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如湛学习《毛泽东选集》 桐庐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三位桐庐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其中一位就是“七下后进队”的富春江俞家大队党支部书记——严如湛。1966年国庆节,毛泽东主席不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严如湛,还特邀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参观国庆典礼。严如湛(1918-1988),杭州市桐庐县富春江镇俞家大队人。新中国成立后,本是普通农民的他,历任村农会主任、农业社社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副主任、桐庐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杭州市委委员、浙江省委委员。1977年,他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严如湛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严如湛的先进事迹很多,最受当地干部群众称赞的是他坚持从“米箩”往“糠箩”里跳,带领全家“七下后进队”。 20世纪50年代末,严如湛主动向大队党支部请求,让他带领妻子、儿女到后进队落户,帮助改变后进队的落后面貌。支部考虑到他们全家一起去会减少家庭收入,只同意他一个人去,但严如湛认为,只有全家一起去,才能使人信服。有人说他是从“米箩”往“糠箩”里跳,他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共产党员的本份。 1959年至1962年,他带领全家三次到后进队落户,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千方百计改善经营管理,推广新的耕作技术,使三个后进队都改变了落后的面貌。 严如湛向社员传授农业知识 1963年初,桐庐县委将严如湛“三下后进队”的先进事迹上报浙江省委。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一个就是《严如湛三下后进队》。这份事迹材料,作为中共中央[1963]347号文件附件发至全国,号召全国农村支部书记认真学习。1963年7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严如湛一心为集体三下后进队》为题,介绍了严如湛的先进事迹。此后,严如湛更加谦虚谨慎,坚持做到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不脱离实际,继续发扬当年从“米箩”往“糠箩”里跳的精神,又带领全家一连四下后进队,接连改变了后进队的落后面貌,被称为“荒山辟路人”。严如湛的“法宝”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带头参加劳动,摸清群众的思想脉搏,摸清生产的关键。有了这两个“摸清”,严如湛才有办法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才能解决生产上的难题。1975年,他被调到县里担任领导工作,但他仍然经常下去跑田头、爬山头,关心生产,不忘劳动。1988年,严如湛因病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在广大干部中被继续发扬光大。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