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锦生丝织厂在茅家埠创办之后,就像是破土而出的树苗,很快茁壮起来。它和西湖的水雾一样氤氲着,从茅家埠向着远方蔓延:1924年,在湖滨开出第一家门市部,同时也扩大了生产,在都宅空地上建造一间小型厂房,手拉织机增至七台;1925年,又在上海四川北路、广州十八浦开设了营业所。 都锦生在那个时代就有着超越同时代人的经营之道,这些专卖店的开设,是对市场的抢占和布局。 1926年,彩色古画织锦《宫妃夜游图》荣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项金奖。实至名归,是荣誉,也是一种鞭策。就在1927年,都锦生把丝织厂搬到了艮山门流水桥,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当时厂里已拥有织机六十八台,其中还有当时最先进的电动织机,全厂职工达到130余人。 1929年,都锦生织锦参加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其中五彩锦绣织锦获特等奖、织锦领带获优等奖。1931年,都锦生又试着制作了第一把竹骨西湖绸伞,大获成功。都锦生编织的“锦绣山河”画面正逐步变得清晰可见。 《宫妃夜游图》 1926年《宫妃夜游图》获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金奖 把纺织厂搬到艮山门,都锦生应该有着自己的考虑:一是运河的便利,二是和茅家埠一样,艮山门外同样是杭州的机杼之地。清代厉鹗在《东城杂记》说:“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1928年至1929年(民国17年至民国18年间),都锦生两次东渡日本考察织锦业,并从留学欧洲的友人处获得一台法国产最新全铁电力机,又购得法国造的棉织油画风景作为样品,与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分析,研制新产品。在日本考察期间,日本女人手中的绢伞吸引了他的注意,都锦生想,江南夏日炎热多雨,人们喜欢用伞来遮阳避雨,这样的伞,我们也可以制作呀。回国后,都锦生开始研发绸伞。伞骨改用紫竹,用真丝做伞面,伞面上绘西湖风景。他将新产品取名为“西湖绸伞”(也叫“晴雨伞”)。 不久后,都锦生又在上海“三马路”(今汉口路)增设营业所。那时的都锦生想必是踌躇满志的,1928年,中国第一幅五彩锦绣织锦《蜻蜓荷花》投产。到了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在家门口举办,都锦生丝织厂在丝绸馆中专门设立了都锦生产品陈列室。在这届西博会上,都锦生丝织厂的五彩锦绣织锦荣获特等奖、织锦领带荣获优等奖。 1929年,五彩锦绣织锦荣获首届西湖博览会特等奖。 1930年都锦生产品样本及商标 (资料和图片来源:《杭州日报》,略有修改。)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