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9月,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当好东道主、喜迎亚运会的热情,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杭州“重要窗口”最美风采,杭州市档案馆精选馆藏刘浩源先生部分摄影作品,举办《亚运,让世界认识杭州——馆藏刘浩源先生摄影作品展》。 今年93岁的刘浩源,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高级摄影师和高级电影经济师,原浙江省文化局电影公司职工,曾被评为首届西湖摄影师之一,也曾参加过市档案馆历届杭州印象纪实摄影作品大赛并多次获奖。 在刘浩源的影像记录中,电影院旧照和杭城影院的变迁,是他记忆中最为珍贵的,这其中,既有“西湖”“新华”“太平洋”等红极一时的电影院旧影,也有他和电影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杭州现有电影院195家。看电影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当我们置身于宽敞巨大的帷幕前,仍会感觉到一种特殊的质感,仍会反复提醒自己将这样的光影交织记于心头。 这是电影院永不消逝的魅力。 档案名称:杭州影院变迁影像记录
讲述者:刘浩源 整理:记者 于佳 刘浩源家中客厅的“小型摄影展”,展示的都是收录在杂志期刊上的刘浩源摄影作品 我出生于1930年,今年93岁了。忘了是从哪一年开始,大家都喊我“老刘”。我从1952年开始,从事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看电影、了解电影是我的日常工作。
2019年春天,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刊于1958年的《浙江画报》和我约稿,讲述《光影璀璨:浙江电影70年》,也是在这次梳理中,我更加意识到,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都和电影相伴。 01直接扔了太可惜了,尽量留存下来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及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与大力扶持,杭州在电影放映事业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到1966年底,全市在册电影院有10家。 《渡江侦察记》《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大家都非常喜欢。同时,杭州也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了多个国家的电影周和电影展览,如苏联电影周、波兰电影周等,那时,众安桥、平海路的玻璃橱窗里贴着电影周的宣传海报,总有许多人流连。我们杭州也积极主办了支援农业、为农业服务的电影宣传活动。 1957年8月在西湖电影院举行的亚洲电影周上映情况 西湖电影院改扩建后新院门面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些平面影像的珍贵,是在波兰电影周结束时,当我得知好不容易收集来的宣传海报要被替换下来,直接扔掉,我觉得太可惜了,就尽量留存下来。 02在浙江,除了泰顺、嵊泗,所有的电影院我都去过 城里人有电影院了,乡镇百姓想看电影怎么看呢?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省总工会以及各地市委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放映队。队员们集中学习电工学以及放映机、发电机和扩音器的工作原理,海岛上也能放电影。 后来,我们单位也配备了照相机,其中一台是135单反相机蔡司依康,相机平时由领导保管,谁要用得批准才能借出来。我借相机去拍了乡下放电影时的场景,人们看老照片觉得浪漫,可哪里比得上现在的电影院。 《浙江省电影志》内页插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浙江又新建了一批电影院,除了泰顺、嵊泗的电影院,几乎,所有的电影院我都去过,其中,乌镇电影院、西塘电影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乌镇电影院”五个字,由文学家茅盾手书,西塘电影院,仿古庭院式的建筑,当时还在全国城乡建筑设计中获二等奖。我当时根本想不到,自己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会成为电影的珍贵记忆。 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电影院还开出很多“副业”:1988年,新华电影院集资140多万元,开办了“雨厅”(咖啡厅)和“风厅”(舞厅),特别时髦。 1990年,我退休了,又投入到《浙江省电影志》的编辑工作中,这本电影志里讲述发行的篇章,有三万多字,是我写的,另外,书中有200多张相片都是我提供的。最让我自豪的是,这本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其中一句评语是,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电影志。 03我为谢晋拍相片 上虞人谢晋导演了许多优秀电影作品,从《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几乎,他的每部电影我都喜欢。 1996年夏天,我受《浙江画报》和《浙江文化报》之约,以浙江省电影家协会会员的名义到横店采访谢晋,他正在拍摄《鸦片战争》。去之前,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又敬仰,又胆怯,但见到谢晋后,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笑声爽朗,一下子让我不那么紧张了。 1997年5月27日,刘浩源拍的谢晋导演相片,刊登在《中国摄影报》一版 谢晋导演嘱咐道:“我们拍片是同步录音,相机的快门声音对电影拍摄有干扰,不能拍;在我们排演、走场时,演员同样有化妆,这时可以拍。你可以和剧照师合作,一起完成。”听了他的一番话后,我心里特别踏实。 采访就从当天开始,连拍了三天,既拍剧情中的场景,也拍谢晋导演的工作过程。导演谢晋,当时已有74岁,他盯在监视屏前,仔细看每一个镜头,演员的对话、表演动作及情绪,甚至服装、道具,一丝不苟。 为了使拍摄内容能更多地体现电影《鸦片战争》的剧情,1996年11月,我又一次前往片场采访。第二次去,剧组已去过北京、英国和舟山等外景地,拍摄工作已接近尾声了。在这次采访中,我更注意谢导的神态,还考虑到光影效果,多方位拍些片子,用了20多卷胶卷。 电影《鸦片战争》拍摄场景 香港回归前夕,电影《鸦片战争》即将和观众见面,我拍的谢导工作时的照片也被《中国摄影报》等媒体采用。 1998年10月,谢晋导演从影 50周年研讨活动期间,我和中国电影公司的摄影师金以云、《浙江画报》记者沈钰浩,一起拍摄现场。在新闻发布会上,我获得了一次意想不到的表扬。有人在会上向谢导提问,这次活动舞台上为什么用一张头像作主题照片,谢导回答:我也问了为什么用这张照片,设计师说这张照片很酷。我也觉得像我,有点神气。”因这一表扬,主持活动的浙江省影协负责人特为我增发了200元稿酬。这次拍摄活动胶卷有赞助,每人30个,我在这次活动中自始至终注意谢导发言时的神态,尽力捕捉,认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记录下谢晋的珍贵影像。 又过了十年,2008 年10月18 日,导演谢晋逝世。为悼念谢晋,上虞市委宣传部紧急编辑出版了《永远的谢晋》,书中的很多照片都是我提供的。能够以相片的形式送别我一直尊敬的导演,心中深切怀念。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