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会议】苏东坡与浙江研讨会 …
讲座回顾 | 大运河City…
【来新夏书院】故纸堆里寻萧山
讲座预告 | 怎样看宋朝文明…
 
特别关注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曾经的之大校门——钟楼同怀堂
这条街,承载着杭州人餐桌上的…
辛亥革命时期建德的一次会党起…
禹杭履迹
 
吴越风华丨“金书铁券”与“纳土归宋”
来源:临安钱镠研究微信公众号  作者:  日期:2024-05-27

公元978年的五月,汴京(今开封)崇元殿里,一场关于纳土的仪式正在进行。吴越国王上表:“以所部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七百,兵一十一万五千,暨民籍、仓库尽献之。”宋太宗欣然接受了“建议”,并恩准钱俶回国。两个月后,钱俶带领钱氏宗室三千余人乘船前往汴京,钱氏举族归顺。

出兵助宋  覆灭南唐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过多次北方势力攻灭南方政权的渡江大战,其中较为知名的,就有北宋灭南唐之战。

为了打赢这场战争,赵匡胤“做足了功课”。他提前让当时的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分别兼任淮南、湖南、岭南和剑南水陆发运使。参知政事是什么角色?相当于副宰相。水陆发运使就是朝廷安排到地方负责钱和物资的官吏。赵匡胤让两个副宰相直接去地方负责后勤保障,可见对这个战前准备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极限。

此外,赵匡胤还在北面与契丹修好讲和,在南边封吴越国主为大宋的兵马大元帅,命其组织大军“训练兵甲”,准备与宋军协同作战。

从公元972年开始,足足两年时间,当南唐李煜还幻想以继续俯首称臣为代价换来南唐平安的时候,赵匡胤已经从战略物资、外交孤立等各个方面,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赵匡胤覆灭南唐的公开理由。这句话在当时吴越国主钱俶的耳朵里,也无疑是一种警示。同为长江以南的地方政权,钱俶当然知道赵匡胤最终要的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40527151218.jpg

事实上,唇亡齿寒的道理钱俶知道,但天下大势已定,单靠吴越国一己之力已经不是北面那位的对手,而且祖父钱镠之前也曾留下遗训:“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更何况“五代之际,天下纷扰,杀人如麻,独吴越人民安居乐业,百年不知兵革”,吴越百姓早就习惯了太平富裕的日子。


接受大宋兵马大元帅的钱俶,没敢有任何耽搁,立即厉兵秣马,时刻准备出兵。

公元974年农历十一月中旬,宋军主力部队跨过了长江天险,大败南唐水陆兵10余万于秦淮,直逼金陵(今南京)城下。与此同时,南边协助的吴越军队也攻克了常州、江阴、润州,形成了对金陵的外线包围,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公元975年底,金陵城破,李煜出降。对于吴越来说,此役是胜利了,但这也是吴越国最后的胜利。

三天两表  纳土归宋

公元976年正月,灭了南唐的宋太祖邀请钱俶前往北宋都城汴京,在京城逗留两月,君臣相谈甚欢。三月,钱俶回杭前,宋太祖还特意送给钱俶一个包裹,并嘱咐回程再打开。后来,钱俶在返回杭州时打开了包裹,发现全是宋朝大臣要求宋太祖扣留或杀掉自己的奏折。后世的史家曾评价这件事,认为这是赵匡胤的“智慧”的重要体现——类似于今天的流行语:给你一个眼神,自己慢慢体会!

公元978年,吴越国的国君钱俶在位已满30年,而北宋也完成了对吴越国北面、西面、南面的合围,吴越国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年太祖已去世,宋太宗召钱俶入朝。

在汴京,钱俶上表,恳请朝廷解除自己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取消“寝书诏不名”(即北宋皇帝称呼钱俶不称姓名,只称呼官制,这是封建社会的荣宠待遇)之制,条件是放其回吴越国,可宋太宗并没有理会。后者的意图已经表现得十分明显,就是想吞并吴越国。钱俶知道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己很可能回不去了。

