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
 
文史动态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杭州文史新媒体2024回顾
 
特别关注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广济桥:一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东岳村转型背后的传奇人物
武林旧事
 
【余杭风物遗迹】古桥沧桑(二)
来源:  作者:陈冰兰  日期:2024-05-08

济川桥

民国时期,在南渠街弯弄南口与山川坛北口的南渠河上建过一座桥,因是新建造的,故名“新桥”,此桥1956年洪水冲毁后没有再建。

《康熙余杭县志》载:“济川桥,县南二里,旧县桥之东。跨南渠河,通舟楫。明弘治年间里民徐杲建”。旧时山川坛住有徐姓世家,根据山川坛这个坐标和“旧县桥之东”的方位来推测,济川桥应该就是新桥的位置。

旧时弯弄南口很热闹,茶行、纸行、木行、柴行、笔管行、轿行聚集,新桥连接了山川坛、弯弄、白家弄,成为后河头(今南渠街)的一个闹市。

20世纪90年代初,在山川坛粮仓拆建为小商品市场时,在新桥东六七十米左右位置的混堂弄南口建造了一座临时小桥,这座临时小桥也被叫作新桥,但在建造百汇广场时拆除。百汇广场竣工后东面道路拓宽时又新建一座景观木桥,供行人过往。

坝潭桥

坝潭桥在南渠街与车站路交界处,此处是古千秋岭南面20米左右位置。坝潭桥始建于东汉,因“坝潭”而名。旧时坝潭桥为木桥,我记得十一二岁时从桥上走过,桥面木板缝隙很大,看到桥下河水心里发慌,两脚发软。20世纪70年代初改建为钢筋水泥桥。

坝潭桥地势较低,与千秋岭形成一个大斜坡,装满货物的双轮车需要人力助推。坝潭桥北堍是汇成水果行,观音弄口、小珠弄口、留仙阁等水果门店都是汇成水果行的分店;坝潭桥南堍有余杭汽车站和国营百货、日杂、烟糖等物资批发部,余杭周边及临安、富阳等地商家也来余杭批发货物,坝潭桥一带是余杭的繁忙之地。

坝潭桥是余杭的水、陆“枢纽”,余杭人有句话叫“又是龙船又是会”,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听老年人讲,古时候坝潭广达一里方圆,虽然后来慢慢地被填小,但至民国时期河面还有一百多米宽,来余杭的商船、货船、客船、戏船,几乎都停泊在坝潭桥河湾。

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两边停船,中间船只往来,依然穿梭无阻。平常时间热闹,逢年过节闹热。最让人兴高采烈的是端午节的龙船,每年端午节,仓前、吴山、闲林、和睦、蒋村、五常的龙船都要来余杭展示风采,龙船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让老余杭人开眼界的是戏班子的戏船。民国年间,杭州的萧麟芳、王少楼、绮凤娇等名角常来余杭演戏,这些名角都有自己的船,常有戏迷来坝潭桥观看名角的船,欣赏戏船的风采。名角的船豪华气派,各有特色,戏迷们看了都津津乐道。

邵家桥

邵家桥在原华立集团南、直街方家弄对面。在历史资料中,我看到过为“兆嘉桥”的,猜想这座桥可能是明朝舒兆嘉担任余杭县令时建造,后误传成邵家桥。

邵家桥河埠是粮运、仓储码头。清中期,余杭的酱园、酿酒业开始发展,民国时期碾米业兴起,“邵家桥头”是余杭米厂和蔡恒升酱园的堆货场地,邵家桥河埠更是多了来往粮船与粮运脚班。邵家桥南面的粮仓是余杭最早的屯粮仓廒,至20世纪80年代,夏、秋粮仓入粮,船来舟往熙熙攘攘,拥挤热闹。

邵家桥码头也是竹木柴炭及建筑材料的物资集散处,来自临安、富阳、於潜、安吉、孝丰等地的竹木柴炭及造纸原料桑皮、草绳、砖瓦、石灰、石子等建筑材料都在邵家桥码头上货入仓和下货入船,原余杭造纸厂的桑皮仓库就在邵家桥南面。

临安县物资局在邵家桥码头设转运站,管理临安来余杭的物资。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时代,常可看到余杭以东农村及杭嘉湖等地农、商粮船、货船在邵家桥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

