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地区水网密布,尤其是蒹葭里一带阡陌交错、河道纵横,池塘众多。河道平均水位1.15米左右,河宽一般10—15米,主航道河宽30—50米,水深一般2—2.5米,主航道水深3—3.9米,河水受西边五常港补给,缓缓东流,最终排向余杭塘河,汇入京杭运河。这里盛产淡水鱼虾,渔业历来是农民的重要副业。据《南漳子》记载,古时仅将村千斤池,“渔者日可得鱼千斤”。 民国时期,西溪地区成为杭县最重要的产鱼区之一。1930年代初,杭县每年产鱼5万担,“尤以第一及第五(包括钦履区即今西溪核心地区)两区出产较多”。三十年代的一些游记中也说西溪农人“除种桑养蚕外,或赖捕鱼为副业”。鱼种众多,主要有青鱼、鲢鱼、鲤鱼、鲫鱼、鳊鱼、草鱼、鳙鱼、胡子鲶、鳜鱼等;甲壳类主要有沼虾等。乡民饲养的池鱼、河鱼除零售外,大宗大都由鱼行运销外埠。西溪地区古荡、留下不但是当时西溪主要的产鱼区,也是重要的渔业市场,两地均有鱼行之设置。介绍鱼种而售诸养鱼者曰小鱼行,介绍供食而售诸客帮者曰大鱼行。鱼行不但负责鱼的转运销售,也经营鱼饲料、渔秧、渔具等,甚至供应他乡买鱼客船到乡后的膳宿、借贷购鱼款项等。古荡还是杭州地区主要的鱼秧市场,1923年的《增订西湖游览指南》就说鱼苗多在古荡出售;1929年出版的《杭州西湖游览指南》也说古荡“鱼虾至繁,居人多以捕鱼为业”。20世纪3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也记载,杭州各地鱼塘的鱼秧“均由菱湖、古荡购买”。 养鱼比耕种稻、麦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是西溪地区农户的重要副业。据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1930年代,杭州郊区农户种植水稻、小麦每亩产值(包括成本)18.288元,而以每亩10元的成本养鱼,农暇稍事管理,二年后每亩可捕鱼四担,价值约60元,“可获利三倍以上,其利息之丰厚,实为农家重要之副业”。
(四)
西溪地区机器工业兴起很晚,并且为数甚少。据20世纪30年代初的调查,当时 西溪地区唯一的机器工厂是上海大中华火柴厂所设的火柴梗片厂,采用附近松木制成火柴盒片,年产19万盒,产品全部运至上海、广州、汉口、临淮关等处销售。另据1946年的调查,西溪地区的制造加工业也仅5家,但我们无法查清企业创办、经营状况。 民国时期西溪地区的手工业主要是手工制茶、竹编、造纸、染织等业。 西溪地区自古盛产茶叶,西溪南岸自石人坞至秦亭山,沿山十八里,皆产茶,尤以今留下、小和山、龙坞一带为主,西溪河北岸地区也有种植。《西溪梵隐志》引明冯梦祯语“西溪茶利之厚,十倍龙井。至石坞之佳,不啻胜之”。不但南部、西南部山区产茶,西溪河两岸及河北地区也种植茶叶,清代文人孙之騄在《南漳子》中说西溪河渚一带因地少水多“无田可垦,则谷无从出,每以茶、笋易米。此外,养鱼育蚕。”又说“土唯出茶,然河地味薄,不如山地味厚,而芬芳袭口。村人有采二三茶至四茶者,则更索然矣。”民国时期,茶叶仍为西溪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特产。民国《杭县志稿》说“春日培茶石坞,香闻十里,盖安乐山西麓,为西溪镇,即留下,环山之茶,皆聚于此,自昔著名,山农持此为大宗收入,今统称龙井茶,在内销茶叶中,素负盛誉,采制费工甚多,每担龙井茶约需三四十工,近年杭市毛茶产量六百三十七担,杭县所产,亦并计其中”。该书记载上泗区茶叶时特别提到龙坞乡:“茶叶有红、绿两种,绿茶产龙坞、树塘、寿民、云 泉、定山、回龙各乡,尤以龙坞、树塘为佳,俗称“定北茶”,与龙井相埒。红茶产自云泉乡,尤以该乡之大坞旗红为上品。其色香味据京津客评,有凌驾浙江温州、安徽祁门各地出品之上。”1930年代前期,杭县种茶面积约3万亩,“以第六区(即上泗区)为最著,第五区(即包括西溪地区)次之”。