中国…
新书 | 《吴庆坻行纪二种》…
新书 | 《浙学未刊稿丛编第…
 
特别关注
 
《唐诗三百首详解编注》的作者…
宋杂剧与瓦舍勾栏
谭其骧一纸定隆中
苏东坡与西湖景观的营造
武林旧事
 
风物遗迹:也说余杭伞——余杭镇雨伞合作社的今世前身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汪文彬  日期:2023-07-20


读《苕溪》(2021春季号)康烈华先生《余杭伞》一文,尤感亲切。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老底子余杭镇比较出名的手工业产品,除了清水丝棉就是余杭纸伞了。

余杭纸伞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有据可查的是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董九达房伞店,自此余杭纸伞成为地方传统的手工业产品之一。甚至还有传说《白蛇传》中,许仙借白素贞的那一把连结了他俩爱情红线的纸伞,就是余杭纸伞,足见当年余杭纸伞的影响力有多大。

而家母正是早年余杭镇雨伞生产合作社(简称“雨伞社”)的社员。对于打小在雨伞社长大的我,看到康先生文中所述的制伞流程是那么熟悉。更巧的是,康先生述说的伞柄上刻字,家母当年就曾经干过这技术活,至今还保留着那把半个多世纪的U型刻刀。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雨伞社(华立集团前身企业之一)的历史,我和同事曾花了许多精力挖掘史料,并抢救性地拍摄了一些有关雨伞社的照片,如今这些资料照片已成为企业创业历程珍贵的历史资料。

01

   余杭雨伞社的由来

   从1951年说起……

说到雨伞社的由来,要追溯到1951年。当时,国家试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浙江省选择余杭的传统产业“余杭纸伞”作为手工业合作化试点,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专门派出工作小组在余杭镇蹲点,着手筹建试点单位工作。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动员后,成功地把镇上做纸伞的个体户召集起来,组建了雨伞生产合作小组。当时小组成员有贾炳贤(理事会党支部书记)、洪志祥、郭金荣、葛关鱼、张炎君、倪杏生、任华庭、孔朝炎、胡汉成,由孔朝炎担任雨伞生产合作小组组长。

1953年初,余杭镇雨伞生产合作社正式组建。经过社员大会选举,胡汉成担任第一任社长,1954年由贾炳贤担任社长。社址设在余杭镇的千秋街159号(原余杭造纸厂边上),同时在邹府弄和直街上分别有雨伞工场、雨伞门市部。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808.png

建社初期,伞匠们的生活非常穷困,大家把以前凑份子买的四口棺材卖了充作流动资金,这就是雨伞社最初的全部资产。

吸收新社员,须经过社员大会举手表决,并缴纳入社费,最少18元。因条件艰苦,允许分期缴纳,因而社员们普遍都是每月1元、2元地分期缴纳,常常需要一年半载才能凑齐入社费,入社费作为生产流动资金或购置生产工具。

后来,由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工作小组出面,通过在城镇(即现在的余杭街道)政府向银行贷了第一笔货款500元,雨伞社正式运作起来。这是浙江省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当时影响力颇大,《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对此都作了报道,余杭纸伞的名声也随之越发响亮。

1970年,竹器、雨伞、笔管扫帚三个生产合作社合并,余杭镇竹器雨具厂成立,余杭镇雨伞生产合作社的历史落下帷幕。

当年,雨伞社生产的纸伞,以余杭周边盛产的毛竹为骨架,以薄如蝉翼的桃花纸(一种用树皮和毛竹打浆制成的纸,大都产自浙江於潜、昌化等地)为伞面,上涂生桐油。

一把纸伞大体经过选竹、制伞骨、糊伞面、涂生桐油四个步骤。把毛竹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截料、浸泡、劈长短骨,编挑、整形、刮青篾、开槽、钻孔,然后理伞骨、绷线(用棉纱线固定伞骨)、穿头发丝绳、装杆、装头,装柄、上柄打钉口等工序。

一把纸伞一般有32根或28根伞骨,为了保持雨伞圆润,伞骨竹节平整。如果一段毛竹劈成32根以上时,就需要有间隔地“抽骨”,以保证制成的纸伞在收拢时,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浑圆的毛竹。

上伞面要经过裁纸、糊面、包边、糊圈、压边、晾干、摺边、整形、烘干、上油、检验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须非常细致,无论哪一道做得不到位,纸伞基本只能作废品处理了。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812.png

余杭纸伞制作精致、古朴典雅,集观赏、礼品和使用价值于一体。如今看来,与其说它是日用品,倒不如说是精美的工艺品更为贴切。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于制作纸伞的工具也是相当繁杂,当时伞匠们得心应手的各式工具都是找余杭镇铁器生产合作社技艺高超的铁匠师傅精心打制而成。

