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余杭史海钩沉】津口船影(一)
来源:余杭史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姚水林  日期:2024-04-29

仁和街道的水上交通素称便利。历朝历代的县志上都有“(余杭)行旅无山水之患”的记载。事实上,这应该是特指水道。那时候,船是仁和街道最多,最快捷、实用、方便的交通工具。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仁和人”就已经使用独木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里发达的水路已经能够迎驾秦始皇南巡舟楫直达钱唐(杭州)了。

仁和街道的村坊都依河而建,舟楫可达家家户户的河埠头。老底子的仁和街道,任何运输和出行都没有“车”的概念。那时候,仁和地界既没有木制独轮车,没有驴骡马牛车,也没有双轮钢丝车,更没有拖拉机、汽车。大凡运输,要么肩挑,要么船运,人若要远足,至多是以船代步。因此,只要用船,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仁和人都可以通江达海,到世界各地。到了南宋建都临安(杭州)以后,仁和境内的网状河流荡漾,经王獐港、武獐港等主河道,便可快捷通达宦塘河、东苕溪、京杭大运河等国家级航道。很多20世纪40后、50后那代人,生平第一次去塘栖,搭乘的就是生产队交公粮的船。

船曾经是仁和人唯一的交通工具。仁和街道的船,以灵巧快捷的弧形底小木船为多,用撸手摇,航速一般10里/小时,载人运物均可,有点像现在的家用“皮卡”,很受仁和人的欢迎;平底船虽然稳重安全,因其航速较慢,摇橹前行又很吃力,加上仁和船一般都是家用,且仁和人对船性烂若披掌,水性又赛过“浪里白条”,船上水上的安全问题并不是问题,故而除了大户人家,并非专业船户的一般仁和人家里,平底船不多。

当然,仁和人家使用平底船的时候也是有的,比如迎亲时,因仁和的陆路交通不便于车辆行走,因而婚船是刚需,稳而安全又是喜日的头等大事,平底船就成了迎亲的首选。平底船的来源是或租或借,就像现在结婚要租借清一色的名车车队一样。租不起借不到怎么办?凉拌:用自家的弧形底小木船呗,这确实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要更加注意航行途中、上下河埠头的安全而已。

在仁和地界,老底子必须使用平底船的是商业性航班。商业性航船肯定要比商业性航班出现得早,不然,公干官人以外的古人坐船远行怎么办?航班与航船的区别在于:航班有规定的线路,有确定的开船及抵达时间,航船则除了有偿服务之外无须如此。仁和地界最早的航班始于何年何月何个朝代,已经无从查考。据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周琴贤老人回忆,他小的时候,上纤埠就有两个航班承担运载商品和旅客的任务,一条走宦塘河往杭州方向,一条走武獐港往塘栖方向;往杭州的以敲小锣为号,去塘栖的以口吹喇叭为号。早晨出发,傍晚回来,沿途有定点上下客人的码头停靠,船上双橹双纤,目的是以较快的航速保证当天走一个来回。

其实,早在晚清时,仁和人就可以乘坐现代水运交通工具去往外面了。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有了蒸汽轮船,塘栖便有官营内河招商局客轮靠泊,仁和人到武林头即可乘到蒸汽客轮去杭州,或在塘栖乘船去苏州、上海,也可乘坐一站经武林再去往杭州仁和街道通轮船的时间,大概在1960年前后。东风村岳山前阿水记得第一次去獐山轮船码头是1962年的5月份,他父亲从青海铁路上回家,奶奶和妈妈摇了生产队的小木船去那里把父亲接回来。那一年阿水6岁,去的时候兴高采烈,可当小船在码头边靠了岸,一直等啊等,等到后来他就睡着了,轮船什么时候到,怎样接到的父亲,他都不知道,只记得自己被父亲的胡子扎醒时,他们的小船已经离开轮船码头了。

獐山轮船码头原本是一个终点站,无论塘栖班轮还是杭州班轮,到了獐山就要掉头回去了。有一段时间,塘栖班轮曾经通过宦塘河延伸至良渚,上纤埠是停靠站。可能是乘客不多,不久又取消了。

獐山轮船码头在河北岸,上下船是水泥浇筑的10平米左右的简易平台,河岸里面是码头用房,砖砌的四间平房,不抹粉灰,有点洋气,透着结实,一半是旅客的候船室,一半是售票员的票房和住房,是獐山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班轮,獐山轮船码头每天的航次和开船、到达时间是固定的。上午和下午各有一艘轮船去往杭州和塘栖,也有各一艘轮船从杭州、塘栖到达。杭州方向沿途码头有王家庄、义桥,终点站是杭州卖鱼桥;塘栖方向沿途码头有东塘、武林头,终点站是塘栖。东塘轮船码头在东塘老街大环桥南岸东,码头用房只有售票室,没有候船室;武林头站在高桥东的红卫丝厂门口,那里可以换乘从塘栖开往杭州卖鱼桥的班轮。

常年往来獐山-杭州、獐山-塘栖的是“杭客运”舷号为061、062的两艘轮船,吨位都不是很大,舱内的座位是纵向放置的,4竖排座位两两相对,估计满载也就50人左右,跟现在一辆大巴差不多。当时獐山到塘栖的船票价是一角九分,到杭州卖鱼桥是四角二分。

两艘轮船虽然小,“062”轮却是浙江省交通系统的标兵,还是国家交通部命名的先进集体。“062”轮响应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号召,积极为旅客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那时候船上常常有农妇抱着小孩去杭州、塘栖看病。尿布屎布换下来,妈妈就冒着危险到船边去洗,劝阻不成,他们就开会决定帮她们洗,然后,再把湿尿布放在轮机壳上烘干。他们的服务项目还有很多,冬天送开水,夏天送扇子,下雨天还帮旅客擦套鞋。因为船速慢,坐船时间久,船员就自己掏钱买连环画发给旅客看,等旅客上岸时再收回。有的农村旅客看病不认识路,他们就帮忙把病人送到医院。这些都是当时“062”意见本上的旅客表扬内容。

关于“062”轮船,还有一个故事。1966年1月10日,为保卫钱塘江大桥和列车,年仅18岁的解放军战士蔡永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二年春游季节,岳山前小学的沈砚青老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坐上“062”轮,去杭州参观“蔡永祥烈士纪念馆”。突然多了一群学生,轮船客舱容纳不了了,船长就把一部分学生安置在了船员休息舱。岳山前的孩子们都是第一次去杭州,连真汽车都没有见过,因此,轮船刚接近杭州拱宸桥,孩子们就争着到舷窗口看汽车。这一乱不要紧,竟然把船员刚刚托人在獐山街买的一篮子鸡蛋打翻了,好多鸡蛋碎了。事后,“062”轮婉拒了沈老师赔偿损失的请求。

“062”轮的事情虽然与《仁和记忆》一书的主旨关系不大,但毕竟也是仁和街道的一段历史,一段风情。而且,东塘、獐山、上纤埠通轮船这件事情,在仁和街道的历史上,曾经是留下深刻印记的。在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年代,獐山的轮船曾经是仁和人,特别是云会、獐山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快捷的通道。这里也是人们可以利用的,仁和地界唯一的现代交通工具,是乘坐非人力交通工具去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起点。从这里出发,你可以坐轮船去塘栖、杭州,再换乘汽车、火车乃至飞机去往更遥远的地方,甚至于远在天边的“外国里”。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4期

作者 姚水林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