山户几乎家家制作茶叶,所产茶叶,出售于当地茶行之客商,由茶行客商运至杭州市及上海、哈尔滨、香港等埠,或转运海外。留下镇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也是最主要的茶叶加工场,镇上茶叶炒制工场与茶行林立,加工、销售衔接,所以才有“春日焙茶,香闻十里”的繁荣景象。 西溪地区居民还利用盛产竹子的有利条件,“多以编竹制纸”为业。他们编织的精巧竹篮工艺品,往往由客商到当地收购后运销上海、苏州、嘉兴等地,成为一项主要的副业收入,“花坞竹篮”也成为杭县产量大而负盛名的工艺品。其实,“花坞竹篮”不仅仅是花坞编织的,而只是以花坞为代表而已。例如,老东岳竹制花篮在明末清初创制后,直至民国时期“经销不衰”。西溪以北蒋邱乡一带居民也有制作小花篮传统,至40年代仍是不少村民的谋生手段,他们制作的特色工艺小花篮有12个品种,畅销国内外。龙坞乡民手工编制竹篮也很普遍,而“以龙门坎出者为最著名”所制竹篮主要销往上海、嘉兴、湖州等地。因龙坞乡田地稀少,农民日常生活多赖此项收入维持,40年代后期每年的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 西溪西南部沿山地区农民还利用丰富的竹子资源,手工造纸,也成为家庭经济来源之一。西溪地区比邻余杭、富阳两县的山地多长苦竹,山民用以制造专用于祭祀焚化的黄纸,随着晚清民国时期人口的增长,祈报日繁,黄纸销路渐广。这些黄纸一般由闲林的纸行收买,除供应杭州地区外,本省嘉兴地区是重点销售区,还大量销往江苏。1931年一·二八事变后,黄纸严重滞销,纸行存货山积,纸价日落,一些小纸行径直将黄纸运到嘉兴贬值销售,市情紊乱,不少纸行停工歇业。余杭县政府对纸业进行整顿,并请浙江大学工学院进行改进黄纸质量之试验,取得积极成效。 西溪的染织业主要是手工生产日常所用的丝绸和土布。西溪地区几乎每家植桑养蚕,盛产各色丝绸。农妇还擅长利用蚕茧外层纤维纺线织布(即绵绸),经植物染料加工成蓝印花布,还利用苎麻经传统手工工艺绩纱、纺织加工成苎麻布(即夏布),成为服装面料和床上用品。民国时期,西溪地区有不少生产上述产品的染坊,陈聚兴染坊就是其中之一。陈聚兴染坊由陈寿增于1875年创办于蒋村老街,至20世纪5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经营长达80年。陈聚兴是典型的前店后场手工作坊,生产的蓝印花布和夏布除了服装面料和床上用品外,还用作台布、围裙、蚊帐、窗帘、沙发布等等,产量达每月5000余米,产品除了供应西溪本地外,还销往整个杭州地区。陈聚兴蓝印花布图案花样丰富、精致,具有传统的吉祥喜庆特色,如鲤鱼跃龙门、麒麟送子等,反映了西溪地区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间审美情趣。
(五)
随着民国时期西溪交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也获得发展,地区商业中心或者说主要商贸集镇集市有留下、古荡、将村、五常、西溪河渚等地,只是缺乏民国时期西溪的商业调查资料,我们难以弄清民国不同时期西溪地区商行、商号的确切数据和经营状况。1946年,杭县进行全县商业总登记,这里仅据《杭县志稿》所载当年总登记资料中西溪地区商业登记情况做些分析: 1946年西溪地区商业登记情况买卖业蒋邱:21家;五常:4家;履泰:27家;留下:64家。 制造加工业蒋邱:3家;留下:2家。 技术业蒋邱:2家;五常:1家;履泰:2家;留下:3家。 集客业蒋邱:2家;履泰:1家;留下:2家。 合计蒋邱:28家;五常:5家;履泰:30家;留下:71家。 以上可知,1946年西溪地区共有各类商店、商号134家,占当年杭县商店总数2683家的约5%,可见西溪并不是当时杭县商业最繁盛之区。在当时西溪各种商业业态中,买卖业共116家,居第一位;技术业次之,共有8家。而地区内商店数量之分布,以留下最多,共71家;履泰乡次之,为30家;蒋邱乡又次之,为28家。 