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登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简称:新登简师)正式建立于1942年1月,当年招收四年制简师和一年制师资训练班各1个班。校长乐培文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由国民党浙西行署委派,教导主任汤绍琛是上海大夏大学法学士毕业,也为浙西行署教育科所派。乐培文聘请挚友周朴农为总务主任,全校教职员工十二、三人,师生全部住校。
新登简师设立在碧沼寺,碧沼寺始建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位于群山环抱的渌渚镇杨家村。简师教室、办公室、食堂、寝室借用碧沼寺的部分禅堂和僧人的宿舍,拥挤而简陋。县政府拨给学校的建校经费极有限,师生靠双手自制教学设备,整修校舍,因陋就简地开展教学活动。校训是“团结、战争、勤学、好学”。乐培文在周雨亭的建议下,把新登简师办成一所“抗大式”的战时体制学校,使学校既是教学集体,又是战斗集体。课程设置,与国民党政府办的一般学校不同,除了知识课和教育专业课以外,把公民课改为政治时事课,讲授抗战形势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把童子军课改为战时军事体育课;另加设劳动课,师生养猪种菜,改善生活,培养劳动观念。学生每天清早5时起床,穿草鞋,肩背背包,行军一小时。由于教师会含辛茹苦,克尽己任,学生既读书,又劳动,加军训,使学校充满紧张、团结的战斗气氛。
周雨亭 总务主任兼历史教员周雨亭是中共党员,教导主任汤绍琛是国民党员,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和校长、总务主任等不一致,但他有爱国热忱。在进步教师的影响下,新登简师的学生抗日意志坚决,政治觉悟较高。学校开办不久,就培养出一批进步的学生干部,并组织成立了“新师学生自治会”,对学校实施战时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有抱负的青年从毕业后,都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又因总务主任兼历史教员周雨亭是共产党员,是共产党浙江地区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播下了革命种子,不少学生后来或参加金萧支队,或成为共产党员,更多的成为解放后新登县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日军欲窜犯新登,国民党新登县政府提前撤退。靠近前线的学校因风声鹤唳,一日数惊,大多解体,师生各自逃散,但新登简师师生平时组织训练有素,随时做好应变准备,仍照常上课。一天,前方传来日军出动的消息,很多居民撤退,逃离县城。学生家长纷纷来校要求将子女接走。可是全校除了县长的女儿早已离校外,没有第二个学生肯随家长回去。直至日军已侵占县城,学校当即决定向预定目的地——昌化县赤石镇转移。师生们每人背上10-15斤行包,风餐露宿,经过艰苦的长途跋涉,步行200里,终于在第三天中午到达目的地。学生一个也不少,仅一童子军教员在进入于潜地界后独自离开了。到达赤石镇后,新登简师的“大迁移”震动了浙西,军民争相传颂。在当地民众的热忱帮助下,学校很快找到临时校舍,借了桌椅,恢复上课。浙西老百姓称这次行军为“胜利的大迁移”。对于这次日军窜扰新登及新登简师应变经过,1942年5月24日《民族日报》第四版刊载了以下一则简讯:“新登县立简师因此次遭敌窜扰,被迫停课。兹悉该校校长乐培文已于昨日率领全校师生,安抵昌化某地继续开学。” 碧沼寺遗址 日军窜扰新登一个月后退回富阳,新登简师探明情况后,决定迁回新登,因碧沼寺离敌占区太近,于7月中旬迁到新登县龙门乡(今属富阳区万市镇)五凤郎家,临时借用一处香火厅和一处民房,继续办学。是年12月的某天,浙西行署主任贺扬灵一行百余人,还带来一个话剧团,来到五凤郎家慰问简师师生。
1943年,新登简师迁入湘源乡福光寺,与福光小学挤在一起,招收一个班新生,开学上课。1944年春,又招收一个班新生。因福光寺的校舍太过拥挤,1945年春,学校复迁回碧沼寺,又招一个班的新生。9月3日,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师生们欣喜若狂,制作花灯,排练节目。10月10日晚,新登县在城隍庙广场举行抗战胜利庆祝大会,会后集队提灯游行,新登县的最高学府——新登简师的花灯队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此后,学校剧团还多次下乡演出,宣传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年底,新登简师的首届一个班学生毕业,为新登教育界增添了新生力量。 新登简师全体师生欢送乐校长合影 新登简师之所以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艰难困苦中创建、生存,并顽强发展,除了顺应民心而得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外,其中包含了不少爱国志士和知识名流的心血。虽办学时间不长,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许多德智兼优的人才。 (资料来源:杭州市富阳区史志办)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