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禹杭履迹
 
文史动态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讲堂预告 | 苏东坡在杭州鲜…
 
特别关注
 
讲堂实录 | 苏东坡在杭州鲜…
远逝的灶头画和印糕版
“钱塘华章”杭州市文史研究馆…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禹杭履迹
 
传承“诗画”香火的苏家古社
来源:《流淌的文化》  作者:  日期:2024-05-29

苏轼曾在杭州做过刺史,湖墅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到别处上任,仍念念不忘,写过一些与湖墅有关的诗词,例如《杭州故人信至齐安》:“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看来苏轼与湖墅挺有感情的。湖墅与苏轼也似乎很有缘分,早时苏姓人氏族居于此,曾建“苏家古社”这个家庙来祭祀苏氏先祖。他们居住的地方后来就叫苏家圩,在今半道红附近。清高鹏年《湖墅小志》载:“苏家古社,俗谓之苏家庙,祀黄文节公庭坚……”苏轼人人皆知,但对黄庭坚这个名字,知道的也许相对要少些。现在首先想弄明白的是,明明是苏氏家庙,为何祀黄庭坚?

《湖墅小志》谈到:“庙有二,一在三圣桥北,一在苏家圩。相距不过里许,大半苏姓人居多,以外苏家、里苏家别之。乾嘉间,魏书青作《湖墅百首绝句》,内有一绝云:‘清河三闸半道红,开浚全资玉局功。怪底村氓忘俎豆,苏家庙里祀黄公。’殆诮其不祀东坡祀文节耳。”该诗嘲讽苏氏后裔自家祖先不祭,却乱祭他人。高鹏年倒不是这样认为的,他的意思是,苏家圩里以苏黄两姓居多,苏姓后裔来自宁波,黄姓后裔来自四明山,都是浙东老乡;黄庭坚出自苏东坡门下,两人活着的时候均才华出众,时人并称“苏黄”,所以四川、江西等有德君子均以黄庭坚配享苏轼,这种习俗早已有之。杭州这种现象估计是后来苏家圩里苏姓后裔大为减少,黄姓后裔因师承关系而接替,其实未尝不可(不然黄姓人祀苏东坡似乎也同样欠妥)。上述变化到清朝时更为明显,苏黄两家可能都衰落了,由“何春渚布衣创设社,会集北郭名下士春秋致祭,以只鸡斗酒奉之。祭罢饮福,极欢而散”。一座家庙已变成北郭文人以“苏黄”名义会集的场所,不管怎么说,总比无人祭祀好。

也许有人要问:黄庭坚究竟为何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他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某日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之,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当时感到非常惊奇,认定他是千里之才。黄庭坚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考中进士。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文章最优秀,任北宋国子监教授。后来留守文彦博看中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当时看了他的诗文,称赞“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为旷世之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宋史·文苑传》称:“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并称‘苏黄’。”苏轼一度乃至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微信图片_20240529102006.jpg

▲黄庭坚

黄庭坚诗词给人的印象是硬朗,无一字无来处,有一种“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感觉。例如《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一种惜春之情表述得极为细腻传神;又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人生豁达,文笔老到,要想改一字都难。黄庭坚一向主张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他的诗自成一派,叫江西诗派。前人论宋诗,每以苏黄并称。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自成奇观;而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

黄庭坚不仅能诗词,兼擅行、草书。其草书瘦劲婉美,雄放瑰奇;体势纵横开阖,奇姿危态百出。特别是狂草,用笔圆转飞动,使用点画和断笔特多;不求每行的陡直,只求通篇的气势连贯。连绵飞舞中,又富有节奏之美。他和苏轼一样是宋朝尚意的重要代表,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他有句诗:“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其对书法艺术的感悟。

清乾隆某年七月,“仁和芳林乡”的外苏家庙已倾圮,再不修将毁了,这时有个名叫严德生的乡绅出面,“与里人筑而新之”。庙前原有“清风阁”,于是在原址前的空地上重建清风阁。庙额由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的阮芸台题写,并请人刻《黄文节公祠记》,这样后人就能知道此庙的来由了。再往前去约一里即里苏家庙,情况大抵相似。到了道光年间,一个姓吴的人(大家都叫他“三和尚”),他中年出家,先在花坞佛缘长老嗣法徒,后“闭关苏家庙,日夕拜《华严经》,足不出户,久之颇有道行,能知未来事”。道光廿余年,杭州大旱,父老到苏家庙来求神,三和尚“筑坛祷雨三日,大沛甘霖,由是人皆呼为活佛”。这一来,附近的男女老少有近半数“皈依为徒”。其实久旱必雨,也许是凑巧而已,三和尚利用百姓心理,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另据王昶《湖海诗传》:厉鹗死后,葬在西溪王家坞,因没有后代,不久坟墓化为榛莽。四十多年后,何春渚游西溪田舍,见草堆中“樊榭及姬人月上栗主在焉(月上姓朱,名满娘,厉鹗妻)”。于是就把“栗主”捧了回来,和里人商量后,一起送“武林门外牙湾(今霞湾)黄山谷祠,洒扫一室以供之”。看来那时苏家古社已改称黄山谷祠。祠里的那块神主牌位后来又演绎出一段离奇故事,那是另话了。丁丙为此庙曾写一诗:“苏家庙或本苏家,文节公偕两县君。何幸词仙联眷属,清风阁许一笾分。”



相关内容
湘音汇|杨时开筑湘湖,北宋水利工程的丰碑 2025-01-21
金衙庄:留得庄名万口传 2025-01-20
年味好浓!杭州最有烟火味的弄堂,这几天车水马龙!它还是个历史满满的地方… 2025-01-20
西湖之谜系列|“三潭”如何印月? 2025-01-16
浙水敷文 · 名碑赏析丨名门进士 科学巨擎 2025-01-14
 
Copyright@2015 www.hangcho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刊登的信息和各种专栏资料,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
主办单位: 杭州文史研究会  地址:杭州市政协  电话/传真:0571-85100309