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西麓西泠桥有一座烈士墓,这就是我国近代著名女豪秋瑾烈士墓。秋瑾(1875——1907)这位女中豪杰,不仅为浙江人民引以自豪,也为全国民所赞誉。可是,有谁知道,这个生在越中的女英雄,牺牲后竟会埋骨西泠呢? 秋瑾生前曾多次路过杭州,且在杭逗留。一般文人,看到西湖垂柳摇绿,繁花吐艳,不免起一种闲情雅致或温存旖旎之感。而秋瑾荡游西子湖却想到柳堤纵马,词坛抒愤,借景抒发她忧国忧民之情。她在赠友人诗中写道:“何幸湖山获订交,高谈宏论惊人耳。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天下英才数使君,据鞍把剑气纵横。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她在西湖上还写这样一首诗:“钱塘江上几回潮?作客年华鬓渐凋!争似明妃悲出塞,尚留青冢向南朝。” 秋瑾 由于她对杭州产生一定好感,就在她筹划起义推翻满清王朝前一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与好友吴芝瑛(桐城人)、徐启华(石门人)一起游览西湖时,曾向两位好友表过心愿:“我若身有不测,请埋骨西泠。”她作好了以生命“一洗腥膻祖国尘”的准备。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因起义准备不足而失败,七月十五日鉴湖女侠蒙难于绍兴轩亭口。遗体先由同善堂薄葬卧龙山麓,同年九月由其兄秋誉章将遗体迁葬绍兴老家严家潭。 秋瑾殉义后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她的两位好友吴芝瑛和徐自华,依照烈士的遗愿,在西泠桥为她营葬,并立有墓表。墓前由吴芝瑛手书“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的墓碑。就是这座烈士墓,当时清廷视为肉中刺,多次想毁平,因慑于民变,未曾轻易下手。但还是千方百计威胁秋瑾之兄,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秋瑾遗骨迁回绍兴以后秋瑾夫家被迫又遣人移柩湖南,与她丈夫王廷匀合葬。 1908年秋瑾的棺柩从山阴运往杭州,灵柩停厝于西泠桥畔,送行的人一起与它合了影 秋瑾墓 直至辛亥革命后,秋瑾的好友与同志自发在西泠桥畔重建陵墓,她的遗骨第二次回迁到原地。而且根据秋瑾临刑前写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由徐自华、吴芝瑛等解囊,修造一座纪念亭,亭名“风雨”。孙中山先生不但亲临秋瑾墓祭奠,并书赠“巾帼英雄”四字匾额一方。 现在,秋瑾墓终于在1981年从西泠桥北,迁到桥南草坪(孤山西麓)上。新墓比旧墓庄丽,为一尊女侠手持宝剑,英姿飒爽的汉白玉雕像,像高2.7米,它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创作,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精雕细刻而成。雕像底座呈方形,高1.75米,用花岗岩砌成,秋瑾烈士的遗骨,就安葬在内。底座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巾帼英雄”,背后嵌入旧墓原先由徐自华撰文、吴芝瑛手书的墓表。 现在,桥南的新墓与桥西的“风雨亭”又相逢了,秋瑾遗骨最终实现了烈士生前的遗愿,长埋于这块青山绿水的热土上,与岳飞、于谦、张煌言、陶成章、徐锡麟、章太炎等忠骨一起,为世人瞻仰凭吊,从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正如现代词人夏承焘先生与人合作的《纪念秋瑾烈士》所示:“箫声剑气,谁识骅骝千里志?力挽狂澜,翠鬓挥戈上将坛。拚将颈血,荡涤膻腥心如铁。花发西泠,慷慨高歌风雨亭。”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