邵家桥码头还是余杭最早的木材市场,因常年堆放木头,总有些树皮、腐木脱落,便有很多人来刮取树皮当柴火,我也在邵家桥码头上拾捡过柴火。

油车桥

油车桥在盘竹弄南弄口。盘竹弄南弄口是苕溪与南渠河相距最近的地方,也是竹木柴炭市集码头,山客、水客聚集,早年桥头有茶楼、客栈。

1956年,油车桥被洪水冲毁后没有再建。余杭搬运站在油车桥南北两头搭建的卸货台,倒是一直未见拆除。

安乐桥

安乐桥又称东门桥,在安乐山东面山脚边,建于明代,相传香客为去安乐寺进香方便捐资建造。以前是石拱桥,1956年特大洪水冲垮后改建为钢筋水泥平桥。

自东门桥起至文昌阁,沿河两岸都为余杭港码头,水路船运、陆路货运及货物装卸十分繁忙。码头货物主要是山区土特产及沙泥、石子、水泥、砖瓦、石灰、煤炭、毛竹、木材等,后因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水路运输大大减少,东门桥也逐渐冷落。

余杭仇山矿的白泥加工厂厂区就在东门桥边上。

部伍桥

部伍桥在东门桥北堍东边,是跨沙河的东西向桥,建于东汉末年,后历代都有修葺或重建,是余杭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部伍桥保存完好,是余杭尚存的古迹之一,2004年8月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点。

桥北原有部伍亭,部伍桥因部伍亭而名。相传东吴凌统将军在此招募兵马、结集队伍。部伍桥下是南北向的沙河,沙河水在此汇入南渠河,此处以东便称为余杭塘河。

20世纪60年代初,因余杭至仓前道路拓宽,部伍桥北侧建造一座与部伍桥平行的公路桥,两桥相邻间距不到五米。部伍桥虽得到保护,但是桥不走人,有如房屋不住人,不但容易荒废,看上去还有苍凉之感。

攀桂桥与登瀛桥

南渠河东出三里处曾经有座文昌阁,是明代余杭县令舒兆嘉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造。文昌阁是建在南渠河水中间的,阁的两边有两座桥,一桥名“攀桂”,一桥名“登瀛”。文昌阁是余杭古县城的地标性建筑。

1966年,因拓宽航道需要,文昌阁及攀桂、登瀛两桥全部拆掉。

莲花桥

在澄清巷北,始建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因夏天桥畔莲花盛开而名。莲花桥是余杭县城北驿道的起首,历史上非常有名。

随着道路交通的建设发展,莲花桥已成路面,所幸桥身仍在。虽然莲花桥已经变得很不起眼,但如果用心探寻,你会发现,莲花桥的桥洞、桥身,还是有些让人感怀的。

石门桥

石门桥在南湖西北面,原名通仙桥,建于宋淳熙九年(1184年)。后来南湖治水建造石门,石门边上的堤塘叫石门塘,通仙桥就被叫成石门桥了。石门桥原为单孔拱桥,两边桥头有十几级台阶,20世纪70年代中期,南湖兴修水利时为方便农民拉双轮车改建为钢筋水泥平桥。

听老年人讲,1937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军占领余杭后在石门桥设立哨卡,检查出城逃难的老百姓所带的物品,说是检查,实为抢劫,当时有逃难的人身上藏些金银细软的,都被日本鬼子搜走。相传有几个人迅速将身上带着的金银财宝扔进河里,宁愿扔掉也不给日本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南湖兴修水利时,石门桥附近挖到过金银器物。

丁桥

丁桥在余杭街道西门外苕溪北塘往青山方向十一二里处,梁武帝天监初年临安县令丁遵建造。抗日战争时中国兵炸桥阻敌,解放后修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丁桥改建为闸门。

古时丁桥设铺,是余杭西驿道上的要冲,也是一个市集,后来形成自然村落丁桥村。2003年9月,丁桥村并入竹园村。

苎山桥

苎山桥在余杭街道仙宅村,因苎山畈而名,相传,茶圣陆羽曾在苎山边著《茶经》。

苎山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0一1368年),曾是余杭北驿道上的重要桥梁。这座单孔古石桥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非常美丽,现保存完好。

本文刊发于《余杭史志》2023年第4期  

作者 陈冰兰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西湖别墅系列|放庐 2025-01-21
古今西湖名人缘|弘伞募建华严塔 2025-01-21
缅怀周恩来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总理的第一次杭州之行 2025-01-13
百年前的杭城“小菜场” 2025-01-06
校史寻踪|浙江巡抚增韫为报省城开办中等工业学堂情形事奏折(1910年12月27日) 2025-01-02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