就在与此同时,原南唐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也来到开封,觐见了宋太宗。陈洪进向宋太宗奉上了《纳地表》,献出泉州、漳州,结束之前的割据,归顺了宋朝。

有了前面的“表率”,钱俶无奈二次上表,“以所部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七百,兵一十一万五千,暨民籍、仓库尽献之”。这一次,宋太宗欣然接受了钱俶的“建议”,并恩准其回国。

微信图片_20240527151221.jpg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道理,钱俶懂,但真正要作出抉择,还是很难。三天两次上表,没有刀光剑影,不曾生灵涂炭,北宋和吴越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政权的和平交接,史称“纳土归宋”。

同年七月,载着钱氏宗室三千余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启程,他们分乘一千余艘船,走水路前往汴京,宋太宗命沿线官兵行护送之责。

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钱镠为武胜军团练使、苏杭等州观察处置使,进封彭城郡开国侯,主政苏杭始,吴越国前后86年,随着钱俶到京师,举族归顺,正式宣告结束。

流传千年的“金书铁券”

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块钱氏家族留下的金书铁券,也就是影视剧里的“免死金牌”,这块“铁牌”也是我国历史上留下的唯一的“金书铁券”实证。

唐朝末年,王朝风雨飘摇。钱镠的老上司董昌在越州称帝,半壁东南陷入混战。钱镠并不看好董昌,他认为董昌是在玩火,于是给董昌写信:“与其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公然反叛,不如当一个节度使,能得终身富贵。”可是刚刚称帝的董昌,怎么会听钱镠的呢?

后来,钱镠又带着三千兵马来到越州,再次“劝说”董昌。这次终于奏效了,董昌向朝廷请罪。为此,唐昭宗封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镇东节度使,并赐钱镠一块“金书铁券”,上嵌楷书金字333个。

“……唯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钱镠拿到铁券时46岁,35年后他去世,铁券随后便被供奉在钱氏祖庙。纳土归宋后,宋太宗对金书铁券很感兴趣,虽然是皇帝,但他也没见过,所以专门让杭州官员把铁券送到汴京,看过之后便还给了住在京师的钱氏后人。

金兵南下,钱氏后人带着铁券到了台州临海,并在南宋末年元兵破临海之时遗落在了黄岩泽库。或许冥冥有天意,1331年,一个渔民在黄岩南泽库的深水中捞出这块铁券,钱氏后人得知,用10斛谷子将其赎回。此后数十年,钱氏后人一直珍藏着铁劵。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调阅铁券,还依此券制作了明朝的“免死金牌”,赐予有功之人。

钱氏的“金书铁劵”在历史上使用过一次。那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钱氏后人钱用勤在建昌知府任内因税粮短缺事而被抄家入籍,眼看大祸临头,钱用勤的儿子钱怞手持“金书铁券”,进京求见圣上。

朱元璋听闻后,于奉天殿接见了钱怞。再次看到这块“金书铁券”时,朱元璋感慨良多,马上下令发还钱家全部家财田产,铁券仍归钱怞保管。

到了清代,喜欢搞收藏的乾隆皇帝也看过铁劵,还写了一首《观钱镠铁券歌》。1949年后,钱氏后人将这件家传宝物交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金书铁券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永久保存了起来。

【后记】

选择了“纳土归宋”的吴越钱氏,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佳的美名,它不仅结束了华夏大地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历史和平统一的典范。

事实上,钱氏“纳土”最大的功绩还是让两浙之境免于兵燹之灾,为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长三角经济千年来的稳定发展,为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局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同时,纳土归宋也让钱氏家族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纳土”之后,钱氏家族不仅“拜官者二千五百人”。此后,钱氏一脉书香绵延,到近现代,更是人才井喷,成了千年名门望族。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相关内容
杭州太平桥边的海神坛 2024-10-21
史话杭州·追寻历史:杭州古城门之艮山门 2024-10-17
西湖风俗|重阳登高与赏菊 2024-10-16
湘音汇|贺知章遒劲而温润的书法艺术 2024-10-11
日卖三四万个煎饺!杭州鼓楼老街,除了那抹香气,还有更硬核的… 2024-10-08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