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个茅台,塘栖则有个“塘茅”。 对,你没听错,江南古镇上就有一家浙江百年老字号,“同福永”酒厂。而这个百年老厂的起死回生,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就是杭州践行“八八战略”的一个生动案例。 档案名称:同福永酒厂老照片以及酿酒的七石缸
讲述者:沈士良 整理:吴颖 2007年,塘栖酒厂遇到经营困难,千方百计找企业家接盘。
这个厂来头不小,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创立的“同福永”酒厂,距今有130多年历史。老底子的“同福永”生产酱、黄酒、糟烧、醋,尤其以黄酒出名,在当时的杭嘉湖一带享有盛名。 新中国成立后,“同福永酒厂”更名为“塘栖酿造厂”,后又改为“塘栖酒厂”,一直是杭州地区酿造企业中的重点企业。 我创办的余杭兴良米业公司长期为塘栖酒厂供应大米,因此认识酒厂负责人和车间主任。2006年底,他们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把酒厂盘下来。 负责人带我去了酒厂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七石缸,最老的有一百多年历史,阵势很大,大约有300多只。 七石缸,是指可盛七石米的大陶釉缸。旧时一般家庭常放置在庭前屋后,用来收集储存雨水或储存饮用水,也有些人家放在室内作为储存粮食的容器。而在这里,七石缸就是酿酒的容器。 我被感染了,摸着光滑的七石缸,有种莫名的兴奋。 小时候,我家里也有一口这样的七石缸。夏天,我在外面贪玩,等满头大汗跑到家,总用大碗在七石缸中舀凉水喝。几大口喝下去,暑气顿时消散。 大一些了,母亲还悄悄给我算过命,说我遇缸则兴。难怪我爱听《岳飞传》的故事,岳家庄遇到洪灾,岳母让小岳飞躲在缸里逃过一劫。每听到此处,我都会眼里泛光。 那天,走出酒厂车间,一大群工人拥上来。他们问,厂里后续如何发展。工人焦灼的语气,让人动容。我决心接手这个摊子。 后来,我将“同福永”字号申请了浙江百年老字号。 酿酒离不开缸。我和工人将一只只七石缸重新清洗,就像给自己的孩子洗了一次澡。虽然疲惫,但每个人都怀着希望,因为缸就是酒厂的战场。要酿出美酒,就要有顶呱呱的好缸。 酿白酒的原料是高粱。我们先将高梁放蒸笼上蒸,将蒸熟过的高粱和曲倒入大缸,混合搅拌,满到缸沿口,加以密封。为了不透气,再洒点米糠在上面。 进入酒的酿造期,我和工人吃住都在厂里,每天巡查缸有没有漏气。发酵过程中两三天就会塌陷下去,这时就要用米糠及时补上。万一出现漏气,这缸高粱便不能发酵了。 酿酒发酵期30天。日期一到,我们就把酿好酒的原料放在甄锅上蒸,晶莹剔透的琼浆流淌出来,就是香醇的酒。我们先将这新酿的酒,放在仓库窖存,5年之后出库。那时的酒温顺、柔软,香味醇厚,适合江南人的口味。 酒厂有300多只七石缸,四个房间都放满了。我听到西湖酒厂要出售300多只大缸,马上联系对方,带着浩浩荡荡的车队去运缸。厂区内,我就喊来一批帮工,把缸从2楼一只只扛下来,最终搬上车。 后来,余杭的大陆酱油厂、仁和酱油厂拆迁,我也去收购大缸。至今,酒厂已经有1000多只七石缸。 2019年,“同福永白酒酿造技艺”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新办酒厂很多不再用陶瓷缸,而改用不锈钢缸。但是,后者酿出的酒远没有七石缸的香醇。 如今,“同福永”白酒的知名度越来越响,塘栖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塘茅”(塘栖茅台)。我想,这里也有七石缸的功劳。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