留下一直是西溪地区商业最发达之所,早在宋代商业就很兴旺,被称为“西溪市”。延至民国,作为杭余(杭徽)公路的中间大站、留泗公路起点、西溪地区水运的重要埠头、西溪旅游的集散地,留下成为西溪地区的商业中心。民国时期一些旅游书籍称“留下镇为自杭州至余杭间之巨镇”。从上述引证资料可知,民国时期留下镇的商业主要以买卖业即商业贸易为主,从数量上看几乎占了留下各类企业数的90%。而在各类商行、店铺中,茶行又占了很大比重。茶叶在民国时期留下镇的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三季靠一春(即春茶)”的说法,从以上确实可以看出,茶叶贸易在留下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留下因而成为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当时定山南北诸乡的茶叶都在留下镇集市贸易,镇上有一条街名柴场(现名茶市街),这里茶行、茶铺、茶摊林立。茶行是代客买卖的中间行商,以收取山户(茶农)和水客(客户)的佣金为业。开设茶行的多是西溪沿山产茶区的茶农,仅龙坞村茶农开设的比较有名的茶行就有黄松生开设的松茂茶行、黄以清开设的桐茂茶行、黄乃骏开设的昇和祥茶行、黄文廉开设的祥记茶行、黄顺生开设的恒丰茶行、黄正寿开设的合兴茶行、傅祥生开设的祥泰茶行、黄金开开设的德泰茶行等。他们都是茶叶世家,精于茶叶的鉴别。他们在上海、苏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都有固定的客户。1932年,西溪地区经留下镇茶行销售的茶叶就达13.6万余元,经上泗乡茶行销售的86万元茶叶中应该也有大量属于今大西溪范围所产的茶叶[24]。民国西溪茶行所收的佣金,留下茶行一般是向茶户(俗称山客)每户收三分六厘,向客帮茶商(俗称水客)收取三至六分,上泗茶行一般向山客收二分五厘,向水客收三分五厘。黄松生开设的松茂茶行是留下镇著名茶行之一。黄氏是民国初年里桐坞村的茶农,后做掮客生意,即从山户(茶农)中买进茶叶,当场转手卖给客商,从中获取佣金。在结识了不少茶商、有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后,他于1931年在留下镇柴场(现名茶市街)上租房开设了“松茂茶行”。松茂茶行的茶叶主要销往上海、苏州、镇江、扬州等地十几家茶叶商人,由于这些茶商对松茂茶行的茶叶质量十分信任,因此生意十分火爆。随着经营效益的不断提高,黄松生还提出了连锁经营茶行的发展思路,通过积极参股各连锁店,茶行规模不断扩大,他自己每年红利分成达数千大洋。东穆坞村万庆桐经营的“万茂”茶行也很著名。“万茂”茶行由万庆桐祖上开设于留下大街,批零兼营,水客主要是苏北的客户,门庄主要买主是小和山香客。万庆桐执掌业务的20世纪30年代,“万茂”茶行盛极一时,为留下镇茶商翘楚之一。 当时的履泰乡约包括今西溪湿地核心区、文新街道及古荡街道的大部分,也是西溪地区商业比较繁盛的地区。据上述1946年西溪地区商业统计,履泰的商业企业数仅次于留下居第二位,其中也以买卖业为主。西溪河渚又曰蒹葭深处,是蒹葭里一带商业集市。清代文人孙之騄的《南漳子》就有如下记载:水中小洲曰渚。河水地狭,每地一条,则左右荡夹之,地不盈亩,而荡袤六七间,有阔数亩者,亦人工积渐所至,非其本然。土唯出茶……竹唯早笋,金春三月,有芦荡,出芦二种,一织席,一作蚕帘……无田可耕,则谷无从出,每以茶、笋易米。此外,养鱼育蚕,以蚕之分数多寡为喜忧焉。这说明,当时的河渚出产茶叶、竹笋、芦席、蚕帘、蚕丝、鱼等,乡人以这些特产去换米度日,商业交易在河渚一带已很活跃,已有一定规模的集市贸易。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2期 作者 陶水木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