02

      一把纸伞工序繁多

        伞匠不易 

跟其他手工业一样,长期以来,余杭纸伞大都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来传授制作技艺。余杭纸伞虽然精美,但伞匠们的生活却很苦。一把纸伞的制作工序繁多,但售价并不高,除去成本后利润少得可怜。

旺季时,社员时常做活到深夜,月收入十几元到二十几元,淡季时则只有几元到十几元。这其中有不少费用都是伞匠们自掏钱包:外出采购材料或推销产品没有任何补贴,生产工具由社员自买自带,为了省灯油钱(那时还没用上电,自买煤油),晚上做活常常是三四个人合用一盏煤油灯。

制作纸伞的活也相当辛苦。制作伞骨的毛竹要先在大水缸里浸透才能削制,寒冬腊月时,伞匠们敲破水缸里的冰块,大冷天捧着沾满冰凌的毛竹削制伞骨,手冻的实在受不了了,就在边上用刨竹屑燃起烟堆烘烘手。

到了夏天,臭气冲天的大水缸里,密密麻麻的孑孓在暗红色的水中翻滚,伞匠得捧着臭毛竹削制伞骨。给伞面涂生桐油的伞匠没有条件买手套,整天光着手拿着浸透生桐油的大棉球,左手托着伞面,右手涂生桐油。

长年累月下来,伞匠们的手都让臭水、生桐油泡得不成样子,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桐油臭。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臭伞匠”“烂漆匠”。

很多伞匠是娶不起老婆的光棍汉,那时候在社里流行着一些打油词:

前面卖老姜,后面卖鸭蛋,无爹无娘做伞匠。大意是伞匠们穿的鞋子大都是前面露脚趾,后面露脚跟,没了爹娘的人才去干伞匠活。

菩萨当娘舅,蚁子当朋友,包袱雨伞放门角。大意是伞匠们穷得连住的地方也没有,晚上收工后就住在破庙里与泥菩萨、蚁子为伍,一只包袱和一把纸伞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03

两千多年历史的余杭纸伞淡

出百姓日常,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母初中毕业后几经转辗,于1960年进入雨伞社,在门市部做营业兼记账工作,一年后调任财务兼总务。

那时候,人拇们买伞大都要在伞柄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免丢失。正是在门市部上班的时候,家母学会了在伞柄上刻字。听她说,在圆滑的伞柄上刻字非常难,因此,她认真观摩师傅们的刀法,一有空就苦练刻字,且专练“龙飞凤舞”四字繁体字,几个月后刻字刀法就非常熟练了。

刻字手法是右手握刀,左手握着伞柄的同时,大拇指抵着刀尖在伞柄上移动,横、竖、撇、捺、点、勾,刻一个人名需分别用刻刀的刀尖、平刃、反刃等不同部位一气呵成,常常看见刻刀在手指间不停翻滚,这要求手指上使的劲要很大,以致于手指间都起了老茧。

初中寒暑假时,我做过一段时间的“临时工”,干的就是纸伞柄的校直。用于伞柄的制作原料是竹节比较长且粗细匀称的苦竹,大都从镇江、扬州一带水运过来,从南渠河邵家桥头上岸。苦竹节长但大都有弯曲,须校直并将竹节处刨光后方能使用。

微信图片_20230720100820.png

所谓的校直设备,靠的就是一只煤炉和一口小水缸。那时候,我的工位右边,伞柄在长方型口子的煤炉上一字排开,左边在小水缸上架一根有缺口的木头,当伞柄弯节处用煤炉烤热后,乘热将竹杆弯曲处搁在木头缺口处稍稍用力拗直,并用小拖把醮水涂在节弯处降温定型。我年纪小贪玩,注意力稍不集中,伞柄就会起火而报废。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钢骨布伞的出现,让余杭纸伞产量开始减少并淡出市场。至此,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余杭纸伞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如今,健在的伞匠只要说起当年制伞的往事总是滔滔不绝,好在余杭纸伞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逝去和健在的伞匠们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如今,健在的企匠只要说起当年制伞的往事总是滔滔不绝,好在余杭纸伞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逝去和健在的企匠们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2年第4期  作者 汪文彬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档案故事|浙大“求是创新”校训源何而来? 2024-12-20
湘湖通史|民国时期两次重要的湘湖调查 2024-12-20
史话杭州·文化渊薮:养正书塾 2024-12-19
档案中的老字号记忆——王星记扇庄 2024-12-18
杭州铁路文化宫今昔 2024-12-06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